国准第七十九

字数:1451

【题解】

此篇谈论黄帝以来的“五家”国准政策,指出对“五家”之策要“皆用而勿尽”,即斟酌使用,既不可偏废,也不可照搬。文章最后又指出,要合理运用国准之策,必须事先做好规则。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而闻乎[1]?”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2]。”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3]。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4],不利其器[5]。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桓公曰:“然则五家之数,籍何者为善也[6]?”管子对曰:“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禽兽众也[7]。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8]。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9],闭知能者,辅己者也。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者,曰淫器而一民心者也[10]。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义,乘天国以安己也[11]。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

【注释】

[1]国准:维持轻重平衡的国家经济政策。

[2]仪:法度,标准。

[3]益:增益。民:此指富人。

[4]牢:关养牲畜的栏圈。

[5]不利其器:不许用各种淫巧之器谋利。

[6]籍:通“藉”。此指采用。

[7]“烧山林”四句:意谓山林、茂草、大泽中禽兽众多,民众可从中获利,国家无力垄断,故需毁掉。

[8]君智不足:指君主垄断山泽之利的知识技能不足。

[9]逃:隐匿。

[10]淫器:淫巧之器。指制造过于精巧的器物。

[11]天国:国都。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国家平准的政策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管子回答道:“国家的平准政策,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立具体办法。”齐桓公问:“怎样叫根据当时的情况确立具体办法?”管子回答道:“黄帝统治时期,注意谨慎地封禁山林。虞帝统治时期,竭尽水泽,伐尽山林。夏朝时期,烧毁草丛,焚尽丰沛的水泽,不增加富人的利益。殷商时期,诸侯不准私自圈养牛马,不准用各种制造精妙的器物营利。周朝时,使有能力的人做官来筹备财物。这五家平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最后的作用都一致。”齐桓公问:“那么这五家的做法,应该效法哪一家才好?”管子回答说:“烧毁山林,破坏草丛,焚尽丰沛水泽,是因为禽兽太多国家无法独得其利。砍光山地,竭尽水泽,是因为国君垄断山泽之利的智慧不够。烧毁草丛,焚尽沼泽,不增加百姓的利益,收起兵器,封闭百姓的智能,是因为要加强自己的财富垄断。诸侯不能圈养牛马,不可以用各种制造精妙的器物营利,是说那些过于精巧的器物可以蛊惑统一民心。用人来管理人民,没收兵戈刀刃,崇尚仁义,是在用天道控制民众来使自身安定。五家的平准方法不一样,但是作用是一样的。”

桓公曰:“今当时之王者,立何而可?”管子对曰:“请兼用五家而勿尽[1]。”桓公曰:“何谓?”管子对曰:“立祈祥以固山泽[2],立械器以使万物,天下皆利而谨操重策,童山竭泽,益利抟流。出金山立币,成菹丘[3],立骈牢[4],以为民饶。彼菹菜之壤[5],非五谷之所生也,麋鹿牛马之地,春秋赋生杀老,立施以守五谷[6]。此以无用之壤臧民之羸[7],五家之数皆用而勿尽。”

【注释】

[1]五家:指上述黄帝、虞、夏等五家。

[2]祈祥:即“祈羊”,烹羊以祭,古代祭山的一种仪式。此指祭山的祭坛。固:通“锢”。禁止,封禁。

[3]成:就。菹(zǔ)丘:茅草繁茂的山丘。

[4]骈:并列。

[5]菹菜:当作“菹莱”。即草地。

[6]施:金币。

[7]臧:修缮。羸:贫瘠,缺乏。

【译文】

齐桓公说:“如今当政的统治者,应该确立哪种制度才可以呢?”管子回答道:“请借鉴五家的所有内容,但是不要全部照搬。”齐桓公问:“这是什么意思?”管子回答:“设立祭坛封禁山川水泽,建造器械来驭使万物,使天下人都获利而要注重操控经济,伐尽山林竭尽水泽,使利益圆转流通。从山里挖出黄金来制造钱币,依靠青草丛生的山丘,并排建立蓄养牛马的圈栏,从而使人民富饶。杂草丛生的土地,并不适合五谷生长,却是圈养麋鹿、牛马的好地方,春天让它们繁殖,秋天就杀了那些老了的牲畜,发行钱币来控制粮食流通。这些都是用没有用的土壤来弥补百姓需求所缺,这就是五家的方法都采用而没有全部照搬。”

桓公曰:“五代之王以尽天下数矣,来世之王者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好讥而不乱[1],亟变而不变[2]。时至则为,过则去。王数不可豫致。此五家之国准也。”

【注释】

[1]讥:调查。

[2]亟:屡次。

【译文】

齐桓公问:“五代的君王已经穷尽了天下的平准政策,后来的君王有没有什么可以说给我听听的?”管子回答道:“注重调查而思路不混乱,万变不离其宗。时机到了就要有所作为,时机过去了就无法追回。君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不可以预测。这就是五家平准的政策。”


揆度第七十八轻重甲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