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国轨第七十四

字数:5447

【题解】

此篇相当全面地论述了“轻重”治国的内容。开篇提出“九轨”的概念。其大意为:政府全面统计国内田地、人口、女工纺织等生产消费情况,还有各县货币需求数量,目的在于掌握数据以便政府确定投放国内的货币总量。这些货币到秋收五谷丰登时节,会作为大量收购粮食的资金使用,同时政府大量收购粮食,又可使粮价上升。政府用价格上升的粮食收购女工织品,可满足需求。还要向大家、富家借币收购粮食,使粮价再次上升。之后,文章又谈到货币回笼问题:政府用价格上升十倍的粮食偿还向大家、富家所借之币,因而全国货币的十分之九又为政府掌握,并由此造成币重物轻的局面。利用这样的局面,政府收购万物。万物因而贵重,政府再抛售万物。《管子》“轻重”之术还有另一项内容,就是“无籍”,即不直接向民众征收赋税,而满足国家财政需求。“轻重”之术,正是“无籍”的基础。本篇名“山国轨”,其中“山”字,历来解说分歧。《汉书·杨敞传》张晏注“山,财用之所出”,则篇名“山”字,或取此义。据马元材《管子轻重篇新诠》。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官国轨[1]。”管子对曰:“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注释】

[1]轨:车辙,法度。此文引申为以会计的方式加以管制,以便生财。故直接翻译为“统计管制”。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关于国家统计管制财政工作。”管仲回答说:“土地有统计,人口有统计,需用有统计,乡里有统计,民事有统计,钱财有统计,县里有统计,国家有统计。不懂得财政统计方法而想要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

桓公曰:“行轨数奈何[1]?”对曰:“某乡田若干?人事之准若干[2]?谷重若干[3]?曰:某县之人若干?田若干?币若干而中用?谷重若干而中币[4]?终岁度人食,其余若干?曰: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以功业直时而櫎之[5],终岁,人已衣被之后,余衣若干?别群轨[6],相壤宜。”

【注释】

[1]轨数:管理财政的方法。

[2]人事之准:民生食用所需的平均数。准,标准。

[3]谷重:粮价。

[4]中币:合乎货币流通的数量。中,适合,合于。

[5]櫎(kòu):以时价计算价钱。

[6]群:众,诸。

【译文】

齐桓公说:“实行管理财政统计的方法应该怎么办?”回答说:“一个乡有土地多少?民生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粮食价格是多少?还有一个县的人口多少?土地多少?货币多少才合乎该县需要?粮价多高才合乎货币流通之数?计算全年供应民众口粮之后,余粮还有多少?还有一乡的女劳力全年进行纺织,其成品有多少?把成品按时价算出总值,供全年全部人口穿用后,余布有多少?还要区别各项统计项目,另外调查土地的情况。”

桓公曰:“何谓别群轨,相壤宜?”管子对曰:“有莞蒲之壤[1],有竹箭檀柘之壤[2],有氾下渐泽之壤[3],有水潦鱼鳖之壤[4]。今四壤之数,君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亩十鼓之壤[5],君不以轨守,则民且守之。民有过移长力[6],不以本为得,此君失也。”

【注释】

[1]莞(ɡuān)蒲:即蒲草,一种植物。可用于织席。

[2]竹箭檀柘:均为植物名。竹箭,即竹子。檀柘,檀树和柘树,是贵重的木材。

[3]氾(fàn)下渐(jiān)泽:水下低湿之地。氾下,低下。渐泽,低湿之地。渐,淹没。

[4]水潦:因降雨过多而在地面上形成的积水。

[5]鼓:古代计量单位,以十六斗为一鼓。

[6]过:多。移:指财富转移。力:指财力。

【译文】

桓公说:“什么叫区别各项统计项目,另外调查土地情况呢?”管仲回答说:“有生长莞蒲的沼泽地,有生长竹箭檀柘的山地,有低下潮湿的低洼地,有鱼鳖生长的水塘地。这四种土地,君主都善加管理和控制,就可以从财物上征税,而不必向人们征税。至于亩产十鼓的土地,君主不纳入统计来控制掌握,富民商人就会来控制。他们有充足的财力,不以务农为重,这就是君主的失策了。”

桓公曰:“轨意安出?”管子对曰:“不阴据其轨皆下制其上[1]。”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某乡田若干?食者若干? 某乡之女事若干? 余衣若干? 谨行州里[2],曰:‘田若干,人若干,人众田不度食若干。’曰:‘田若干,余食若干。’必得轨程[3],此谓之泰轨也[4]。然后调立环乘之币[5]。田轨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6]。大家众,小家寡。山田、间田[7],曰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焉,以满其准。重岁[8],丰年,五谷登,谓高田之萌曰[9]:‘吾所寄币于子者若干,乡谷之櫎若干,请为子什减三[10]。’谷为上,币为下[11]。高田抚间田山不被,谷十倍[12]。山田以君寄币,振其不赡,未淫失也[13]。高田以时抚于主上,坐长加十也。女贡织帛,苟合于国奉者,皆置而券之[14]。以乡櫎市准曰:‘上无币,有谷。以谷准币。’环谷而应策[15],国奉决[16]。谷反准,赋轨币[17],谷廪,重有加十[18]。谓大家委赀家曰[19]:‘上且修游[20],人出若干币。’谓邻县曰:‘有实者皆勿左右[21]。不赡,则且为人马假其食民[22]。’邻县四面皆櫎,谷坐长而十倍。上下令曰:‘赀家假币[23],皆以谷准币,直币而庚之[24]。’谷为下,币为上。百都百县轨据,谷坐长十倍。环谷而应假币。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府官以市櫎出万物,隆而止[25]。国轨,布于未形,据其已成,乘令而进退,无求于民。谓之国轨。”

【注释】

[1]阴据其轨:秘密掌握统计数据。下制其上:指国君将被下层富商巨贾所控制。下,此特指富商。

[2]行:巡视。

[3]轨程:统计得出的标准数据。

[4]谓:底本作“调”,意不顺。从猪饲彦博、李哲明说改。泰轨:即整体统计。泰,大。

[5]调立:统筹安排。环乘之币:即统筹所得之货币数据。这里指合全国之情况计算出的流通总量。

[6]置:预置,寄放。公币:政府发放的货币。其目的既可以为收购粮食之用,也可做赈济贫穷之需。

[7]间田:中等水平的田地。

[8]重岁:第二年。

[9]萌:通“氓”。种田的农民。

[10]什减三:即贷款七成用粮食还,三成仍用货币还。

[11]谷为上,币为下:因七成的粮食被国家收购,民间粮少,故粮价上升,货币贬值。

[12]高田抚间田山不被,谷十倍:意谓上等田的余粮被用来补充间田、山田的不足,粮价上升十倍。抚,补充,补齐。山,山田。不被,不足。

[13]淫:过分。失:通“佚”。散失。

[14]置而券之:指购买后先不支付,而是订立一个债务契约。券,订立契约文书。

[15]环谷:粮食的流通。策:契约。

[16]决:解决。

[17]赋轨币:发放与统计过的数据相应的贷款。

[18]有:通“又”。再次。

[19]委赀家:即有财富积累的富人。

[20]修游:巡狩治军。

[21]实:指粮食。左右:支配。此指擅自买卖。

[22]假:借。

[23]赀家假币:即富人放货。

[24]庚:偿还。

[25]隆:数量充足。

【译文】

桓公说:“统计管制的计划怎样做?”管仲回答说:“不能暗地统计管制,下层富民商人就会制约政府。”桓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一乡土地多少?需要口粮的人口有多少?一乡从事纺织的妇女有多少?可剩余的衣料有多少?认真巡视各州各里后,得到情况是:‘土地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亏空有多少。’有的情况是:‘土地有多少,粮食剩余的量有多少。’必须调查得到标准数据。这叫整体统计。然后整合全国的统计情况来确定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对于统计出的那些土地收成超过口粮消费的农户,就郑重地将国家的货币寄放在他们那里。大户放得多,小户放得少。山田和中等田地的农户,是全年粮食产量不够口粮消费的,也要给予他们钱款,来满足其基本生活保障。次年,年景好,五谷丰登,就对拥有上等土地的农户说:‘我所给予你们的钱数有多少,乡中粮食的时价是多少,请将公币的七成折成粮食数量归还政府,其余三成还款。’这样粮价就会上涨,币值就会下跌。上等土地的余粮用来补充中等土地和山田的缺口,粮价因此上涨十倍。山田农户凭借君主给予的财物,来接济其不足的部分,也不至于过分损失。上等土地的余粮按照时令被国家掌握,使粮价因而上涨了十倍。妇女所生产的布帛,只要合于国家需用的,都先加以收购并订立契约。按乡市的粮价折算说:‘官府无钱,有粮。用粮食折价来收购。’通过粮食流通来给付契约,国家需用的布帛得到了解决。粮价又降回原来水平,贷放经过统筹发行的货币,囤积粮食,粮价又上涨十倍。通告豪门之家和财主们说:‘国君将要巡狩治军,每人各应出钱若干。’还通告邻近各县说:‘有存粮的都不准擅自处理。如果巡狩用粮不够,国君将为解决人马食用向民间借粮。’邻县四周粮价都受到影响,粮价又因而上涨十倍。国君再下令说:‘向富家借贷的钱款,都要以粮食价格为标准,以粮食折价偿还。’粮食的市价又会降下来,币值又要上升了。全国百都百县,其统计管理货币与粮食的交换,都可按此法行事,粮价因而上涨十倍。再利用粮食流通支付借款。国家货币的九成在官府,一成在民间,币值高而各种物资价格低,便收购物资而投放货币。货币投放在民间,物资都集中在官府,各种物资价格上涨十倍,府官便按照市价抛售物资,直到政府掌握的资产充足才停止。这样的国家统计理财工作,在未成形之前做布置,掌握其已成的物资,运用国家号令收放进退,不必向民间直接求索。这就叫国家的统计理财之道。”

桓公问于管子曰:“不籍而赡国,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轨守其时,有官天财[1],何求于民。”桓公曰:“何谓官天财?”管子对曰:“泰春[2],民之功繇[3];泰夏,民之令之所止[4],令之所发[5];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泰冬,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此皆民所以时守也,此物之高下之时也,此民之所以相并兼之时也。君守诸四务。”

【注释】

[1]天财:指自然资源。

[2]泰春:即春天。此种用法至今犹有保存,如下文“泰秋”,今民间即有“大秋”之说。

[3]功:农功。繇:通“徭”。指徭役。

[4]令之所止:明令封禁之山泽等处。止,禁止。此指对山泽的封禁。

[5]令之所发:明令可以开发的山泽。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不征税而能满足国家需要,有什么办法吗?”管仲回答说:“统计理财工作做得及时,又能经营好自然资源,何必向民众征税呢?”齐桓公说:“什么叫经营好自然资源?”管仲回答说:“春天,人民种地与服徭役;夏天、秋天和冬天就要明令规定山泽的封禁和开放,民众要依令到山泽从事生产活动。这都是凭借时节控制市场,也是物价涨落、民间借以相互兼并的时节。君主一定要注意掌握这百姓在四时所需的东西。”

桓公曰:“何谓四务?”管子对曰:“泰春,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1];泰夏,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秋,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冬,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春功布尔日,春缣衣[2],夏单衣,捍宠累箕胜屑[3],若干日之功,用人若干,无赀之家皆假之械器幐屑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4]。故力出于民,而用出于上。春十日不害耕事[5],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6]。此之谓时作。”

【注释】

[1]廪:贮藏,储备。

[2]缣衣:夹衣。与下文的单衣相对。

[3]捍宠累箕胜屑:泛指各种工具。捍,木棒、竹竿之类。宠,笼、筐。累,绳索。箕,畚箕。胜,当作“幐”,口袋。,竹筐。屑,筲,盛饭的竹器。,稯绳。

[4]折券:折价偿还公家。

[5]十日:这里指农业活动中最要紧的十日。下同。

[6]除田:整治土地。

【译文】

齐桓公说:“什么叫百姓四时所需的东西?”管仲回答说:“春天,百姓将要使用的东西,君主已有储备了;夏天,百姓将要的东西,君主已有储备了;秋天,百姓将要使用的东西,君主已有储备了;冬天,百姓将要使用的东西,君主已有储备了。春天安排农事的时候就计算好:春天的夹衣、夏天的单衣、竿子、篮子、绳子、畚箕、口袋、筐子、竹盒、捆绳等物品,需要使用多少天,使用的人有多少,没有钱财的农家都可以租借口袋、筐子、竹盒、绳子和公衣等工具器物。完工后归还公家,公衣折价偿还公家。因此劳力出自百姓,而使用的器物出自国家。春季最紧要的十天不误耕种,夏季最紧要的十天不误锄草,秋季最紧要的十天不误收获,冬季最紧要的二十天不误整治土地,这就是所谓的按照农时进行作业。”

桓公曰:“善。吾欲立轨官,为之奈何?”管子对曰:“盐铁之策,足以立轨官。”桓公曰:“奈何?”管子对曰:“龙夏之地[1],布黄金九千[2],以币赀金[3],巨家以金,小家以币。周岐山至于峥丘之西塞丘者[4],山邑之田也,布币称贫富而调之[5]。周寿陵而东至少沙者[6],中田也,据之以币,巨家以金,小家以币。三壤已抚,而国谷再什倍。梁、渭、阳琐之牛马满齐衍[7],请驱之颠齿[8],量其高壮,曰:‘国为师旅,战车驱就敛子之牛马,上无币,请以谷视市櫎而庚子。’牛马为上,粟为下[9]。二家散其粟[10],反准。牛马归于上。”

【注释】

[1]龙夏:即雷夏,在东海之滨,产盐。

[2]布:布放,贷放。

[3]赀:计算,估量。引申为换算。

[4]周:围绕,周匝。岐山:即峱山,在今山东临淄南。“岐”为“峱”字之讹。峥丘:即青丘,在今山东广饶北。西塞丘:在今山东平阴。

[5]称:视。

[6]寿陵:今山东潍坊之寿光一带。少沙:万里沙,在今山东莱州东北。

[7]梁:梁山。在今陕甘交界地带。渭:渭水。阳琐:当作“琐阳”,在今河北大名。三地皆以产牛马著名。衍:山坡。

[8]驱:通“区”。区分。颠齿:牙齿,臼齿。古代看马的年岁大小,主要观其牙齿生长数量。

[9]“请以谷视市櫎而庚子”三句:此处宋本为:“请以谷视市櫎而庚子牛马,为上粟二家。”今据张佩纶说改。庚,偿付。

[10]二家:指“巨家”“小家”。

【译文】

齐桓公说:“好。我想建立掌管统计管制的官职,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盐铁专营的收入,就足够建立掌管统计管制的官职了。”齐桓公说:“具体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在龙夏地区,贷放黄金九千斤,可以用钱币换算黄金。富户用黄金,小户用钱币。从峱山周围至青丘的西塞丘地区,均是山田,只贷放钱币并按贫富分别调度。从寿陵周围往东至少沙一带,均是中等土地,用贷款来控制,富户用黄金,小户用钱币。这三个地区的粮食出产都已掌握起来,粮价就可以涨十倍。梁山、渭水、阳琐三地的牛马遍布齐国的山坡,请去区分一下牛马的岁口,验看一下它们的高壮程度,说:‘国家要建设军队,将为配备战车而征购你们的牛马,君主没有钱币,就用粮食按市价折算偿付给你。’牛马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下降。两地卖出粮食,粮价又回到原来的水平,牛马则落到国家手中。”

管子曰:“请立赀于民[1],有田倍之内[2],毋有其外[3],外皆为赀壤。被鞍之马千乘[4],齐之战车之具,具于此,无求于民。此去丘邑之籍也。”

【注释】

[1]赀:罚款,罚缴财物。

[2]倍:即“培”。培土修葺田界。

[3]有:取。

[4]千乘:四千匹马。古代一辆战车要四马。

【译文】

管仲说:“请与民众确立罚缴财物赎罪的规则,有田地的人要在田内修好田界,不可向外侵越壤土,侵越外面的任何土地都是要受罚缴纳罚款的。国家需要加鞍的马四千匹,齐国战车的马匹配备这样就可以解决,不必向民间求索。这也就免除按丘邑等单位向民众征课马匹的赋税了。”

“国谷之朝夕在上[1],山林廪械器之高下在上,春秋冬夏之轻重在上。行田畴,田中有木者,谓之谷贼。宫中四荣,树其余,曰害女功[2]。宫室械器,非山无所仰[3]。然后君立三等之租于山,曰:握以下者为柴楂[4],把以上者为室奉[5],三围以上为棺椁之奉;柴楂之租若干,室奉之租若干,棺椁之租若干。”

【注释】

[1]朝夕:高下。这里指粮价的贵贱。

[3]“宫中四荣”三句:谓房屋四面屋檐下应种桑树,若种其他树,就是妨碍纺织。荣,屋翼,屋檐。

[3]仰:仰仗,来源。

[4]柴(zhài)楂(chà):栅栏,木栏。楂,即“柤”,木栏。

[5]室奉:指建房用材。

【译文】

“国内粮价的高低涨落决定于国君,山林和库藏械器的价格涨落决定于国君,春秋冬夏的物价高低也决定于国君。巡行各地的农田,田地里种植的树木,称之为粮食之害。房屋四周应种桑树,种其他树的,都视为妨害女功。建筑宫室制造器械,不靠国家的山林就没有其他来源。这样之后君主就可以在山林之中确定三个等级的租税:树粗不足一握的为制栅栏的用材,树粗一把以上的为建筑用材,树粗三围以上是制造棺椁的上等木材;栅栏用材应收租税若干,建筑用材应收租税若干,棺椁用材应收租税若干。”

管子曰:“盐铁抚轨[1],谷一廪十[2],君常操九,民衣食而繇,下安无怨咎。去其田赋,以租其山。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3];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上立轨于国,民之贫富如加之以绳,谓之国轨。”

【注释】

[1]抚轨:即合乎国家专营之策。抚,符。

[2]谷一廪十:谓粮食在民间其价为一,经国家买入囤积后,则粮价为十。意即国家通过用盐铁专营得来的货币收购民间粮食进行囤积,可以使粮价上涨十倍。

[3]菲葬:薄葬。

【译文】

管仲说:“用盐铁专营的收入来办理统计管制事业,可以经过囤积使粮价从一涨为十,君主得利九倍,民众照常衣食服徭役,下层安稳没有怨言。免除他们的田产赋税,从山林资源中收税。富户厚葬他们亲属的缴纳重税,贫户薄葬他们亲属的缴纳轻税;富户修建装饰自己房屋的要缴纳重税,贫户盖小房子的缴纳轻税。君主在国内设立统计管制制度,就像使用绳索一样控制民众的贫富,这就叫国家的统计管制工作。”


国蓄第七十三山权数第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