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靡第三十五
【题解】
此篇文章内容奇特,且文字晦涩难读。篇名“侈靡”,指奢侈的消费。文章认为,社会财富是“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即穷人生产,富人消费,这样才可刺激生产和财富的流转,即所谓“发积藏,散万物”。要做到这一点,文章提出“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的主张。这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是十分反常而奇特的。文章还提出政府应重视市场作用,认为流通交换可以刺激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是极有价值的观点。不过“侈靡”只是此篇内容的一个方面,侈靡生财的重要目标是“教战”,即完成齐国争霸的目标。而对民众“教战”,又需要“神道设教”,所以文中又谈到了鬼神祭祀等诸多问题。此篇篇幅长而内容繁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借管仲之口广泛讨论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国防、哲学等各个领域的问题,的确是一篇奇文。文句上多有难解之处,虽经不少学者研究,困难依然存在。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1]?”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2]。俈、尧之时[3],混吾之美在下[4]。其道非独出人也[5],山不童而用赡[6],泽不弊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7],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足[8]。故卿而不理[9],静也。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10]。今周公断满稽[11],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12]。地重人载[13],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14],是以下名而上实也[15]。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16],大昏也,博夜也[17]。”
【注释】
[1]时:指天地四时,与下句“其人同乎”的“人”相对。
[2]可与政其诛:可以正诛罚。即根据古今不同施行正确的管制。此句紧接上文古今人不同而来。可与,可以。政,正。其,结构助词。
[3]俈(kù):同“喾”。帝喾,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为帝尧上一辈。
[4]混吾:即昆吾,山名,传说出产美金。“混吾之美在下”是说上古纯朴,矿藏之利归于下。
[5]其道非独出人:并非他们的管理方法有独特过人之处。出人,即过人。
[6]童:指山无草木。一本作“同”。赡:充足,足够。
[7]良:或谓当作“食”,或谓当作“养(養)”,“应良”为奉养之意。
[8]来:当作“求”,需求。
[9]卿而不理:有公卿而不需其处理政事,即天下太平之意。
[10]一踦(qī)腓(féi)一踦屦而当死:即一脚穿草鞋,另一脚则穿常履,以此替代死罪,言刑罚宽松。踦,一只脚。腓,亦作“菲”,指草鞋。
[11]稽:断案。满稽即所有案子的判断。此句之“稽”与下两“稽”字语义不同,后者为积义。此句“断”字之后一本有“指”字。
[12]敝:指社会破败贫穷之弊端。
[13]地重人载:土地贵重,人口增多。载,通“戴”。增多。
[14]末作:即末业,所谓工商等行业,本文专指奢侈消费品的生产。
[15]下名而上实:即轻名重实,不重虚名而重实效之意。“下”即轻视,“上”即重视。
[16]省诸本而游诸乐:把握住政治的根本,然而优游于乐事。省,察,把握。
[17]大昏也,博夜也:昏暗的意思,形容“游诸乐”的状态,如昏天黑夜,以此表示君主的无为状态。日暮为“昏”,“大昏”指日之极暮。博夜,指夜之极深。
【译文】
问道:“古今的天时一样么?”回答说:“一样。”“人事是否相同呢?”回答说:“不同。但可以根据古今不同情况加以管制。帝喾、帝尧之时,昆吾山的宝物就埋藏在地下而无人开采。这并非用了什么独特过人的管理方法,而是因为山上的木材不用砍光就已够用,水中物产不用打捞完就已够吃。民众耕种以自给自足,并用剩余的奉养天子,所以天下太平。民众放牧牛马不用相遇,百姓不相互往来,习俗也互不了解,不出百里就可以满足各种需要。因此有公卿而无需忙于政事,天下是平静的。那时的罪刑,使犯罪者一脚穿草鞋一脚穿常履就可以充当死刑。现在使用周公之法断案,断足和断头的充满录簿,被处死的人们还是不服从,这并不是人性不怕死,而是极度贫困的缘故。土地贵重,人口增多,生活贫困而供给不足。发展奢侈消费品生产,民众生活才能富足起来,这是不重虚名而注重实际的措施。圣明君主省心省力于农业而纵情游乐,以致日夜游乐。”
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1],则人可刑也[2]。故贱粟米而敬珠玉,好礼乐而贱事业[3],本之始也。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4]。其化如神。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5],贱所贵而贵所贱[6];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均之始也。”
【注释】
[1]贱有实,敬无用:轻贱实用之物,重视无用之物。根据下文,“无用”指珠玉、礼乐之类的奢侈品。“有实”指粮食之类的基本生活物资。
[2]刑:通“型”。模型,模范。这里是陶铸、管治的意思。
[3]故贱粟米而敬珠玉,好礼乐而贱事业:两“而”字下原均有“如”字,据猪饲彦博说删。
[4]“珠者”六句: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珠生于水从水,故能胜火,玉生于山从土,故能胜水。阴之阴也,一说当作“阳之阴也”。
[5]牧:当作“收”,两字形近易误。
[6]贱所贵而贵所贱:即操纵价格,让贵的变贱,贱的变贵。
【译文】
问:“如何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呢?”回答说:“最好的办法是扩大侈靡消费。不看重实用之物,而看重无用之物,那么民众才会服从治理。所以不看重粮食而看重珠玉,重视礼乐而轻视生产,这就开始抓住了关键。珠是阴中之阳,所以胜过火;玉是阴中之阴,所以胜过水。它们变化如神。因此,天子应当储存珠玉,诸侯应当储存金石等乐器,大夫应当储存狗马等玩物,百姓应当储存布帛等物资。否则,强有实力者占有珠玉,聪明的人将屯积垄断珠玉,他们就会操纵物价使贵的变贱、贱的变贵;否则,鳏寡独老之人也就没有生计了。这是经济贫富均衡的开始。”
“政与教孰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1]。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2],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之静[3],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4]。教之始也,身必备之[5],辟之若秋云之始见[6],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7]。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 今夫政则少则[8],若夫成形之征者也[9];去则少[10],可使人乎?”
【注释】
[1]殊方:方法不同。
[2]摽(piāo)然:高远的样子。
[3]然:俞樾曰:“”乃“窵”字之误。窵(diào)然,深邃貌。一说和顺貌。(hāo):“高”字之误。高,指泰山。古人相信,人死归泰山。
[4]人所生往:即最后归宿。
[5]备:据丁士涵说,应改为“服”,实行。
[6]见:现。
[7]樊神山祭之:意即祭神山时,在坛位周围设篱落,以示敬重严肃。樊,樊篱,篱笆。神山,指含矿藏的山。
[8]少则:缺少准则。
[9]成形之征:成就刑罚的表征。形,通“刑”。这句的意思是现在政治的实际情况,既不像教,也不像政,而带有强烈的刑罚特征。
[10]去:除去,离开。则少:取则于少者,即上句的贤人,他们数量少。
【译文】
“政令与教化哪个最为急需呢?”管仲回答说:“政令与教化的作用相似但方法不同。教化,就像秋云一样高远,能触动人心中的悲情;又好像夏天的静云一样温和,能浸及人的肌体;深邃得如同泰山那样寂静,能触动人的怨思;浩浩荡荡如流水,使人思念又令人神往。教化的开始,君主一定要以身作则,就如同秋云初现,无论贤者、不肖者都会被感化。崇敬地对待它,挚爱地使用它,就像为神山筑起篱笆而祭祀一样。贤人虽少,不肖者虽多,如果能够尊重任用贤人,不肖者怎么会不被感化呢?至于今天的政治则缺少这样的准则,很有些成就刑罚的特征,离开尊重少数贤人的准则,政令还能驱使人民吗?”
“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1],雨则速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2]。亲左有用,无用则辟之[3]。若相为[4],有兆怨[5]。上短下长[6],无度而用,则危本。不称而祀谭[7],次祖[8]。犯诅渝盟,伤言[9]。敬祖祢[10],尊始也。齐约之言,论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薄德之[11],君之府囊也[12]。必因成刑而论于人[13],此政行也,可以王乎?”
【注释】
[1]委云:积云,浓云。委,积。
[2]爱而无亲则流:泛爱他人而没有亲疏之别,就流于平常,无人对你真心。流,泛滥,流散。
[3]亲左有用,无用则辟之:亲近辅佐自己的人是有用的,无用之人则不宜亲近,而应回避之。左,通“佐”。辟,同“避”。
[4]为:通“伪”。讹诈。这里指亲近或不亲近,均宜真诚相待。
[5]有兆怨:又引起怨恨。有,同“又”。兆,始,开端。
[6]上短:重视短处。上,动词。“下长”之“下”用法同。
[7]不称而祀谭:不称其位而主持祭祀。谭,通“禫”(dàn)。祭名。
[8]次:据李哲明说,当作“欺”。欺骗。
[9]言:据许维遹说,当作“信”。信用。
[10]祢: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祖祢即父祖。
[11]薄德之:全都具备。指上述尊始、论行、论威。薄,借为“普”。全,都。
[12]府囊:府库。
[13]成刑:成形。指已经有的事实。论:论考,考评。
【译文】
“役使贫者与富人该怎样才好呢?”回答说:“人太富了就无法驱使,太穷则不知羞耻。没有坡度落差,水就不会流动,没有源头,水流就会迅速枯竭。云层平缓则无大雨,没有积云,雨就会很快停止。政令只平和而没有威严,就不能施行;只是泛爱而没有亲疏之别,则难有真情。亲近能辅佐你的人是有用的,没有用的人则应回避。如果彼此相互讹诈,必然又会使人生怨。看重其短而轻视其长,毫无规矩地用人,就会危害国家的根本。不称其位而主持祭祀,就是欺骗先祖。违背盟誓和背弃盟约,则有伤信用。尊敬父祖,就是尊敬祖先。信守盟约,就是讲求德行。遵循天尊地卑的道理,是为了显明权威。这三者兼具,则是君主的法宝。必以已有的事实考论人,国家的政令才得以施行,才可称王天下。”
“请问用之若何?”“必辨于天地之道[1],然后功名可以殖[2]。辩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3]。君亲自好事[4],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君寿以政年[5],百姓不夭厉[6],六畜遮育[7],五谷遮熟,然后民力可得用。邻国之君俱不贤,然后得王。”
【注释】
[1]辨:明辨,了解。
[2]殖:树立。
[3]戚:亲近,亲密。这里可以理解为团结。
[4]好事:好为政之事。
[5]君寿以政年:据张佩纶说,当作“君政以寿年”,君主因推行善政而得长寿。
[6]夭厉:因遭疾疫而早死。厉,疾病。
[7]遮:通“庶”。众多。
【译文】
“请问该如何施行于政事呢?”回答说:“必须明辨天地之道,然后才可以建树功名。懂得地利,可以使人民富有;熟悉侈靡消费,可以借此团结士人。君主自己好为政事,强明果断,施政仁慈而善于用人。君主因推行善政而得长寿,百姓也会无灾疫,六畜繁育,五谷丰熟,然后才可役使民力。如果邻国之君都不贤,就能够成就王业了。”
“俱贤若何?”曰:“忽然易卿而移[1],忽然易事而化,变而足以成名。承弊而民劝[2],慈种而民富[3];应言待感[4],与物俱长;放日月之明[5],应风雨而动[6],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7]。不有而丑天地[8],非天子之事也。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9],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死信,诸侯死化[10]。”
【注释】
[1]易卿:指人事变革。卿,高级执政官员。
[2]承弊而民劝:接受币帛赏赐,民众就努力。弊,通“币”。一说“承弊”为乘敌国之弊,然下文并非谈此。民劝,原作“名劝之”,据刘师培说改。
[3]慈:当为“滋”,滋养,滋长。
[4]应言:据张文虎说,“言”为“时”字之误,应时即顺应天时。一说,“应言”即遵守信言。前文有“犯诅渝盟,伤言”,“应言”即指此。待感:等待天心感动。即等待时机。
[5]放:仿效。放,原作“故”,据俞樾说改。
[6]应风雨而动:像风雨那样按时降落。应,照着。与上文“放”同。动,原作“种”,据张文虎说改。
[7]良:好君主。
[8]不有:指没有上述作为。丑:匹配,媲美。
[9]棁(zhuì)之傅革:木头包上皮革。棁,柱,木头。傅,附着。革,皮革。
[10]化:同“货”。死货即为利而死。
【译文】
“若是邻国之君都很贤明又将如何呢?”回答说:“或者迅速变换卿相,或者迅速调整政事,与时俱变才可以成就功名。人民受到币帛赏赐就会更努力,种植繁茂则人民富裕;适应天时的变化,就能与万物共生长;如同日月放出光芒,如同风雨应时降落,如天之覆,如地之载,这才是人民所崇尚的君主。没有这些业绩而硬要比配天地,这不是天子当为之事。人民思变而君主不能适应变革,就好比木头外面包一层皮革,虽有皮革却不能称为皮革,不可使用。人民可以心悦诚服为信义而死,许多诸侯则常为利而死。”
“请问诸侯之化弊也[1]。”“弊也者,家也[2]。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吾君长来猎[3],君长虎豹之皮[4]。用功力之君[5],上金玉币。好战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6],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战[7],则请行民之所重。
【注释】
[1]化弊:即货币。化,同“货”。弊,通“币”。
[2]家:据刘师培说,疑通“贾”,同“价”。价格。一说“家”指大夫之家。
[3]长:长期。来:招徕。
[4]长:重视。
[5]功力:功劳。重视功劳,就得赏赐,所以重视金玉器。
[6]本:本源。
[7]战:发动战争。
【译文】
“请问各国诸侯的货币情况如何?”回答说:“货币,是用来表示物价的。物价则依据君主的重视程度而定。我们国君若重视打猎,国君就重视虎豹之皮。崇尚功劳的国君,重视金玉货币。好战的国君,重视铠甲和兵器。而铠甲兵器的根本,又首先在于田宅。现在我们国君要发动战争,那就请先解决人民所重视的事情。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1],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2]。故尝至味而罢至乐[4],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5]。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6]。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7],百振而食[8]。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9]。
【注释】
[1]衣:穿。冠:戴。
[2]致功:获得功效。
[3]罢:同“疲”。即听最好的音乐至于疲倦腻烦。
[4]雕卵然后瀹(yào)之:把蛋品雕画以后再煮食。瀹,煮。
[5]雕橑然后爨(cuàn)之:即把木材雕刻以后再当柴火烧。橑,木柴。
[6]处:滞留。
[7]怠生:读为“怡生”。有生计。
[8]百振:百业振作。
[9]畜化:积贮货物。化,同“货”。
【译文】
“改善饮食、奢侈逸乐是民众的欲望。满足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就能役使他们。假设只是让他们身披兽皮,头戴牛角,吃野草,喝野水,谁能够役使他们呢?内心伤悲的人无法获得功效。所以要吃最好的饮食,听最好的音乐,把禽蛋雕画了再煮食,把木柴雕刻了再焚烧。挖掘丹砂的洞口不堵塞,商贾贩运就不会停止。富人奢侈地消费,穷人不断地生产制作,这才可以使百姓乐业,百业振兴,都有饭吃。这不是单独某个人可做到的,大家都要积储货物才可以。
“用其臣者,予而夺之[1],使而辍之[2]。徒以而富之[3],父系而伏之[4],予虚爵而骄之,收其春秋之时而消之[5],有杂礼义而居之[6],时举其强者以誉之。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7],廉以摽人[8]。坚强以乘六[9],广其德以轻上位[10],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谓国亡之郄[11]。故法而守常[12],尊礼而变俗,上信而贱文[13],好缘而好驵[14],此谓成国之法也。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15]。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
【注释】
[1]予而夺之:赐给他,剥夺他。
[2]辍:废止,罢黜。
[3]徒:徒役,为国出工出力者。以:当作“予”,给予。
[4]父系:像父亲一样教诲驯服他们。系、击古字通。
[5]时:通“莳”。种植,这里指种植的粮食。
[6]有:“肴”的坏字,混杂。义:原作“我”,据王引之说改。同“仪”。礼仪。
[7]招请:搞情报工作。请,通“情”。
[8]摽人:监督检查别人。
[9]乘六:当作“乘大”。句意即坚强的人侵凌大人物。
[10]广其德:废其德。广,通“旷”。
[11]此谓国亡之郄:这都是国家灭亡的漏洞。郄,通“隙”。
[12]故:通“固”。巩固,坚定。
[13]文:虚文。
[14]缘:弓。《尔雅·释器》:“弓有缘者谓之弓。”驵(zǎng):壮马。此句是说好弓与好马相匹配。
[15]反民性:与好逸恶劳、好生恶死的本性相反,即反其道而行之。戚:亲近。
【译文】
“对待大臣,应当有所赐又有所夺,有所差使又有所免。为国出力的徒役,要使其富裕,要像父亲教子一样训教其服帖;既赐予空头爵位骄纵他们,又收取春秋作物果实以削弱他们;还应采用繁杂的礼仪来限制他们,又经常选拔其中精明强干的人进行表彰。对于精明强干的人,可因材任事:能言者用他做舌辩外交的工作,有智者用他做侦查性的工作,性行廉正者用他做监督人的工作。对于性行顽强而侵凌大人物的人,无德而轻蔑上级的人,则不加使用而流徙外地,因为这些人都是亡国的祸因。巩固法制而遵守传统,提倡礼节而改变民俗,重信用而贱虚伪,尚良弓而重壮马,这都是立国的原则。凡治理国家,先要违反人民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的本性,然后才可以与民亲近。人民图安逸,偏要教之以劳动;人民贪生,偏要教之以殉死。‘劳动’教育成功了,国家就可以富裕;‘殉死’教育成功了,君威就能远扬。
“圣人者,阴阳理[1],故平外而险中[2]。故信其情者伤其神[3],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4],辱举其死[5],开国闭辱[6]。知其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7]。承从天之指者,动必明。辱举其死者,与其失人同[8],公事则道必行。开其国门者[9],玩之以善言[10]。柰其斝[11],辱知神次者操牺牲与其珪璧[12],以执其斝。家小害[13],以小胜大[14]。员其中,辰其外[15],而复畏强[16],长其虚[17],而物正[18],以视其中情[19]。”
【注释】
[1]阴阳理:阴阳协调。
[2]险中:中险,内险。平易的外表含着深不可测的内涵。
[3]信:通“伸”。
[4]承从天之指:按照上天的旨意。
[5]辱:蓐(rù),在此意思为“厚”,厚殓的意思。死:通“尸”。此句是说:要丰厚地对待为国牺牲者的尸体。上文言“死教”,此段文字即申述“死教”内容。此处文字艰涩难读,各家说法纷纷。此处采黎翔凤说。
[6]开国:开墓地。“国”字应作“”,见《齐侯甔》,意思为葬具。闭辱:闭蓐,将铺垫厚草的尸体埋葬。闭,关闭墓葬,即埋合。
[7]吉纲:尹桐阳云:“吉纲”,纪纲也。规律的意思。
[8]失:黎翔凤说:同“秩”。此句意思是厚葬死者,与其活着的时候所获秩爵相同。
[9]国门:门,即公墓之门。
[10]玩:展示。
[11]斝(jiǎ):酒器。
[12]辱知:即“蓐知”,多知,熟知。神次:神位次序。
[13]家小害:求神除去小的灾祸。家,通“嫁”。转移。
[14]胜:厌胜。古代巫术之称。
[15]员其中,辰其外:内圆外方,此处指墓葬形制内圆外方。员,圆。辰,方。
[16]复:招魂。畏强:战死者鬼魂雄强,故称之为“畏强”。
[17]长:长大。虚:坟丘。
[18]物:指鬼魂。物正,即鬼魂得安息的意思。
[19]视:展现。此句是说让死者心愿得以实现。
【译文】
“圣人,更善于协调阴阳,因此外表平易而内心中有智谋。所以,放任情绪伸张了就伤害精神,质地美好可能影响外观,变化得好才有名声,改变得好的须应合时势,不能预见事物端倪者,灾祸便降临其身。所以,要顺应地利,尊奉天意,打开公墓,厚葬为国战死之尸。顺应地利,就是参悟天地的规律。尊奉天意,行动必须明确。厚葬战死之尸,待遇与生前爵位相同,公开举办此事,为国献身之道必然大行。打开公墓之门,向送葬的人们展示动人的言词。敬献酒爵,由那些深知鬼神次序的人员献上牛羊等贡品与珪璧玉器,并执爵祭酒。同时举行消灾仪式,以小物制伏大鬼。坟墓内圆外方,要为横死战场的强鬼招魂,营建高大的坟丘,这样鬼物就安生了,死者愿望也就得到实现了。”
公曰:“国门则塞[1],百姓谁衍敖[2]?胡以备之?”“择天下之所宥[3],择鬼之所当[4],择人天之所戴[5],而亟付其身[6],此所以安之也。”
“强与短而立齐[7],国之若何[8]?”“高予之名而举之[9],重予之官而危之[10],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11],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12],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
【注释】
[1]国门:墓门。塞:关闭。
[2]衍敖:游遨,游历。
[3]宥:劝勉,激励。
[4]当:合适。适合作为鬼神被敬奉。
[5]戴:奉戴,爱戴。
[6]亟:快速地。付其身:指选择鬼神喜爱的、天和人都爱戴的死者之灵,放入庙中,供大家敬奉。
[7]强与短而立齐:财产多的与财产少的而官爵位子一样。强,黎翔凤引《九章算术》曰:“凡有赢余命曰强。”短,缺少。立,通“位”。
[8]国:谋。《广雅·释诂》:“国,谋也。”
[9]举:通“誉”。
[10]危之:让他有危机感。
[11]犹傶:过度亲近。傶,同“戚”。
[12]数之:多亲近他。
【译文】
桓公问:“如果墓门阻塞,百姓谁还来游观?这又该如何防备呢?”回答说:“选择上天保佑、鬼神喜欢、人民爱戴的人,将其灵位放入灵寝之中,这样就可以安定百姓了。”
又问:“财产多的与财产少的在朝廷地位相当,又将如何处置呢?”回答说:“可赐予尊爵并赞誉他们,可封以高官并使他们有危机感,从而因其才能责其政绩实效。如果他是出身于亲族的,那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免使人嫉妒而遭陷害;如果他是出身于疏远的,那就要多多接近一些,免使人挑拨而蒙冤,这就是应当采取的办法。”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吾欲优患除害[1],将小能察大,为之奈何?”“潭根之[2],毋伐。固事之,毋入[3]。深之[4],毋涸[5]。不仪之[6],毋助[7]。章明之[8],毋灭。生荣之[9],毋失[10]。十言者不胜此一[11],虽凶必吉,故平以满[12]。”
【注释】
[1]优:患。
[2]潭根:深植其根。潭,深。
[3]入:入其罪,问罪。
[4]:通“刺”。刺探其虚实深浅。
[5]涸:水源干枯。此篇主张“侈靡”治国,因而对大家大族,并不讲究彻底盘剥。
[6]不仪:据郭沫若说,当为“丕峨”。高大的意思。
[7]助:同“锄”。铲除。
[8]章:显现。
[9]生:通“旌”。旌表。
[10]失:放纵。
[11]十言者不胜此一:十句话也顶不上这里说的一句。此句是提醒君主坚守所讲道理。
[12]平以满:因其恶贯满盈而削平之。
【译文】
齐桓公问道:“如果大臣位高权重,将会对朝廷有害。我忧虑并想消除这种祸患,以求防患于未然,怎么办呢?”管仲答说:“令其深根固植,不要砍伐。给予其稳定职位,不要动不动问罪。深入了解他们,不要令其经济来源干枯。令其地位巍峨高大,不要铲除。彰显其名分,不要损毁。旌表其荣耀,不要过分放纵。十句话也不顶这些话中的一句,坚持上述的道理,遇凶必将化吉,因为当其恶贯满盈时方可削平之。”
“无事而总[1],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食而侈[2],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3],此谓本事[4]。县人有主[5],人此治用[6]。然而不治[7],积之市[8]。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9],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10],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11],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注释】
[1]总:收积,指积累财富。
[2]立:通“粒”。指以谷米为食。这里是吃的意思。“立余食”即吃余粮的意思。
[3]出食:短食。出,据黎翔凤说,通“诎”。短缺。
[4]本事:根本之事,指农耕。
[5]县人:指县级行政长官。
[6]人此治用:县人都负责治理国家财物收入。用,古代称国家收支为“用”。
[7]不治:指财政收入不足。
[8]积之市:指靠市场收入补财用不足。
[9]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市场买卖有亏有盈,故有“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一说,上、下指盈亏。
[10]一上一下:这里指百姓为盈利奔波。
[11]静:静止。此处指财富停滞在富人家。
【译文】
桓公问:“无事的时候积累财富,以防备有事之时拿出来利用,怎么样?”管仲答:“积累财富的人应该拿出余粮奢侈地挥霍,装饰车马尽情驰乐,多备酒醴尽情享用,这样的话,一千年都不会粮食短缺,这就是所谓治本之事。县里有人掌管,他们治理着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不足,就靠市场来满足。但有人收入愈积愈少,有人愈积愈多,这叫作得利无常。百姓没有什么宝物,把求利看得最重,上下奔波,唯利是图。有财利然后才能流通,有流通然后国家得立。如果财利堵塞而不流动,就要查明原因,使财富流动起来。
“视其不可使[1],因以为民等[2]。择其好名[3],因使长民,好而不已[4],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5];事未道者[6],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7]。
【注释】
[1]不可使:指富人。国家不易驱使。上文有“其富不可使”,是其证。
[2]因以为民等:建立民众等级。
[3]好名:名声好的。
[4]好而不已:一贯表现好。
[5]独名:独享盛名。
[6]道:治。此处指治理效果。
[7]承致酢:接受君主赏赐的祭肉。酢,尹桐阳云:同“胙”。祭肉。古时在国家大的祭祀后,级别高的和血亲关系大臣可以得到君主赏赐的祭肉。
【译文】
“根据富人的财富情况,为民众划出等级。选择名声好的,做百姓的官长,如果一贯表现好,即可担任国家的要职。功业未成的不可以独享盛名,事务未治的不可以谈及名誉。功成然后可以独享盛名,事治然后可以谈及名誉,然后才可以接受君主赏赐的祭肉。
“先其士者之为自犯[1],后其民者之为自赡[2]。轻国位者国必败,疏贵戚者谋将泄。毋仕异国之人[3],是为经[4]。毋数变易[5],是为败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6],是为使国大消[7]。三尧在[8],臧于县,返于连[9],比若是者[10],必从是亡乎[11]! 辟之若尊谭[12],未胜其本[13],亡流而下不平[14]。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谓杀[15]。”
【注释】
[1]先其士者:国君将自己放在士之先,即不重视士。士,士卒、战士。自犯:自己侵犯自己。
[2]后其民:将自己放在民众之后。赡:满足。
[3]仕:当作“任”,任用。
[4]经:原则。
[5]数变易:变得很快,朝令夕改。
[6]数据:屡至,多次在。据,占据,引申为到、在。
[7]消:削减。
[8]三尧在:就是有三个尧在世。
[9]臧于县,返于连:往返于县邑之间。臧,同“藏”。连,古代行政区划名,《管子·乘马》:“五家而伍,十家而连。”
[10]比:接连,一直。
[11]:即“儡”,败亡。
[12]谭:据张佩纶说,当作“觯”,酒器。
[13]未胜其本:据丁士涵说,当作“末胜其本”,指上大下小。
[14]亡流:没有流。流,指酒器令液体流出的部分。今称“嘴”,如“壶嘴”等。
[15]杀:减损。
【译文】
“君主把自己放在先于士人的位置叫自犯,先满足民众需求再顾自己叫自赡。看轻国位的君主,其国必败;疏远贵戚的君主,其谋必泄。不可任用异国之人当官,这是治国的原则。不可朝令夕改,那将会败坏事业。大臣犯了罪,不要驱逐出国境之外,那将泄漏国家的内情。不可常在大臣家饮酒作乐,那将会使国家的权威削减。即使有三个像尧这样的圣君在位,往返于县邑之间饮酒作乐,一直是这样,也一定会因此而败亡。就如同饮酒用的尊和觯,上大下小,中间没有引流而下面的部分也不能平稳。如果国家不能治理好地方,上下的关系就不能维持下去,这就叫作自我减损。”
“事立而坏,何也?兵远而畏[1],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辍安而危[2],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不谨于附近,而欲来远者[3],兵不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则事立而坏[4]。亡国之起[5],毁国之族,则兵远而不畏。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6]!乐聚之力,以兼人之强,以待其害,虽聚必散[7]。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8],成而无害。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谋泄[9],贱寡而好大[10],此所以危。”
【注释】
[1]兵远而畏:军事力量能威慑远方。畏,威。
[2]辍:停止。此句是说安全局面结束,危机开始。
[3]欲来远者:臣服远国。来,使之来。
[4]略近臣合于其远者,则事立而坏:原作“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据陶鸿庆、刘师培说改。
[5]国之起:据张佩纶说,“起”当作“纪”,指国家的栋梁之材。
[6]累哉是也:这样负担就太重了。
[7]“乐聚之力”四句:大意是说,人民乐输,则国有财力聚积,以此逞强兼并他人,聚积的财力全因此而散亡。兼人,兼并他国。
[8]供:此处指百姓上供君主。
[9]以仁:谋求亲近亲戚。以,为。仁,亲。
[10]贱寡而好大:轻视小事而好大喜功。
【译文】
“事业建成而中途败坏,是为什么呢?兵陈远地而威慑敌人之道,是什么呢?民众已聚积的财富却又散亡,是为什么呢?安定之局中断而陷入危难,是为什么呢?”回答说:“一个国家,功业成就却不讲信用,是危险的。军队强大而不讲道义,是残暴的。不安抚近邻而要使远国来臣服,军队没有威信。疏于近臣而亲于远者,事业建成也会被败坏。一个国家,丧失了国家重臣,毁灭了国君的宗族,就会导致兵陈远地而不能震慑敌人。一个国家,自己本来弱小而妄行大国之政,虽行仁义而无功利,还想同别国争名,这样就会负担过重!热衷于用从百姓汇聚来的财力,去兼并强大国家,以致受害,这就会导致聚集的财富的散亡。人君若依赖自己而不靠大众,百姓自会积聚财富;百姓提供财富,然后君主加以利用,就能事业成就而无所害。一个国家,疏于近亲而企图亲于外人,想亲附近亲但所谋又多有泄露,轻视小事而好大喜功,这就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众而约[1],实取而言让,行阴而言阳,利人之有祸,言人之无患[2],吾欲独有是,若何?”“是故之时[3],陈财之道可以行[4]。今也利散而民察[5],必放之身然后行[6]。”公曰:“谓何?”“长丧以其时[7],重送葬以起身财[8]。一亲往,一亲来,所以合亲也。此谓众约[9]。”问:“用之若何?”“巨瘗堷[10],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11],所以使文明也[12];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13],有差樊[14],有瘗藏[15]。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16]。
【注释】
[1]众而约:众为多,约为少。此处意为拥有的多而示人的少。
[2]言:一说为“害”。
[3]故:当为“古”。
[4]陈财之道:即生财之道。陈,处,处置。
[5]今:原作“令”,据赵本改。察:私,照看。
[6]放:李哲明云:读为“昉”。始也。身:亲。指富裕大族葬亲,利散于民。这是“侈靡”的又一项内容。
[7]长丧:用长时间办丧礼。(niè):花费。据黎翔凤说,“其时”即花费其时间与财力。
[8]起身财:亲身发财。起,发,始。身财,富裕大族办丧事,亲朋送礼,此即谓身财。
[9]众约:言亲往亲来,如众家所约。
[10]瘗堷(yì yìn):指坟坑或墓室。瘗,指埋葬。堷,指土室。
[11]垄:坟墓,隆起的土堆。
[12]文明:文饰明器。
[13]次浮:指棺椁之外的其他装饰。
[14]差樊:指垄墓之外树立以表示尊卑的樊篱。
[15]瘗藏:指金玉器物等陪葬物。
[16]合:恰当,完备。以上言富人厚葬先人,使贫困之人就业。丧葬奢侈品生产可刺激经济。
【译文】
桓公问:“所拥有的多而示人的少,实际上取于人而表面上表示推让,行为诡谲而言语堂皇,从别人的灾祸中获利而嘴上却说希望别人没有忧患,我想有这样的手法,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在古时候,有这样的生财之道。如今财利分散于天下,民众各自照料着自己的财产,所以一定要从一些富人身上下手才行。”桓公问:“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延长丧期以消磨他们的时间,厚葬以便厚葬之家发财。使之亲切往来,以此增进和睦。这就是所谓约定俗成。”桓公又问:“具体该怎么做呢?”回答说:“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穷人有工可做;对墓室进行美化装饰,使有文彩的明器有了用处;制造巨大的棺椁,使木工发家;多用衣物被服随葬,使女工得利。这还不够,还有棺椁外饰、墓地樊篱以及各种殉葬物品。用这些办法使贫者维持生计,民众因而得到好处,于是国家的防守和攻战的储备就充分了。
“乡殊俗,国异礼,则民不流矣[1]。不同法,则民不困[2]。乡丘老不通[3],睹诛流散[4],则人不眺[5]。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6],所以留民俗也。断方井田之数[7],乘马田之众[8],制之[9]。陵溪立鬼神而谨祭[10],皆以能别以为食数[11],示重本也[12]。
【注释】
[1]流:流散,流动迁徙。
[2]不同法,则民不困:指各国自有礼法,礼俗不同,因而民不受困扰。困,遭受困扰。
[3]乡丘老不通:意谓老死不相往来。
[4]睹:黎翔凤说:同“堵”。诛:责罚。
[5]眺:洪颐煊云:借为“逃”。逃离。
[6]诛:据张佩纶说,当作“殊”,不同、分别的意思。
[7]断:制定。
[8]乘马:军赋之称。乘,即“加减乘陈”之“乘”,亦即筹算。马,码,运算法码。古代征军赋,以田亩为据,所以此文称“乘马田”,即应纳赋之田。
[9]制之:形成固定的制度形式。
[10]陵溪:山陵与溪涧。
[11]食数:祭祀所用器具食品之数。
[12]本:此处指国家风俗。
【译文】
“各乡有不同的风俗,各国有不同的礼节,民众安于本地风俗就不会离散。实行不同的礼法,民众就不会遭受困扰。使各地能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并堵截、惩罚流散者,人民就不会外逃了。使人民安土重迁,祭神祭祖的颂词与称呼也可以各有不同,这样就能保留民俗了。确定井田的数量,核定出军赋的数量,使之形成制度。在山陵溪涧立庙,恭敬地祭祀鬼神;按照能力等级差别使之得到相应的衣食和祭品,这样就能显示出对国家风俗的重视了。
“故地广千里者,禄重而祭尊。其君无余[1],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2]。君始者艾[3],若一者从乎杀[4],与于杀若一者[5]。从者艾艾,若一者从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无封始[6],王事者上[7]。王者上事[8],霸者生功[9],言重本。是为十禺[10],分免而不争[11],言先人而自后也[12]。
【注释】
[1]余:剩余。
[2]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此句“地”字,有学者认为应接上句,即“其君无余地”。然唐代尹注断句则属下句,今从之。又郭沫若以为“他”为“地”字之误,从之。“地与地若一”,即土地一样,都属于可以耕种者,只是未开垦而已。艾,通“刈”。斩杀草木,实即开荒。此段文字意思难明,诸家解说也分歧严重。以下注解采郭沫若、黎翔凤两家说。两家均以为此段文字涉及开荒拓地之事。
[3]者:“诸”字之省。始诸,即始于。
[4]杀:芟除,剪除。
[5]与于杀若一者:意为有人会参与开垦那些可以耕种的田地。与,参与。
[6]无封:即未被分封出去的荒地。
[7]王事者上:据李哲明说,此谓王者以实事为上,能勤其事者则封建之,即赏赐土地。
[8]上事:即事功为上。
[9]生:进。
[10]十禺:十个区域。禺,区。
[11]分免:分等而勉励之。免,勉。
[12]自后:后己。“先人而自后”,正是上句“不争”的表现。
【译文】
“因此拥有千里土地的国家,俸禄自然丰厚而祭祀规格也高。国君无余财,就需开垦那些可以耕种但尚未开垦的土地。君主先开垦,那些可以耕种却未开垦的就会被开垦,其他人也会参与开垦可开垦的土地。因有追随者不断开垦,于是可开垦的土地不断得到开垦,这是大家参与开垦的结果。从那些未被分封出去的土地开始,能勤于开垦土地者就赏赐土地。王者以实事为上,霸者争取功效,二者都以农业生产为本。以十个区域为别,分别劝勉民众避免争斗,令大家都先人后己相互谦让。
“官礼之司[1],昭穆之离[2],先后功器事之治[3],尊鬼而守故[4]。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5]。食功而省利劝臣[6],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7],然后君闻。
【注释】
[1]官礼:国家礼仪。司:掌管。
[2]昭穆:古时祭祀宗庙中,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五、七居右,称为穆。离:位次等差。
[3]先后功:按功大小排先后次序之意。器事:治祭祀器物的事。
[4]守故:坚守故俗、老传统。
[5]高功:尚战功。下:以……为下,即死于战事的人,重在看其功劳大小,而不是死不死。
[6]食:酬劳。省:察。此句是说酬劳那些有功者先要看他给国家带来的利益,以此来鼓励大臣们。
[7]人争其职: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译文】
“官礼的掌管,祖宗昭穆位次的差别排列,都要讲究功勋等级,讲究按功劳大小使用各种祭祀器物,这就可以使鬼神得到尊重,使古老风俗得以保存。逢有战事,以立功为上,以牺牲本职为下。奖励功臣根据实际的功绩大小,视其给国家带来多大利益,以此来激励大臣各自努力。同时,赏赐和劝勉应该以崇尚道义为上而不能用小利诱惑。五官争相尽职,国君便可以名闻于天下。
“祭之时,上贤者也,故君臣掌[1]。君臣掌,则上下均[2]。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3]。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4]。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5],示不轻为主也[6]。”
【注释】
[1]君臣掌:古代重要祭祀一般由君主主持,但有时也用大臣代行其事,所以说“君臣掌”,即君臣都有主持祭祀的可能。掌,掌管、主持。
[2]上下均:上下一样。意思是因为臣也可以与君主一样主持祭祀,地位一样。
[3]其亡兹适:“兹适其亡”的倒装。招致灭亡。
[4]役贤:使用贤者。
[5]聚宗:聚集宗族成员。朝:章炳麟说:借为“昭”。昭明,显示。杀:减少。此处指等级差别,亦即大臣与君主相比,等级有差。
[6]不轻为主:即大臣不能有与君地位相等的非分之想。
【译文】
“隆重的祭祀典礼,要尊崇贤人,这时候君臣都有主持祭祀的可能。君臣共管祭祀之礼易导致这样的想法:君主和臣下的地位等同。可见,崇尚贤人是没有益处的,且足以造成国家的危亡。崇尚贤人的可能国亡,而人君会使用贤人则国昌。倡导正义而禁止暴行,尊奉祖先而敬事先人,聚集同族而昭明君臣等级差别,这些都能显示出君主地位的尊贵。”
载祭明置[1],高子闻之,以告中寝诸子[2]。中寝诸子告寡人[3],舍朝不鼎馈[4]。中寝诸子告宫中女子曰:“公将有行,故不送公。”公言:“无行,女安闻之?”曰:“闻之中寝诸子。”索中寝诸子而问之:“寡人无行,女安闻之?”“吾闻之先人,诸侯舍于朝不鼎馈者,非有外事,必有内忧。”公曰:“吾不欲与汝及若,女言至焉,不得毋与女及若言[5]。吾欲致诸侯[6],诸侯不至若何哉?”“女子不辩于致诸侯[7],自吾不为污杀之事[8],人布织不可得而衣。故虽有圣人,恶用之?[9]
【注释】
[1]载:结构助词,有将要的意味。明置:指土地神明。古代立国要设立土地及谷物神位,此设立称为“置”。
[2]中寝诸子:宫中的女官。
[3]寡人:诸侯自称。据此词,此句应为齐桓公之语,然接上下文,又不是。文句当有脱夺。
[4]舍朝:上朝。《诗经·郑风·羔羊》:“舍命不渝。”舍,发布。鼎馈:列鼎进食,按照平常的礼仪,上朝后要鼎馈而食。
[5]若:此。“及若”,即谈到此事的意思。
[6]致:招致。
[7]不辩:不知的意思。辩,通“辨”。
[8]污杀:指卑贱之事。此句是劝桓公要放低身段对待诸侯。
[9]按,此段自“高子闻之”以下,略见于《管子·戒》,文字略有异同,或以为错简于此。
【译文】
桓公将要祭祀土地神明,齐国大夫高子听说后,就告诉了中寝诸子,说君主退朝后没有列鼎进食。于是中寝诸子又告诉宫女们说:“君主将要出行,为何不为他送行呢?”桓公说:“我并没有准备出行,你们是从哪里听说的?”宫女们说:“是从中寝诸子那里听说来的。”于是桓公叫来中寝诸子,问她:“我并没有说要出行,你是从哪里听说的?”中寝诸子说:“我是从前人那里听说来的,诸侯舍于朝而不列鼎进食,不是有外忧,就是有内患。”桓公说:“我本不想跟你谈及此事,既然你已经把话说到此处,我就不能不和你们说了。我想召会诸侯,要是诸侯们不来,我该怎么办呢?”中寝诸子说:“女人不懂得召会诸侯之事,可我们知道,如果不肯做卑贱的事,就不能得到布匹做衣服穿。所以即使聪明如圣人,又有什么用?”
“能摩故道新道[1],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国贫而贪鄙富,苴美于朝,市国[2]。国富而鄙贫,莫尽如市。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3]。本善而末事起[4],不侈,本事不得立。”
【注释】
[1]摩:揣摩。
[2]“国贫而贪鄙富”三句:国都贫穷而贪图边鄙富裕,于是行贿的人来往于朝,以此换取国家权力。国,指齐国首都。鄙,边远的城邑。苴,苞苴,古代称行贿为苞苴。市,买,换取。市国,即以行贿换得国家权力。
[3]起:发,指经济发展。
[4]末事:指工商业。
【译文】
问:“能揣摩旧道新道,安定国家,然后可以改变时事吗?”回答说:“国都贫穷而贪图地方城邑的富裕,会导致地方行贿国都,以换取权力。国都富裕而地方城邑贫穷,那就不如都发展市场。市场,是工商业得以发展的鼓舞力量。鼓舞,是为了市场更好的发展。如果农业完善,工商业也就会得到发展,而不进行侈靡消费以发展工商业,那么农业也得不到发展立足。”
“选贤举能不可得,恶得伐不服用[1]?”“百夫无长,衍可临也[2];千乘有道,不可修也[3]。夫纣在上,恶得伐不得?钧则战[4],守则攻。百盖无筑[5],千聚无社[6],谓之陋,一举而取。天下有一[7],事之时也[8]。万诸侯钧,万民无听[9]。上位不能为功更制[10],其能王乎?”
【注释】
[1]恶得:怎能。不服用:指那些不听从的邦国。
[2]衍:散漫。临:监临,统治,管理。此句是说一百人的队伍,无人统领变得散漫,然而一加监管,马上变好。
[3]修:文饰。此句是说有千辆战车的大国,其治国是否有道,是不可文饰的。此句与上句是转折关系。强调举贤能的重要。
[4]钧:双方势均力敌。
[5]百盖无筑:百家没有像样的建筑。
[6]千聚无社:上千村落没有神社祭祀。聚,聚落,村落。
[7]天下有一:天下万一有事,即有机会。
[8]事之时也:齐国完成王业大事的时机。
[9]无听:无所适从。
[10]为功更制:建立功勋,改定制度。
【译文】
“如果选贤举能也得不到人才,怎么能征伐不服之国呢?”“百人之众散漫,只要有人管理即可改观;千乘之国的治理是否有道,是不可文饰的。像商纣王那样的昏君在上主政,又怎么可能征伐不得呢?双方势均力敌,则交战;敌人采取防守之势,则进攻。上百户人家没有像样的建筑,上千个村落没有可以祭祀的神社,这就叫作‘破败’;对这样的国家,可以一举攻取。天下万一有事,就是齐国举大事的好时机。各国诸侯势均力敌,民众就无所适从。如果居上位者如不能创立功业,变革制度,怎么能成就王业呢?”
“缘故修法[1],以政治道[2],则钧杀于吾君[3],故取夷吾谓替[4]。”公曰:“何若?”对曰:“以同[5]。其日久临[6],可立而待。鬼神不明[7],囊橐之食无报[8],明厚德也。沉浮[9],示轻财也。先立象而定期[10],则民从之。故为祷朝[11],缕绵明[12],轻财而重名[13]。”公曰:“何临[14]?”“所谓同者,其以先后智渝者也[15]。钧同财争[16],依则说[17],十则从服,万则化。成功而不能识,而民期[18],然后成形而更名[19],则临矣。”
【注释】
[1]缘故修法:遵循成规成法。修,循。
[2]政:正。道:治。“道治”为复合词。
[3]钧杀于吾君:都不如我国的国君。钧杀于,原作“约杀子”,据张佩纶、李哲明说改。
[4]谓替:指代替齐桓公谋划。谓,为。
[5]同:同一,同化。即凝聚社会精神。
[6]临:治民。
[7]不明:指鬼神之意难测。
[8]无报:指祭祀并非求报答。
[9]沉浮:据何如璋说,当作“浮沉”,意为投玉祭水。《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10]立象而定期:设立鬼神之像,确定祭祀日期。
[11]朝:李哲明云:同“庙”。
[12]缕绵:在庙中祭祀时,用缕绵招魂。
[13]名:功名。
[14]何临:原作“同临”,据李哲明说改。是桓公的问话,即何以治民的意思。
[15]渝:变。即根据智力高下的不同情况加以治理。
[16]财:据猪饲彦博说,当作“则”。
[17]依则说:意思为智慧超过一倍,则对方会心悦诚服。依,据猪饲彦博说,字应作“倍”。说,同“悦”。
[18]民期:民服从约定。此句承上文“先立争而定期”而来。
[19]成形而更名:先造成某种政治现实,然后再加以命名。
【译文】
“遵循成规成法,以此正道治国,在这方面谁都不如我国的国君,因此需要我管仲代谋此事。”桓公问:“此事如何进行?”回答说:“这要合同社会精神。用充分的时间监临管理,成效还是可以指日可待的。鬼神之事幽暗不明,君子用食物祭祀他们并非期待有所回报,而是为了彰明厚德。投玉祭川,也是为了表示轻视财物。先设立神像,并确定祭祀日期,民众就会随之参与其中。在神庙祭祀时,用缕绵招魂,以显示轻视财物而重视功名。”问:“何谓监临管理?”回答说:“所谓合同,那是以先进后进以及智慧的不同为根据的。彼此智慧相同者,自然要争战夺取,但智慧超过一倍,对方则会心悦诚服,智慧超过十倍,则威慑征服,智慧超过万倍则要感召同化。完成功业于无人识察之中,百姓皆服从约定,这时就可以成就王业、更易名号,完成监临管理的目的了。”
“请问为边若何[1]?”对曰:“夫边日变,不可以常知观也[2]。民未始变而是变,是为自乱。请问诸边而参其乱[3],任之以事,因其谋[4]。方百里之地,树表相望者[5],丈夫走祸[6],妇人备食,内外相备。春秋一日,败曰千金,称本而动[7]。候人不可重也[8],唯交于上,能必于边之辞[9]。行人可不有私[10];不有私,所以为内因也[11]。使能者有主矣,而内事[12]。
【注释】
[1]为边:治理边境国防之事。
[2]不可以常知观也:不能用一般的常识来对待。
[3]请:请您。问:了解。参其乱:研究其变乱的原因。
[4]因:利用。
[5]树表:树立标志,用以报警。
[6]走祸:指应征平乱。
[7]称本而动:根据本国经济实力而采取行动。称,据。本,指粮食等储备。
[8]候人:管理边境事务的官吏。重:通“动”。这里指离开岗位。一说,“重”为偏重,过分倚重。边官为自己功名,有时会轻启战祸。
[9]能:犹“而”。辞:同“”。即“治”字。办理,尽职。
[10]行人:使者,管理外交事务的官吏。
[11]内因:国内决策的依据。
[12]内事:为国内决策服务。
【译文】
“请问该如何治理边疆?”回答说:“边事多变,不可用一般的常识去推断。边民本无变乱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叫作自己制造混乱。请您注意了解各边地人民情况以了解变乱原因,要使他们任事并用其谋划。方圆百里的土地,树立标志以便瞭望报警,男人应征平乱,妇人准备饭食,内外都应当有所戒备。在春种秋收季节,战争一日,等于耗费千金,所以要衡量粮食等储备情况而考虑是否动兵。管理边境事务的官吏不可擅离岗位,要随时向上报告边情,一定要克尽守护边境的职守。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可不能怀有私心;没有私心,才可能成为国内决策依据的提供者。要使有才能的人心有所主,才能为本国提供服务。
“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1]。必因天地之道,无使其内,使其外,使其小,毋使其大[2],弃其国宝[3]。使其大,贵一与而圣,称其宝[4]。使其小,可以为道[5]。能则专,专则佚[6]。椽能逾,则椽于逾[7],能宫则不守而不散[8]。众能伯[9],不然将见对[10]。
【注释】
[1]万世之实:即支持万世的实力。
[2]“无使其内”四句:不从内部做起,而从外部做起。只注重小事,不做大事。使,事。
[3]弃其国宝:丢弃国家最重要的东西。宝,《中庸》:“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4]“使其大”三句:从事大事最主要的是专一,且用心智聪明,这是用善道的表现。称,用。
[5]使其小,可以为道:从事小事,合乎大道。
[6]佚:安适闲逸。
[7]椽能逾,则椽于逾:梯子能使人跨跃,跨跃的人最终也能跃过梯子。此句为比喻句,意思是你能利用的对象也可能利用你。椽,梯子。
[8]能宫:能稳固地守藏。宫,《尔雅·释山》:“大山宫小山。”宫,围绕。引申为守藏、看护。
[9]众能:诸多贤能。伯:长。句谓任用诸多贤能。
[10]见对:出现相互对立的形势。
【译文】
“传之万世的国家,必定有支撑万世的实力。必定遵循天地的规律,那些不从内部做起,先注重对外部事情,那种注重小事,不抓大事的做法,都是丢弃国家最重要的宝贝的做法。做大事,最重要的是专心而用智 ,这样可以发挥国家之善。做小事,也合乎天地之道。能力强则专一,能专一则可获安闲。梯子可以跨跃,但也终将被跨跃。只有能稳固地守藏,则即便不守也不会太过流散。要让众多贤能在位,不然对立的局面就会出现。
“君子者,勉于纠人者也[1],非见纠者也。故轻者轻,重者重,前后不慈[2]。凡轻者,操实也,以轻则可使,重不可起,轻重有齐[3]。重以为国,轻以为死[4]。毋全禄[5],贫国而用不足;毋全赏,好德恶使常[6]。”
【注释】
[1]纠: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
[2]慈:章炳麟说:借为“戴”。相当,对等。
[3]齐:同“剂”。比例。
[4]重以为国,轻以为死:郭沫若云:今国者重器也,然以权操之则易举。故曰“重以为国,轻以为死。”“为”通“谓”,“死”通“尸”,即祭祀之尸。以孺子为神保,犹以一握之权起千斤之重也。
[5]全禄:满禄,即俸禄标准太高。
[6]好德恶使常:不要使好德务施成为常事。“恶”下原有“亡”字,据张佩纶说删。
【译文】
“有权位者,是努力纠察校正人民的人,而非被纠察校正者。就像轻和重,轻的只是轻,重的只是重,两者不相当。轻的可以操纵重物,因为它轻则可以方便使用,而重物却不易操起,轻和重之间是有一定比例的。国家是重器,以权力之轻操持它,又可以轻而易举。人君在使用臣民时,俸禄标准不要太高,否则,国贫而财用不足;不要滥行赏赐,不使好德务施成为常事。”
“请问先合于天下而无私怨[1],犯强而无私害[2],为之若何?”对曰:“国虽强[3],令必忠以义[4];国虽弱,令必敬以哀[5]。强弱不犯,则人欲听矣。先人而自后,而无以为仁也[6],加功于人而勿得[7],所橐者远矣[8],所争者外矣[9]。明无私交[10],则无内怨。与大则胜[11],私交众则怨杀[12]。
【注释】
[1]合于天下:联合天下的诸侯。
[2]犯强:触犯强暴。
[3]国虽强:此处之“国”指打交道的国。意思是面对再强的国家。
[4]令:辞令。
[5]敬以哀:恭敬而哀怜。此指对待小国。
[6]无以为仁:不自以为仁,即不以仁者自居。
[7]勿得:不自以为有德。得,通“德”。
[8]橐(tuó):包容。
[9]外:郭沫若云:亦犹远也。《吕氏春秋·有始览》:“行远道。”高诱注:“远道,外道也。”
[10]明:公诚,讲信用。
[11]与大:联盟强大。
[12]怨杀:怨怒杀伐。
【译文】
“请问要想率先联合天下诸侯而不会招致私怨,触犯强暴却不会招人忌害,该怎么办呢?”回答说:“国家即使强大,外交辞令也必须忠诚而有道义;国家即使弱小,外交辞令也必须恭敬而有怜爱之心。无论强弱,都不侵犯,那样诸侯就愿意听从了。先人后己而不自夸为仁厚,加功于人而不自居为有德,这样,就能包容宽阔,所争取的领域也就很广阔了。光明正大而不结私交,就不会产生内怨。联盟强大之国就会胜利,而私交多,就会因怨恨而引起杀伐。
“夷吾也,如以予人财者[1],不如毋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此谓无外内之患。事故者[2],君臣之际也[3]。礼义者,人君之神也[4],且君臣之属也[5]。亲戚之爱,性也;使君亲之察同索[6],属故也[7];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8]。不可不谨也。
【注释】
[1]如以:与其。
[2]事故:干事。故,事。一说,两字应作“忠敬”。
[3]际:遇合、结合。
[4]神:法宝。
[5]且君臣之属也:君臣以道义相连属。此句接上句“礼义者,人君之神”而来,故以“且”字相连。
[6]使君亲之察同索:按安井衡说,“察”当为“际”。索,法度。
[7]属故:因有政事要做的缘故。
[8]属际:连接上有缝隙。属,连缀。际,缝隙。此即君臣毕竟不同于父子,所以易有缝隙,从而造成君主不安。
【译文】
“我管仲的看法是:与其给人钱财,不如不耽误其农时;与其给人粮食,不如不剥夺其农事,这才叫作没有内忧外患。干大事,是君臣结合的原由。礼仪,是人君保有尊严的条件,也是君臣结合的道义。亲戚间的亲爱,发自本性;让君臣与父子关系一样的是法度,因为总要在一起处理政事;导致人君不安的是君臣关系出现裂缝。这都是不能不谨慎对待的。
“贤不可威,能不可留[1]。杜事之于前[2],易也。水,鼎之汩也[3],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令也[4]。逐神而远热[5],交觯者不处[6],兄遗利夫[7]!夫事左中国之人[8],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9],岂不几于危社主哉!
【注释】
[1]留:埋没不用。
[2]杜事之于前:杜绝于事发之前。
[3]汩:水流的样子。
[4]令:受命。一说,“令”当作“舍”。
[5]逐神:一种祭祀活动。远热:郭沫若云:当为“远爇”,谓逐神时燃火炬而传远也。
[6]交觯(zhì)者:指酒席中相互敬酒者。觯,古代酒器。不处:不能安处。
[7]兄:同“况”。何况。
[8]左:佐,辅佐。中国:此指诸侯邦家。
[9]弋:显示,夸耀。
【译文】
“对贤者不能以威制服,对能者不可埋没不用。杜绝于事发之前,是容易做到的。犹如水,在鼎里流动,是人们把它聚集起来的;土壤肥沃之处,人们宁死不移。就像江湖那样阔大,想寻求珠贝的人,不需别人下命令就去了。在祭神仪式点燃火炬进行传递的时候,交杯酬饮者也不敢稳坐不动,赶紧赶来参加,何况追逐遗利的人们呢?应有的职责是辅佐诸侯邦国,这样的人,眼看国家危险、君主有错,却只顾显示自己的本领,难道不接近于危害国家么?
“利不可法[1],故民流[2];神不可法[3],故事之。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是故圣人重之,人君重之。故至贞生至信[4],至言往至绞[5]。生至自有道[6],不务以文胜情,不务以多胜少,不动则望有廧[7],旬身行[8]。
【注释】
[1]法:常。又,据郭沫若说,当读为“废”。
[2]流:流动地求利。
[3]神不可法:神鬼无常。
[4]贞:正。
[5]至言往至绞:据猪饲彦博说,当作“至信生至交”。
[6]生至自有道:产生至信、至交自有其道。
[7]望有廧:看着好似有一堵墙。廧,同“墙”。
[8]旬身行:人只能顺着墙走,不能“化故从新”。旬,通“徇”。循。
【译文】
“利无常所,所以人民流动以求之;神鬼无常,所以人们虔诚供奉。天地是不停留的,故经常变动而化故从新。所以,得天助者,居高位而不会崩塌;得人助者,即使居低位也是不可战胜的。所以,圣人和人君都很重视这个道理。至高无上的忠诚产生至高无上的信任,至高无上的信任可以产生至高无上的交情。达到这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自有其道,不必用虚伪掩饰真情,不必用多数战胜少数,君子岿然不动,看着好似一堵墙,人只能顺墙而行。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1]。执故义道[2],畏变也。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3]。能与化起而王用[4],则不可以道山也[5]。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则与神往矣。
【注释】
[1]典器:准则和工具。
[2]执故义道:坚持旧的义和道。
[3]极:根本原则。
[4]王用:旺用。王,旺。又,据安井衡说,“王”字当为“善”字之讹。
[5]山:宣。道山即道宣,言说。又,据丁士涵说,“山”当作“止”。停滞。
【译文】
“法制度量是王者治国的准则和工具。坚持过去的仪法和道德,就是害怕变革。天地就好像有神灵推动,变化不已,这是天地的根本原则。能与时俱变而使财富旺盛,这是言语难以传达的。仁者、智者都善于运用天地变化,若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它应对变化的良机就空自与神逝去了。
“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1]。是故圣人万民,艰处而立焉。人死则易云[2],生则难合也。故一为赏,再为常,三为固然。其小行之则俗也[3],久之则礼义,故无使下当上必行之。然后移商人于国,非用人也[4],不择乡而处,不择君而使,出则从利,入则不守。国之山林也,则而利之[5],市尘之所及,二依其本[6]。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7],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贪动[8],枳而得食矣[9]。徙邑移市[10],亦为数一[11]。”
【注释】
[1]时大:随着时间而增多。此“大”指亲戚增多,亦即人口增多。
[2]易云:容易相亲近。《诗经·小雅·正月》:“昏姻孔云。”毛传:“云,旋也。”如云团聚的意思。
[3]俗:形成风俗。
[4]用人:国君可使用的人。
[5]则:通“铡”。砍伐。
[6]市尘之所及,二依其本:市场能得到两倍的利益。市尘,市场。依,比。本,本金。
[7]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君臣上下呼应互相团结。相上下,相呼应。
[8]贪动:争相活动。
[9]枳而得食:分途用力,各得其食。枳,枝,引申为分别。
[10]徙邑移市:搬迁城镇和市场。
[11]数:权术,方法,策略。
【译文】
“衣食对于人,不可能一日离开,家族人口却随着时间而日益增多。所以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都是艰难地活在世上。人死易亲,活着则难投合。行赏之事,行一次人们看作‘赏’,二次,人们就习以为常,三次,人们则看成理所应当。小的行赏会形成风俗,久之则变成一般的礼法制度了,所以不要让下面的人觉得行赏是必然的事。下面的人不看重上赏就会专注于市场,商人就都移入国来,商人们并非听从国君之人,他们居处不挑选什么乡,事奉不挑选什么君主,卖出就是为了谋利,买进也不是为了守藏。国家的山林资源,取过来就去营利,使国家的市场税收成倍增长。所以朝中上下都可以奢侈消费,君、臣之间上下呼应,相互亲近,君臣的财产都不会窖藏不动。这样人人争相努力,各种职业的人都能有饭吃。人们为利益,迁移城镇和市场,这正是国家经济之大策之一。”
问曰:“多贤可云[1]?”对曰:“鱼鳖之不食咡者[2],不出其渊。树木之胜霜雪者,不听于天。士能自治者,不从圣人,岂云哉?夷吾之闻之也,不欲,强能不服[3],智而不牧。若旬虚期于月津[4],若出于一明[5],然则可以虚矣[6]。故阨其道而薄其所予,则士云矣。不择人而予之,谓之好人[7];不择人而取之,谓之好利。审此两者以为处行,则云矣。
【注释】
[1]可云:何云。可,通“何”。云,亲。参上文“死则易云”句注。
[2]咡:饵。
[3]能:而。
[4]旬虚:古代天文学术语。一个月三十日为旬满,二十九日为旬虚。期:按一个月为单位算。月津: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明光润津津的样子。
[5]若出于一明:旬的满虚取决于月亮圆缺一次(即一个月)长短的意思。
[6]可以虚:可以算一月中各旬(一旬为十日)的满虚。
[7]好人:爱好仁。人,通“仁”。
【译文】
桓公问道:“该如何亲近众多的贤人呢?”回答说:“不吃钓饵的鱼鳖,就不出深水。不畏霜雪的树木,就不听任天时。自己有办法的贤士,就不肯听从圣人,哪能亲近他们呢?我管仲听说过,如果人无所求,用强力不能使其屈服,用智慧也难以统治。这就好像一个月三旬的满虚取决月亮圆缺一次的长短;据其长短,可以算满虚。所以,要控制仕途发展而使禄赏不致过厚,士人就来亲近了。不择人而给予禄赏叫作‘好仁’;不择人而进行敛取,就叫作‘好利’。明白这两点,并且作为行事准则,就可使贤人亲附了。
“不方之政[1],不可以为国。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2]。节时于政,与时往矣。不动以为道,齐以为行[3],避世之道,不可以进取。”
【注释】
[1]不方之政:不正确的政策。
[2]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局限而缺少发展观的言论,算不上是道,因为道为一动一静。
[3]齐:等同,不加分别。即庄子所谓“齐生死”之“齐”。
【译文】
“不正确的政治措施,不能治国。局限而静止的言论,不可以作为准则。掌握好时势与政治的关系,就可以与时俱进了。把不动无为看作道,把齐定万物看作‘德’,这是消极避世之道,不能鼓励人们进取。”
“阳者进谋[1],几者应感[2]。再杀则齐[3],然后运。何谓也[4]?”对曰:“夫运谋者,天地之虚满也,合离也,春秋冬夏之胜也。然有知强弱之所尤[5],然后应诸侯取交[6]。故知安危,国之所存,以时事天[7],以天事神,以神事鬼,故国无罪而君寿[8],而民不杀,智运谋而杂橐刃焉[9]。
【注释】
[1]阳者:指明显的事物。进谋:提出好的谋略。
[2]几者:能见事物发展微妙的人。
[3]再杀:损之又损的意思。杀,减少。齐:同一。
[4]何谓也:原作“可请也”,据郭沫若说改。
[5]有:又。尤:差异。
[6]应诸侯取交:应对诸侯应采取的策略。
[7]事:事奉。
[8]罪:指灾害战乱及严刑峻法等给国民带来灾祸的事。
[9]杂:聚。聚橐(tuó)刃:即收起甲兵不用的意思。橐,盛弓箭的袋子。
【译文】
“对已显明的事物,要能够运用谋略;对于隐幽的事物,要有感知的能力。要知道事物必须在精神上损之又损,与外物齐同,这样谋划才可以操作。这都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运用谋划,就像天地的盈虚与离合,就像是春秋冬夏的交替。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强弱的差异,然后应对诸侯采取相应的策略。所以,知道了国家安危的原由,就能按照合宜的时节祭祀上天,按照祭天的时节祭祀神,又按照祭神的时节祭祀鬼,这样国无天灾人祸、国君安寿,而国民人口不会减少,运用智者之谋划,国家就能避免刀兵之祸。
“其满为感[1],其虚为亡。满虚之合,有时而为实,时而为动[2]。地阳时贷[3],其冬厚则夏热[4],其阳厚则阴寒。是故王者谨于日至,故知虚满之所在以为政令。已杀生[5],其合而未散[6],可以决事[7]。将合可以禺,其随行以为兵[8],分其多少以为曲政。”
【注释】
[1]感:感应。即天道盈满是可感的。
[2]“满虚之合”三句:满虚会合、有时表现为实在的,有时表现为运动的。
[3]地阳时贷:阴阳按时交替。据丁士涵说,“地”当作“阴”;贷,通“代”,代替,交替。
[4]冬厚:冬天严寒。
[5]已杀生:已到深秋肃杀的时节。古人认为“秋”代表刑杀,人世也应行相应的政令。
[6]合而未散:阴阳相合,处于平衡状态。
[7]决事:指决狱。
[8]将合可以禺,其随行以为兵:夏末秋初之时,寒凉方至,将配合此时事端的动静进行练兵。禺,初见事端。
【译文】
“天地虚满变化,满时可感,虚时则不可感。满虚相互结合,有时显现为充实,有时显示为变动。阴阳的运动是经常交替的,冬有严寒则夏有酷热,阳气旺盛则阴气也浓厚。所以君主应十分谨慎地对待冬至和夏至两个节令,由此了解虚、满的情况,据以确定政令。如已到深秋杀生的时节,阴阳聚合而平衡,可以决行狱事。秋气将合的初秋时节,可以配合时势动静进行练兵,并根据军力大小以安排军事活动。”
“请问形有时而变乎[1]?”对曰:“阴阳之分定,则甘苦之草生也[2]。从其宜,则酸咸和焉,而形色定焉,以为声乐。夫阴阳进退,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3]。唯圣人不为岁[4],能知满虚,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5]。地之变气[6],应其所出[7]。水之变气,应之以精[8],受之以豫[9]。天之变气,应之以正[10]。且夫天地精气有五[11],不必为沮[12],其亟而反[13],其重陔、动毁、进退[14],即此数之难得者也,此形之时变也。”
【注释】
[1]形有:有形。指阴阳万物变化态势。
[2]甘苦之草生:按阴阳五行的理论,五味生于五行。同理,下文提到的酸咸、形色、声乐也都取决于阴阳五行。
[3]散合可以视岁:阴阳的散与合构成一年十二个月,可据以观察年岁好坏。
[4]不为岁:不求改变年岁变化。此句反衬下句“知满虚,夺余满,补不足”。即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
[5]以赡民常:来满足百姓日常之用。
[6]变气:变异之气,灾变之气。
[7]出:指地气变化所出现的情况。
[8]精:精灵神怪。《国语·鲁语下》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对曰:‘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坟羊。’”所言“土之怪”即此文“地之变气”所“出”,“水之怪”即此“水之变气”所出之“精”。古代消除灾异,要找准异类别,即此文“应之”的意思。
[9]豫:预先准备。
[10]正:正气。
[11]五:即五行之气。
[12]不必:即必不,即不受任何阻碍。沮:阻止,阻碍。
[13]其亟而反:物极而反。亟,通“极”。
[14]其重陔(gāi):迟重滞凝。陔,据李哲明说,借为“阂”,即“碍”。局限,妨碍。动毁:毁下原有“之”字,据俞樾说删。
【译文】
“请问万物之阴阳变化这件事的奥妙?”回答说:“阴阳各自的本分已定,甘草和苦草也随而各自生长。顺应阴阳变化之宜,就可以调和酸咸,确定形色,使各种声调和音乐和谐。阴阳的消长变化,其满与虚皆无时而定,阴阳的散与合的过程可视为一年。只有圣人不图改变客观的年岁,却努力知晓满虚的状况,夺余满,补不足,使政令得以贯彻,民生日用得以满足。地上出现灾变之象,就据其具体情况祈祷解决。水中出现灾变精怪,就依其类加以应对,并提早有所预备。天上出现灾变之气,则唯有以正气来应对。天地间运动的精气有五种,不可阻碍,其气运有反向而动的,有迟滞凝重久而不去的,有发动而有所毁伤的,还有乍进乍退的,其中的规律难于把握,这就是因为物之形类会随时节而发生变化。”
“沮平气之阳[1],若如辞静[2]。余气之潜然而动[3],爱气之潜然而哀[4],胡得而治动?”对曰:“得之衰时[5],位之观之[6],佁美然后有[7]。修之心[8],其杀以相待[9],故有满虚哀乐之气也。故书之帝八[10],神农不与存[11],为其无位[12],不能相用。”
【注释】
[1]沮:通“祖”。始,引申为依、循。平气:平正之气。阳:通“扬”。
[2]若如:怎样。辞:同“”。控制,掌握。
[3]余气:即平正之气之外的气。
[4]爱:通“”。隐伏。
[5]衰(cuī):差别、分别。
[6]位之:从不同的方位。
[7]佁(yǐ):凝聚。据郭沫若说,当作“信”。美然后有:美盛然后有余光。即晕,日月周围的光圈。
[8]修之心:即用心修治之。观察气之变化,需要耐心细致,且长期坚持。
[9]其杀以相待:气的变化,其缩减之数,每日不同。由长而短,是相对变化的。杀,减少。相待,相对,有比较的。
[10]书:标记。帝八:即八方帝位。古代测天象,用四方盘形物,四方四隅为八位,即八方帝位。
[11]神农:即炎帝。测天地之气,据于北方,故南方位不用。不与存:不在其中。
[12]为其无位:因为他不在其位。
【译文】
“依于正气,并使其发展兴起,如何使其静好有序?残余之气暗中思动,隐蔽之气暗中哀怨,如何制止它们的蠢动呢?”回答说:“这些气的得到是有次第差别的,要从不同的方位加以观察,气凝聚到佳美的程度,就会有光芒。要修炼内心,耐心对待这些气。气的增减变化,由满到虚,由哀到乐,气的变化状态都会呈现。所以,在测天气的方盘八方位置上,标出八方帝位,其中神农的位置可以省略,因为它在观测中并无作用,所以没有他的位置。”
问:“运之合满安臧[1]?”“二十岁而可广[2],十二岁而聂广[3],百岁伤神[4]。周郑之礼移矣,则周律之废矣,则中国之草木有移于不通之野者[5]。然则人君声服变矣,则臣有依驷之禄[6],妇人为政,铁之重反旅金[7]。而声好下曲[8],食好咸苦,则人君日退。亟则溪陵山谷之神之祭更应[9],国之称号亦更矣。”
【注释】
[1]安臧:在哪里。臧,同“藏”。
[2]二十岁:齐桓公霸业鼎盛在其即位后二十年。广:指政权强大。
[3]十二岁:再加十二岁的意思。聂广:代替者政权强大。聂,同“摄”。
[4]伤神:即再经百年的时间,姜姓齐国宗庙中的祖先神要伤情。指田陈篡夺姜姓齐君权力而言。
[5]不通之野:指未开化的地区。
[6]依:禄。《方言》:“依,禄也。”
[7]铁之重反旅金:据丁士涵说,“旅”当改为“于”。句意谓铁的价值反而比铜高。
[8]下曲:民间俗曲。
[9]亟:通“极”。发展到极端。更应:更以应之。
【译文】
问:“国运圆满之后,将归于何方?”回答说:“二十年后齐国可以称霸,再过十二年又有新的摄政之权发展壮大,百年之后齐国的社稷恐怕就要改变因而神灵伤情了。周郑之礼仪改易了,而周朝的律法也被破坏了,中原的文化英华被转移到蛮荒之地。既然人君的声乐、服饰改变了,臣下则必然可以拥有千乘的高禄,妇人可以主政,铁的价值反而高于青铜。喜欢听民间俚曲,喜欢吃咸苦之味,这样人君的地位日益衰退。国家衰败到了极点,对溪陵山谷之神的祭祀也被改变,甚至于国家的称号也被改换了。”
“视之亦变[1],观之风气。古之祭有时而星[2],有时而星熺[3],有时而熰[4],有时而朐[5]。鼠应广之实[6],阴阳之数也。华若落之名[7],祭之号也。是故天子之为国,图具其树物也[8]。”
【注释】
[1]视之亦变:当作“视之变”。视,通“示”。天象变化为示。亦,奕,大也。此句即天象发生巨变的意思。
[2]星:星祭,祭星辰的意思。
[3]星熺(xī):据猪饲彦博说,当删去“星”字。熺,同“熹”。蒸气状的云雾。
[4]熰(ōu):温之气。
[5]朐(qú):煦,日出时的云气。
[6]鼠:十二生肖。鼠为十二生肖之首,此处以鼠代表十二生肖。应广:与十二年相应。上文“十二岁而聂(摄)广”,“广”代表十二岁,与十二生肖为十二年相应。
[7]华若落:章炳麟说华若落,即华落,“谓夷狄掠取中原草木”,意思是未来夷狄侵夏,祭名也将发生变化。
[8]图具其树物:用图表示其标志性的东西。树,树立。物,旗帜之夹。
【译文】
“天象也将大变,这需要观测风向与云气。古时的祭祀,有时祭星辰,有时祭星辰云气,有时祭天地温之气,也有时祭日出时的云气。十二生肖应对太岁纪年的十二年,符合阴阳的定数。祭神名称也会夷狄化,祭名将改变。因此,历朝天子主持国家,都用图画表示其标志性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