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权数第七十五

字数:6654

【题解】

此篇仍为《管子》“轻重”之术方面的文字。文章一开始谈“三权”问题,言“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而所谓“天权”即大自然方面的旱涝灾害,其作用之大,乃在于其可以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要配合“天权”,牢牢掌握经济主动权,就应该发挥货币的作用。因而文章开始即谈到禹、汤都以铸币克服自然灾害。由此文章论及“立币”的问题。其中像一些“”“夜石”等珍贵物品都可以充当货币,为国所用。在讨论过货币问题之后,文章继而言及万物的“轻重”变化。与其他“轻重”文献有所不同,此文提出,政府可以奖励“慈孝”的散财,从而刺激万物价格的起伏。更奇特的是“御神用宝”之策。文章说,政府可以利用民众对神龟的崇拜,对偶然挖出的一只龟加以神化,以抬高其身价。这样就可以在国家需要粮食物资时,以被神化的龟换取所需。这样的事情,初读会感到荒唐,但利用一般民众的文化心理,使一些商品获得远超本身价格的价值,这样由权力产生的经济现象,在一个权力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可以视作“轻重”之术无所不用其极的例子。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权数[1]。”管子对曰:“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桓公曰:“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管子对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卖子者[2]。汤以庄山之金铸币[3],而赎民之无卖子者[4];禹以历山之金铸币[5],而赎民之无卖子者。故天权失,人地之权皆失也。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三年与少半成岁[6],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藏参之,一不足以伤民[7],而农夫敬事力作[8]。故天毁埊[9],凶旱水泆[10],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此守时以待天权之道也。”桓公曰:“善。吾欲行三权之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梁山之阳、夜石之币[11],天下无有。”管子曰:“以守国谷[12],岁守一分,以行五年,国谷之重什倍异日。”管子曰:“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13],立黔落[14]。力重与天下调[15]。彼重则见射[16],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不备天权下相求,备准下阴相隶。此刑罚之所起而乱之之本也。故平则不平,民富则不如贫,委积则虚矣。此三权之失也已。”桓公曰:“守三权之数奈何?”管子对曰:“大丰则藏分,厄亦藏分[17]。”桓公曰:“厄者,所以益也[18]。何以藏分?”管子对曰:“隘则易益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以厄守丰,厄之准数一上十,丰之策数十去九,则吾九为余[19]。于数策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

【注释】

[1]权数:这里指权衡轻重、通权达变的理财方法,实际管理国家经济权力之术。

[2]民之无卖子者:此句《通典·食货八》引作“民之无有卖子者”,王念孙以为今本脱“有”字。当从。,即“(zhān)”,稀粥。

[3]庄山:地名。学者疑即今四川蔡蒙山,传说商汤命人在此铸铁。又,“庄山”或应作严山,汉明帝名“庄”,因避讳而改。

[4]赎:赎救,赈济。

[5]历山:地名。其地点传说不一。一说在今山东,一说在今山西等。

[6]三年与少半成岁:每年储蓄一年生活所用资料的三分之一,三年下来就差不多有一年的储备。与,举,办。少半,三分之一。成岁,即一年所需储蓄得成。

[7]一:皆,尽。

[8]敬事力作:努力进行农业生产。

[9]埊:“地”之古字,即土地。

[10]水泆:水害。泆,溢出。

[11]阳:山之南面。:用蒨茜所染之缯。夜石之币:莱州之石有色泽,所以珍贵,可作货币用。夜,通“掖”。即掖县,今山东莱州。

[12]以守国谷:指以梁山之阳和夜石之币换取粮食囤积起来。

[13]顾:通“雇”。雇佣。

[14]黔落:即村落。

[15]力重:力量雄厚。调:调节。

[16]射:追逐求利,亦即囤积。

[17]厄:歉收之年。

[18]益:增补,补益。

[19]“以厄守丰”四句:意谓歉收之年粮价高,买一斤粮的钱在平时可以买十斤粮。丰收之年粮价低,平时买一斤粮的钱此时可以买十斤,可以余下九成货币。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轻重权变的方法。”管仲回答说:“天以天时为权变,地以财货为权变,人以能力高低为权变,君主以发号施令为权变。失去对于天的权变的掌握,人、地的权变也无从掌握。”齐桓公说;“什么是不掌握天权,人、地之权就无从掌握?”管仲回答说:“商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夏禹在位时有五年水灾。百姓没有粮食吃以致有出卖儿女的。商汤用庄山的金属铸币,来赈济没有粮食吃而出卖儿女的百姓;夏禹用历山的金属铸币,来赈济没有粮食吃而出卖儿女的百姓。因此失去对于天的权变的掌握,人与地的权变也就全部失去了。故而成就王业的君主每年贮藏粮食总量的十分之三,三年多就相当于得到一整年的产粮。三十一年就能有相当于十一年产粮的储量。每年贮藏一小部分,不至于伤害民生,还能够鼓励农民努力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天灾毁坏土地生产,发生亢旱水涝灾害,百姓也不会有没于沟壑乞请援助的了。这就是掌握天时以对待天之权变的办法。”齐桓公说:“好。我想实行掌握三权的理财方法,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梁山南坡所产用蒨茜所染的缯,还有东莱掖县出产的石币,是天下稀有的珍宝。”管仲接着说:“用这些东西换取粮食,每年储备一分,实行五年,国家的粮价就要比以前上涨十倍。”管仲接着说:“要铸钱立币,拿出两年的储备粮雇人开采国家的铜矿资源,在产铜的地区设立村落。物价水平与其他广大地区保持一致。商品价格高其他诸侯国就来倾销物资,商品价格低物资会泄散外流,因此要与其他诸侯国价格一致。物资泄散外流,就等于本国失权;被别国倾销商品,就等于本国失策。国家不能防备天时水旱之变,民间就只能互相求得自备,准备平准之策又使民众私相奴役。这就是刑罚兴起和乱国的根本原因。这样财富均平就会变为不均平,富裕的民众就不如贫穷的好管理,富人买粮囤积,国家的积累贮藏就陷于空虚了。这就是失去天地人三种权变的表现。”齐桓公说:“掌握三权的理财方法是怎样的呢?”管仲回答说:“如果是丰收之年就贮藏粮食总量的一半;歉收之年也要贮藏一半。”齐桓公说:“歉收之年是要补助的,为什么也要贮藏一半呢?”管仲回答说:“歉收之年则粮价容易增高,一可为十,十可为百。用歉收之年的粮价掌握丰收之年的粮食,按照歉收之年的粮价,买一斤粮的钱在平时可以买上十斤粮;按照丰收之年的粮食总量,十斤可以省下九斤钱,国家就有九倍的赢利。然后再用“轻重”之术策划丰收之年粮食的经营,三权都将由国君掌握。这就是所谓的国家通权达变。”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国制[1]。”管子对曰:“国无制,地有量。”桓公曰:“何谓国无制,地有量?”管子对曰:“高田十石[2],间田五石,庸田三石,其余皆属诸荒田。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粟贾一,粟贾十,粟贾三十,粟贾百[3]。其在流策者[4],百亩从中千亩之策也[5]。然则百乘从千乘也,千乘从万乘也。故地有量,国无策。”桓公曰:“善。今欲为大国,大国欲为天下,不通权策,其无能者矣。”

【注释】

[1]国制:国家固定不变的政策与规定。

[2]十石:据下文“地量百亩”,以亩二石计,百亩当收二百石,故此处十石当为税收。一说,为不同土地的亩产量。

[3]“粟贾一”四句:此指四种田地的粮价。田越好,粮价越低。贾,同“价”。

[4]流策:经营商品流通的理财之策。

[5]从:赶上。中:相当。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请问国家固定不变的理财规制。”管仲回答:“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理财规制,土地却有不同的产量。”桓公说:“什么叫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理财规制,土地却有不同的产量?”管仲回答:“上等土地百亩收税十石,中等土地百亩收税五石,下等土地百亩收税三石,其余的都属于荒地。一个农民一般种田百亩。在上述四类地区市场粮价或为一、或为十、或为三十和一百。精通从粮食这种商品流通中理财的国家,百亩地的收益可以赶上千亩地的收益。如此百乘国家的国力就能赶上千乘之国,千乘国家的国力就能赶上万乘之国。正因如此我说土地各有不同的产量,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理财规制。”齐桓公说:“好。如今想要成为大国,大国想要统一天下,不懂得理财之策的通权达变,是一定做不到的。”

桓公曰:“今行权奈何?”管子对曰:“君通于广狭之数,不以狭畏广;通于轻重之数,不以少畏多。此国策之大者也。”桓公曰:“善。盖天下[1],视海内,长誉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有。曰:轨守其数,准平其流,动于未形,而守事已成。物一也而十,是九为用。徐疾之数,轻重之策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引十之半而藏四,以五操事,在君之决塞。”桓公曰:“何谓决塞?”管子曰:“君不高仁[2],则问不相被[3];君不高慈孝,则民简其亲而轻过[4]。此乱之至也。则君请以国策十分之一者,树表置高[5],乡之孝子聘之币,孝子兄弟众寡不与师旅之事。树表置高而高仁慈孝,财散而轻。乘轻而守之以策,则十之五有在上。运五如行事,如日月之终复。此长有天下之道,谓之准道。”

【注释】

[1]盖:遮蔽,胜过。即统一天下之意。

[2]高:提倡,发扬。

[3]问:赠遗。被:加。

[4]简:怠慢。

[5]树表置高:树表柱立高门,表彰之意。

【译文】

桓公说:“如今行权变之策要怎样做?”管仲回答说:“君主通晓以狭小国土获得广大国土收益的理财之术,就不致因为国土狭小而惧怕国土广大的;通晓调整物价高低获得最大收益的理财之术,就不会因为财物少而惧怕财物众多的。这乃是国家理财政策中的大事。”齐桓公说:“好。统一天下,治理海内,并永远享有美誉,有办法做到吗?”管仲回答说:“有。那就是:使经济统计工作掌握理财方法,使物价调节工作能平衡商品流通,在尚未成形之前就采取措施,在成事之后掌控结果。若能使财物一变为十,那么九成就可为国家所用。号令的缓急,取决于轻重之策的运用,如果可使财物一增为十,十增为一百,然后再把十成的收入对开,以半数的五分之四为储备,另外的半数则用来处理各项事务,由君主操控其开与合。”齐桓公说:“什么叫开与合?”管仲说:“君主不提倡仁,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相互慰问之事的增加;君主不提倡慈孝,人们就怠慢双亲而轻于犯罪。这就是最大的祸乱。那么君主就要把国家理财收益中的十分之一,用来树表柱立高门以表彰仁孝,对于乡中的孝子都用财物来聘问,孝子的兄弟不论多少都免服兵役。由于树表柱立高门提倡仁与慈孝,社会财物将广为施散而轻贱下来。国家乘此轻贱之机运用理财之策掌握财物,十分之五的财物又聚拢在国家。再运用五成财物继续按照这样的办法行事,像日月一样循环往复运行。这便是长久持有天下的办法,称之为平准之道。”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教数[1]。”管子对曰:“民之能明于农事者[2],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3]。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袬者[4],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5],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且厄’[6],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7]。国用相靡而足,相因揲而[8],然后置四限高下[9],令之徐疾,驱屏万物[10],守之以策,有五官技。”桓公曰:“何谓五官技?”管子曰:“‘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11],‘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12],一金之衣[13]。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六家者,即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14],故君无失时,无失策,万物兴丰无失利;远占得失,以为末教;‘诗’记人无失辞;‘行’殚道无失义[15];‘易’守祸福凶吉不相乱。此谓君棅[16]。”

【注释】

[1]教数:教化中的生财之道。

[2]明:精通。

[3]直:通“值”。价值。

[4]蕃袬:产量提高。袬,当作“”,同“裕”。蕃裕即繁衍。

[5]已:止,即治好之意。

[6]且:将要。

[7]此国之策者也:“之”下当有“大”字。

[8]揲(dié):折叠。引申为积蓄。:同“赡”。充足。

[9]四限:四境。

[10]驱:驱出。此指投放。屏:收藏。此指囤积。

[11]“行”者:执掌祭祀行神之人。马元材认为行神即道路之神。

[12]马:同“码”。言土地之少。

[13]金:通“衿”。即衣衿一领。

[14]闲:预防。

[15]殚:尽。

[16]棅:同“柄”。权柄。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关于教化的理财方法。”管仲回答说:“百姓中精通农事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善养牲畜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精通园艺植树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能够治好他人疾病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通晓时令,能预言‘今年将有灾害’的,预言‘某种作物将要歉收’或‘某种作物将要丰收’的,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百姓中精通养蚕使蚕不生病的,都为他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要认真听取这些人的讲授并把记录保存在官府,使他们不必服兵役。这是国家理财之策的一件大事。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各级积蓄都很充裕,以此为前提在四境之内设定贵贱的标准,政令的缓急,物资的投放或囤积,用理财之策来控制经济,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齐桓公说:“什么叫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管仲说:“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懂‘天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懂‘行’的可以指导民众趋利避害,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可以预测凶吉与利害。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都赏赐给一码地,一衿衣。这是使国君摆脱迷惑愚妄的方法。这六家,预见其天时,使人们能够预先早做预防,因此君主就不致错过时机,不会错行理财之策,万物就会财源兴盛不会失去财利;提前占卜他日得失,可以作为日后避害趋利的教导,‘诗’记述万物,人们言辞就不会出现差错;‘行’详述道路的情况,人们就不会违反礼义;‘易’掌握祸福凶吉,就不至于发生错乱。这就是所谓君主的权柄。”

桓公问于管子曰:“权棅之数吾已得闻之矣,守国之固奈何?”曰:“能皆已官[1],时皆已官[2],得失之数[3],万物之终始[4],君皆已官之矣。其余皆以数行。”桓公曰:“何谓以数行?”管子对曰:“谷者民之司命也,智者民之辅也。民智而君愚,下富而君贫,下贫而君富,此之谓事名二[5]。国机[6],徐疾而已矣;君道,度法而已矣;人心,禁缪而已矣[7]。”桓公曰:“何谓度法?何谓禁缪?”管子对曰:“度法者,量人力而举功;禁缪者,非往而戒来。故祸不萌通而民无患咎[8]。”桓公曰:“请闻心禁。”管子对曰:“晋有臣不忠于其君,虑杀其主,谓之公过[9]。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此晋之过失也。齐之公过,坐立长差。恶恶乎来刑,善善乎来荣,戒也。此之谓国戒。”

【注释】

[1]能:这里指有专能的人才。官:任命官职。

[2]时:这里指懂天时的人才。

[3]得失之数:通晓得失之数的人才。

[4]万物之终始:掌握万物终始规律的人才。

[5]事名二:指君与民在智愚、贫富上的不可能同行并存。

[6]机:事物的关键。

[7]缪:邪恶,坏事。

[8]通:达。此指“祸”得以发展。

[9]公:公然,明目张胆。过:错误,坏事。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利用权柄的理财方法我已经明白了,要维护国家巩固该怎么办呢?”回答说:“有专能的人才都已授官使用,懂天时的人才都已授官使用,通晓得失规律、万物始终的人才,君上都已经授官使用了。剩下的按照规律管理。”齐桓公说:“什么叫按照规律管理?”管仲回答说:“粮食是人们生命的主宰,智慧是民众的辅助。民众智慧君主就会愚昧,民众富裕君主就会贫穷,民众贫穷君主就会富裕,这就叫事情有名实之差。国事的关键,全在于政策缓急得当;为君的道理,全在于设计法度得宜;人心的整治,全在于禁止邪恶产生。”桓公说:“什么叫设计法度得宜?什么叫禁止人心邪恶?”管仲回答说:“法度设计得宜,要注意量力行事;禁止人心邪恶,要注意惩前毖后。因此祸事就不会发生百姓也没有忧虑了。”齐桓公说:“再请谈一谈禁止人心邪恶。”管仲回答说:“晋国不忠于国君的臣子,想杀害君主,这是明目张胆地做坏事。犯这种罪行的各家一律不准任职事君。这就是晋国的不对了。齐国处理公开做坏事,则按照主从分别定罪。惩治坏人用刑罚,表彰好人用奖赏,以此来表示惩戒。这就是所谓的国戒。”

桓公问管子曰:“轻重准施之矣,策尽于此乎?”管子曰:“未也,将御神用宝[1]。”桓公曰:“何谓御神用宝?”管子对曰:“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2],此检数百里之地也[3]。”桓公曰:“何谓得龟百里之地?”管子对曰:“北郭之得龟者,令过之平盘之中[4]。君请起十乘之使,百金之提[5],命北郭得龟之家曰:‘赐若服中大夫[6]。’曰:‘东海之子类于龟,托舍于若。赐若大夫之服以终而身,劳若以百金。’之龟为无赀,而藏诸泰台,一日而衅之以四牛[7],立宝曰‘无赀’[8]。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召丁氏而命之曰;‘吾有无赀之宝于此。吾今将有大事,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丁氏北乡再拜,入粟,不敢受宝质。桓公命丁氏曰:‘寡人老矣,为子者不知此数[9]。终受吾质!’丁氏归,革筑室,赋籍藏龟。还四年,伐孤竹,谓丁氏之粟中食三军五月之食。桓公立贡数[10]:文行中七[11],年龟中四千金[12],黑白之子当千金[13]。凡贡制,中二齐之壤策也[14]。用贡:国危出宝,国安行流[15]。”桓公曰:“何谓流?”管子对曰:“物有豫[16],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故善为天下者,操于二豫之外[17]。”桓公曰:“何谓二豫之外?”管子对曰:“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18];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以此与令进退,此之谓乘时。”

【注释】

[1]御神用宝:故意使一些东西凭空具有神圣宝贵的价值。

[2]阙:城门。

[3]检:比,比得上。

[4]过:置,放置。

[5]提:装。此指礼物。

[6]服中大夫:可以服中大夫之服。

[7]衅:血祭。

[8]无赀:无法计算。即价格难以估量。

[9]为子者:指齐桓公的儿子。数:数量。在此即宝龟的宝贵程度。

[10]立贡数:指设立贡龟的价格规定。

[11]文行中七:“七”字下当脱“千金”两字。文行,即文龟。中:当,等于。

[12]年龟:又称冉龟。

[13]黑白之子:又称子龟。

[14]二齐:齐国收入的两倍。壤策:指土地收入。

[15]行流:促进万物流通。

[16]豫:欺诈。此处为投机之意。

[17]二豫:兼指粮食、货币的投机作伪。

[18]蓄饰:指库存的龟宝。即前文所言国家运用权术立龟为宝,以其“出”“行”调节市场,制止投机欺诈。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轻重平准的方法都付诸施行以后,理财的政策是否就此结束呢?”管仲回答说:“不是,还有一招就是利用神怪,使其成为国家宝贝。”桓公说:“什么叫利用神怪,使其成为国家宝贝?”管仲回答说:“北郭有人掘城门之地挖到乌龟,这只乌龟就可以比得上数百里土地。”齐桓公说:“什么叫一只乌龟相当于百里土地呢?”管仲回答说:“北郭有人得到龟,让他把乌龟放在大盘里,君主请派出配备十乘马车的使臣,携带黄金百斤,到得龟人的家下令说:‘国君赏赐你,让你穿中大夫的官服。’还说:‘这是东海海神的后代,样子像龟,寄居在你的家里。赐给你可以穿中大夫的官服,终身享用,并用百斤黄金酬谢你。’如此一来这只龟就变成无价的宝物将其收藏在大台,每天要用四头牛血祭它,定名为无价之宝。过四年征伐孤竹国,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足够三军五个月的吃用,君主把丁家主人召来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件无价之宝。现在我有出征的大事,想把这个宝物抵押给你,借用你储藏的粮食。’丁氏面向北再拜领命,送来粮食,不敢接受这个作为抵押的宝物。桓公便对丁氏说:‘我老了,儿子又不了解这个宝物的金贵。你一定要收下这个抵押品!’丁氏回家后,便改建房屋,铺设垫席,把龟收藏起来了。过了四年,兵伐孤竹国,宣布丁家粮食确实满足三军吃了五个月。您再确立一种利用贡龟的理财办法:确定文龟价值七千金,冉龟价值为四千金,子龟价值为一千金。凡用贡龟制度所得收入,相当两个齐国土地的收入。贡龟的使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把它作为宝物抵押出去,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就让它在物资流通中起作用。”桓公说:“什么叫流通中的作用?”管仲回答说:“市场物价出现投机的现象,则国无理财之法而民无生活之路。因此善于治理天下的人,要掌握粮食、钱币两大投机对象以外的物资。”桓公说:“什么叫两个投机对象以外的物资?”管仲回答说:“万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万金的库藏龟宝;千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千金的库藏龟宝;百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百金的库藏龟宝。利用这种储备的宝物,同国家政策号令的进退相结合,这就可以叫乘时调节市场的物价。”


山国轨第七十四山至数第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