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马数第六十九

字数:2353

【题解】

此篇接上篇,继续通过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问答阐述管仲对于国家经济运算筹划方面的理解和看法。文章值得注意之处有两点,即在“岁凶”之年以兴修公共设施的方式,以工代赈,恢复经济运行。这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早的。其次,“王国持流”,即以控制流通的方式保证本国经济的获利,也是认识到市场流通价值的言论。这些都是《管子》“轻重”学说的闪光点。其“谷独贵独贱”之说,又具有当时的历史特点。

桓公问管子曰:“有虞策乘马已行矣,吾欲立策乘马,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战国修其城池之功[1],故其国常失其地用[2]。王国则以时行也[3]。”桓公曰:“何谓以时行?”管子对曰:“出准之令[4],守地用人策[5],故开阖皆在上[6],无求于民。”

【注释】

[1]战国:忙于战争的国家。

[2]地用:指农业生产。

[3]王国:建立王业的国家。

[4]准:平准。即指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经济调节方式。

[5]守:保持,掌握。人策:人谋。此指物价政策。

[6]开阖:国家通过抛售或收购粮食等重要商品,以调节物价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经济措施。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古代虞国早已实行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了,我也想确立政策实行它,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忙于战争的国家致力于修筑其城池,因此这类国家常常耽误它们的农业生产。建立王业的国家则因时制宜来行事。”齐桓公说:“什么叫因时制宜来行事?”管仲回答说:“发布平准的号令,贱时收买,贵时抛售,保持农业生产与物价政策,因而采用抛售或收购的经济措施,开合自如,主动权全在君主,不用向百姓求索。”

“朝国守,分上分下[1],游于分之间而用足。王国守始[2],国用一不足则加一焉,国用二不足则加二焉,国用三不足则加三焉,国用四不足则加四焉,国用五不足则加五焉,国用六不足则加六焉,国用七不足则加七焉,国用八不足则加八焉,国用九不足则加九焉,国用十不足则加十焉。人君之守高下[3],岁藏三分,十年则必有五年之余[4]。若岁凶旱水泆[5],民失本[6],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7]。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8]。今至于其亡策乘马之君,春秋冬夏,不知时终始,作功起众,立宫室台榭。民失其本事,君不知其失诸春策,又失诸夏秋之策数也。民无卖子[9],数矣。猛毅之人淫暴,贫病之民乞请,君行律度焉,则民被刑僇而不从于主上[10]。此策乘马之数亡也。”

【注释】

[1]朝国守,分上分下:朝国,守卫、自卫之国。朝,召集。分上分下,指国家经济储备半上半下,游于两半之间。以上黎翔凤之说。郭沫若《集校》本改“朝”为“霸”,又据黄巩《管子编注》改“分上分下”之“分”为“与”。可备一说。

[2]王国守始:意谓王者之国从一开始就运用“策乘马”之术,全部掌握国家的经济控制权。

[3]高下:这里指物价水平的高低。

[4]五:结合上下文,当为“三”之笔误。

[5]水泆(yì):水灾。泆,通“溢”。水满而泛滥。

[6]本:指务农。

[7]前无狗、后无彘:指家中连狗猪都没有的贫苦之人。庸:庸工。

[8]国策:此处指国家经济上以有济无的平衡之策。

[9]:糜。即食物。

[10]被刑僇:接受刑罚。

【译文】

“只取自守的国家只能掌握国家经济控制权的一半,君主掌握一半财富,民众掌握一半财富,二者都在这个范围内浮动国用就充足。成就王业的国家从一开始就掌握着全部的国家经济控制权,国家财用缺一补一,缺二补二,缺三补三,缺四补四,缺五补五,缺六补六,缺七补七,缺八补八,缺九补九,缺十补十。国君控制物价的高低,每年贮备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三,十年就一定有三年的积蓄。如果遇上大旱大水的灾年,百姓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就修建宫室台榭,雇用那些家里连猪狗都没有的穷人以做工为生。所以修建宫室台榭,不是为观赏之乐,而是为了实行国家“以工代赈”的经济平衡政策。至于当今那种不懂得经济运算筹划的国君,春秋冬夏,不了解农时的终始时间,兴工动众,建筑宫室台榭。百姓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君主还不知道他已失去了春天的筹划理财时机,又失去了夏天、秋天的筹划理财时机。民众无食而卖儿鬻女,这种情况屡屡发生。强悍的人发动严重暴乱,贫病之民乞讨求食,国君动用法律制裁,人民就宁可接受刑杀也不肯服从君主。这都是不进行经济运算筹划的结果。”

“乘马之准[1],与天下齐准。彼物轻则见泄[2],重则见射[3]。此斗国相泄[4],轻重之家相夺也[5]。至于王国,则持流而止矣[6]。”桓公曰:“何谓持流?”管子对曰:“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此齐力而功地。田策相圆[7],此国策之时守也。君不守以策,则民且守于下,此国策流已。”

【注释】

[1]准:标准。

[2]泄:外流,散失。

[3]射:谋求,谋取。

[4]斗国:对立的国家。

[5]轻重之家:即赢利之家。亦即依靠“轻重”变化谋取利益的人。

[6]流:流通。

[7]相圆:相辅相成。

【译文】

“经过计算筹划的物价标准,应当同天下各国的标准保持一致。商品价格偏低就散失外流,偏高就被别国谋利。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追求赢利的人互相夺利的由来。至于成就王业的国家,控制住流通就可以了。”齐桓公说:“控制流通是什么意思?”管仲回答说:“有一人种田粮食可供五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粮食可供四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粮食可供三人食用的,有一人种田粮食只够两人食用的。他们的成果都是花费同样劳力种地得到的。使农业生产与国家的物价政策相辅而行,这就是国家理财政策的及时控制。如果君主不用政策去控制流通,那么民众就会在下面操控,这样国家的理财政策就落空了。”

桓公曰:“乘马之数尽于此乎?”管子对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1]。财物之赀与币高下,谷独贵独贱。”桓公曰:“何谓独贵独贱?”管子对曰:“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

【注释】

[1]赀:价格。

【译文】

齐桓公说:“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就只有这些吗?”管仲回答说:“对布帛和各种财物,也都要规定价格。各种财物的价格要与所值的货币相当,粮食则要单独规定其价格的贵贱。”桓公说:“单独规定粮价贵贱是什么意思?”管仲回答说:“粮价高万物价格就贱,粮价低万物价格就贵。”

公曰:“贱策乘马之数奈何[1]?”管子对曰:“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2],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3],振贫补不足[4],下乐上。故以上壤之满补下壤之众[5],章四时[6],守诸开阖,民之不移也,如废方于地[7]。此之谓策乘马之数也。”

【注释】

[1]贱:通“践”。具体实施。

[2]上臾之壤:上等的土地。臾,通“腴”。土地肥沃。

[3]相:考察,评定。

[4]振:同“赈”。赈济。

[5]以上壤之满补下壤之众:意谓用上等土地的盈余补充众多下等土地的不足。众,众多。一说“众”字误,当作“缺”或“虚”,与“满”相对。

[6]章:彰显。

[7]废:放置。

【译文】

齐桓公说:“实施经济运算筹划还要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对郡县上等土地掌握它相应的粮食产量,中等土地掌握它相应的粮食产量,下等土地掌握它相应的粮食产量。因此评定土地好坏来确定征收的赋税百姓就会安定,赈济贫困而补助不足百姓就会拥戴君主。因此用上等土地的盈余来补充众多下等土地的不足,彰显四时的物价变化,掌握市场上货物收购与抛售的大权,百姓安居乐业,就像把方形的东西放置在平地上一样。这就叫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


巨乘马第六十八问乘马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