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心第三十八
【题解】
白心即使内心纯洁。《老子》曰:“大白若辱。”白心,即清静之心。此篇与《心术》上篇所谓“洁其宫”“虚其欲”涵意略同,都是指扫除欲念,抱虚守静,修养内心的。然而,本文谈论的远远超出纯洁内心的内容,它阐述了以虚静为本,符合常规、顺应万物规律的处世方法,讨论了对国家和战争无为而治的看法,并且非常细致地描述了“道”的形态、运行和涵义。所以,此篇实际上已经混合了政治和哲学两方面,表现了较强的黄老道家色彩,反映出战国时代道法结合的趋势。另外,本篇多有韵文,是其明显特色。
建当立有[1],以靖为宗[2],以时为宝,以政为仪[3],和则能久。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故其言也不废,其事也不随[4]。
【注释】
[1]当:正当,即可持久实行的常规、常法。有:真实不虚的存在。《老子》:“有之以为利。”义同此。一说为“首”,与“道”古同音而通用,“立首”即“立道”。
[2]靖:通“静”。虚静。
[3]政:正确。仪:行仪,行为方式。
[4]随:当为“堕”。失败。
【译文】
建立正当常规,树立有形的存在,应当以虚静为本,以合于时宜为贵,以正确不偏为准,与此相合才能持久。不符合我的原则,虽有利可图也不做;不符合我的常法,虽有利可图也不实行;不符合我的道义,虽有利可图也不采用。首先是顺应天道,其次是合乎人心。人们不提倡的事不去应和,上天不曾开创的事不去跟随。因而其言论不会失效,其事业不会失败。
原始计实[1],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刑[2],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故苞物众者[3],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4],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矣[5]。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6]。正名自治之,奇名自废[7]。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废舍也[8]。随变断事也,知时以为度。大者宽,小者局[9],物有所余,有所不足。
【注释】
[1]原:推究本原。动词。计:探讨。
[2]刑:通“形”。
[3]苞:通“包”。
[4]被:得到,承受。
[5]既:通“饩”。《说文》:“既,小食也。”在此有喂食、养育的意思。夸众:众多。夸,奢。一说,“既夸众”当为“百姓平”。
[6]名:指名称,名分。“名自治之”意即有了正确的名称和法度,万事就纳入相应法度照章行事而已。
[7]奇名自废:原作“奇身名废”,据王引之说改。言名不正就会被废弃。奇,通“畸”。指邪或不正之行。
[8]舍:停留。“废舍”,意即无所留止或不稳定。
[9]局:局限,不足。
【译文】
追索事物的来源,探讨事物的实质,应追溯事物生成的根据。了解事物的现象就可以考察其形体,根据事物的原理就可以了解实情,找到事物的开端就知道它的名谓了。广泛包罗万物的,莫大于天地;孕育众多物类的,莫甚于日月;民众最迫切需要的,莫过于水火。但是,天不会因为任何个体改变它的节令,明君圣人也不会因为某个人屈枉了他的法度。天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运行,万物因而都获得它的好处;圣人也按照他的法度行事,百姓也因而得到他的好处。因此,万物平衡发展,大众也就得到养育。所以,圣人治世,虚静无为地对待一切,一遇到事物就按照其既定的名分自然地获得治理。名正自然治理得好,名不正自然会被废弃。只要名称正确法度完备,圣人就可以清静无为。名称与法度不可永远不变,也不能来回变动无所留止。要适应变化来裁断事物,把握时机以确定法度。范围偏大则过宽,偏小则局限,事物发展就会参差不齐。
兵之出[1],出于人;其人入,入于身[2]。兵之胜,从于适[3]。德之来,从于身。故曰:祥于鬼者义于人[4]。兵不义,不可。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强而卑,义信其强[5],弱而卑,义免于罪。是故骄之余卑,卑之余骄。
【注释】
[1]兵:指武器。
[2]入于身:兵器伤人。
[3]从:跟从,取决。适:和,上下一心。
[4]祥:保佑。
[5]义:宜,可以。信:通“伸”。
【译文】
士兵手执武器出征打仗,用武器使敌人身体受创。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上下和谐。道德的到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所以说:凡是想得鬼神保佑者必须行义于人。不义的战争是发动不得的。强者如果骄傲就损害它的强大,弱者如果骄傲就加速它的灭亡;强国谦卑就会更加强大,弱国谦卑就可以免遭祸患。所以,骄纵会导致卑下,谦卑则能荣耀。
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1],其身不免于贼[2]。左者,出者也;右者,入者也[3]。出者而不伤人,入者自伤也[4]。不日不月,而事以从[5];不卜不筮,而谨知吉凶。是谓宽乎刑[6],徒居而致名[7]。去善之言[8],为善之事,事成而顾反无名[9]。能者无名[10],从事无事[11]。审量出入[12],而观物所载[13]。
【注释】
[1]殊:完全。
[2]贼:被杀死。
[3]“左者”四句:此语表达的是古人的吉凶观念,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基准,左为东,右为西,太阳从东方出,西方入,出为吉、入为凶的观念由此而生。齐人亦尚左,见《宙合》。
[4]入者自伤也:此句是说选择了凶日,会自我伤害。
[5]不日不月,而事以从:意谓如果行动合乎客观形势,可以不用选择日月的凶吉。下一句“不卜不筮”意思相同,即人谋得当,不必问鬼神。
[6]刑:通“形”。形迹。
[7]徒居:白白地闲居。
[8]去:去掉。
[9]顾反:反而。
[10]无名:不追求出名。此“名”字,宋本无,据诸家之说补。
[11]从事无事:尹注曰:从事安然闲暇,故无事。
[12]出入:吉凶。
[13]载:运行。
【译文】
道,一个人使用也没有听说有余,天下人都来实行也没有听说不足。这就是道。微取于道,就能稍得其福;较多地取法于道,就能得到大福;完全按道行事,就能得到天下的信从;完全不取法于道,则民众逆反,自身不免被害。左的方位是出生,右的方位是死亡。即使出生的方位不伤人,在死亡方位的人也会自伤。不必选择什么黄道吉日,依道行事就可以得遂心愿;不用求问鬼神,依道行事就可以了解吉凶。这叫作身心宽裕,闲居而可得名。去掉那些善言,静静地做好事,大事成就即可以无名。真能者无名,真做事的却像无事。审察和考虑左右出入的吉凶情况,就能静观事物的运行状态。
孰能法无法乎[1]?始无始乎?终无终乎?弱无弱乎?故曰:美哉岪岪[2]。故曰:有中有中[3],孰能得夫中之衷乎[4]?故曰:功成者隳[5],名成者亏。故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无成有贵其成也,有成贵其无成也[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已无已乎[7]?效夫天地之纪。
【注释】
[1]法无法:取法于无法。即没有法的形迹。下文“始无始”等义同。一说当为“治无治”。
[2]岪(fú)岪:兴盛的样子。
[3]有中有中:一说,为“不中有中”。
[4]中之衷:中正的关键。
[5]隳(huī):改坏。
[6]无成:这里指虚静无为的心态。
[7]已无已:据王念孙说,当作“亡己”。亡,通“忘”。亡己,即忘记自己之意。一说,当作“无己”。
【译文】
谁能做到取法于无法(虚静无为)?起始于没有开始?在没有结束的地方终结?在没有行动的情况下削弱别人?这样是多么美妙兴盛的事。所以说:不追求中正反而获得中正,谁能领会获得中正的关键呢?所以说:功成就会有所毁坏,名成就会有所亏缺。所以说:谁能放弃功业与名声而回到普通人中间呢?谁能做到放弃功业名声而回到一无所成的状态呢?没有成就者看重成就,有成就者看重无成的心态。太阳升到最高点之后,便会偏斜下来;月亮到了最满之后,便走向亏缺。最高的要偏斜,最满的要亏缺,最巨大也将消失。谁能忘掉自己呢?这就是取法天地的运行法则。
人言善亦勿听,人言恶亦勿听。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1],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2],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3]。
【注释】
[1]两:配偶。勿以为偶,即言善不以为善,言恶不以为恶的意思。
[2]旁言:大言,称誉之言。
[3]见:同“现”。出现。
【译文】
别人说好,不轻易听信;别人说不好,也不轻易听信。要持守而加以等待,虚静无为,不随他人说好说坏转,沉寂之后好坏会自然清楚。不要把称誉的大言当成事实,要进行观察与考证,不要听信任何巧辩,将万事万物归并到一起,美、恶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1],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又况于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动也[2]。夫不能自摇者,夫或之[3]。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视则不见,听则不闻,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集于颜色,知于肌肤,责其往来,莫知其时。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4],韕韕乎莫得其门。故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注释】
[1]莫之维:没有什么东西维系。
[2]辟之若:就好像。雷鼓:八面鼓。
[3]夫或之:有什么东西摇动它。,王念孙云当作“”,“摇”之古字。
[4]韕(dūn)乎:浑圆的样子。
【译文】
天或许有什么东西在维系着,地或许有什么东西在擎载着。如果天没有东西维系着,那么它早就坠下来了;如果地没有东西擎载着它,那么它早就沉下去了。天不坠,地不沉,或许正是有什么东西在维系而擎载着它们吧!何况于人呢?人需要有人来治理,就像八面鼓被敲击之后才发声一样。凡是自己不能推动自己的事物,就仿佛有种力量在推动着它们。这个仿佛存在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讲的那个东西了。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着,洋洋洒洒满天下,但又看不到其充塞天地。它能聚集在人的颜面上,能被人皮肤所觉察,但探其往来,却不知是何时。它既平薄方正,又似浑圆一体,浑圆混沌不知门径在何处。但是它有口能发声,有耳能听音,有眼能看,有手能指,有足能走,万事万物都依赖着它。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言有西有东,各死其乡[1]。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常事通道[2],能官人乎[3]?故书[4],其恶者[5],言,其薄者。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6],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7]。发于名声,凝于体色,此其可谕者也[8]。不发于名声,不凝于体色,此其不可谕者也。及至于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9]。故曰:济于舟者,和于水矣;义于人者,祥其神矣。
【注释】
[1]死:通“尸”。主管。乡:通“向”。方向。
[2]常事:掌管政事。通道:以道处理政事。
[3]官人:任用人授之以官职。
[4]书:书写,写下来的。
[5]恶:粗。
[6]习:谈论。
[7]物至而命:事物出现后就能恰当地命名。能恰当地命名,因为认识正确。
[8]谕:知晓。
[9]“及至于至者”三句:承上文“上圣”“口无”“手无”而来,“王圣”之人知“可谕”、何时“不可谕”,这几句是说到了极至时,连“上圣”之“谕”也可存可亡。
【译文】
“当生者生,当死者死”,这句话是说事物发展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都会遵循它自身的发展方向。立规章,定礼仪,能持守公正么?掌管政事,以道行政,能任用适当的人么?所以,记载在书上的,只是道的粗略,说出口的,只是道的细碎。最尊贵的圣人,口不空谈,手不空指,事物出现以后,就能恰当地为它命名。事物有了名称,附着于形体颜色上,这样自然就能说明白。事物没有名称,无法附着于形体颜色上,这样的事物就不可能说明白。到了极至处,“可谕”或“不可谕”之教,都是可存可亡。所以说:能渡船的,自然会适应水性;能行义于人的,自然会得到鬼神的保佑。
事,有适而无适[1],若有适[2]。觿[3],解不可解,而后解。故善举事者,国人莫知其解。为善乎,毋提提[4]。为不善乎,将陷于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县乎日月[5],无已也。愕愕者[6],不以天下为忧,剌剌者[7],不以万物为筴[8],孰能弃剌剌而为愕愕乎?
【注释】
[1]适:往。在此有“路径”“做法”的意思。
[2]若:乃,才是。
[3]觿(xī):用来解绳结的尖形骨锥。
[4]提提:明显的样子。
[5]县:同“悬”。
[6]愕愕者:此段文字中“愕愕者”与“剌剌去”皆有一偏,然“愕愕者”较“剌剌者”为高。
[7]剌剌:同“烈烈”。有作为的样子。
[8]筴:据俞樾说,当读为“惬”。满足。
【译文】
做事情有路径,又不为路径所限,这才是真有路径。骨锥能解开不可解的绳结,才可说它能解。所以,善于办事的人,国人往往不理解他的方法。做好了,不可张扬显示。做得不好,还将陷于刑罚。好与不好,取信于国人就可以了。是左还是右,保持正中就行了。保持中正就能像日月悬空,永无息止。直言守正的人能不以天下事为忧虑,追求有所作为的人总是不以统率万物为满足,但谁能做到放弃烈烈有为而守正无为呢?
难言宪术[1],须同而出。无益言,无损言,近可以免[2]。故曰:知何知乎?谋何谋乎?审而出者彼自来。自知曰稽[3],知人曰济[4]。知苟适[5],可为天下周[6]。内固之一,可为长久。论而用之[7],可以为天下王。
【注释】
[1]难言:不易言说。在此是须认真谨慎的意思。宪术:法令政策。
[2]近可以免:差不多可以免于损益。近,几。
[3]稽:明察。
[4]济:齐,大家都遵守法度。
[5]知苟适:知人若能适度。
[6]周:周密。
[7]论:选择。
【译文】
宣布一项政策法令必须谨慎再谨慎,一定要符合众人心愿才可以发布出来。发布之后就不要随意增加,也不要随意减少,这样就几可免于纷扰。所以说:智者有什么智慧呢?谋者又有什么谋略呢?只要查明众人心愿而制定出法度政策,人民自然会来归附。能了解自己叫明察,能了解他人,法度才能齐同大家。知人心愿若能适度,便可以为天下周密之事。内心持守不变动,就可以长久不衰。对上述这些能有所选择而运用之,就可以成就天下的王业。
天之视而精[1],四璧而知请[2],壤土而与生[3]。能若夫风与波乎?唯其所欲适。故子而代其父曰义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去辩与巧[4],而还与众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狭,卧名利者写生危[5]。知周于六合之内者[6],吾知生之有为阻也。持而满之[7],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满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骄倨傲暴之人[8],不可与交。
【注释】
[1]天之视:在此即以天道亦即自然无为之道看万物。
[2]四璧:据张佩纶说,当作“四辟”,四通八达。请:通“情”。“四辟而知情”,谓四面八方都了解实情。
[3]壤土:肥沃土地。与生:有助生长。与,赞同、扶助。
[4]辩与巧:狡辩与巧诈。
[5]卧:休息,引申为舍弃。写:泻,消除。
[6]六合:天地之间。
[7]持:矜持。
[8]骄倨傲暴:骄傲自大,傲慢粗暴。
【译文】
以上天的原则观察万物才是精妙的,四面八方都通畅才能了解实情,只有肥沃的土壤才有助作物生长。人们能够像风与波浪一样吗?想到哪就到哪里。本来儿子继承他父亲之位称为“义”,可是臣子取代他的君主之位,就叫“篡”了。篡位怎么能歌颂呢?可周武王却又是被歌颂着的对象。所以说:谁能摒除诡辩与巧诈,而与众人同心同德呢?所以说:思索越精细的人明智越不足,德行越有修养的人王道越加狭隘,舍去名利追求的人才能去除生命的危险。智慧遍知天地四方的人,我知道他的生命就要受到阻碍了。矜持自满,是很危险的。名扬天下,不如适可而止。功成名就而退隐其身,这才符合天道。持傲强盛的国家,不可以去做官。傲慢兴盛的家族,不可以与之联结姻亲。骄傲自大、傲慢粗暴的人,不可与他交朋友。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1],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与能服也[2]? 弃近而就远,何以费力也? 故曰: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3],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4]。既知行情,乃知养生。左右前后,周而复所。执仪服象,敬迎来者。今夫来者,必道其道,无迁无衍[5],命乃长久。和以反中[6],形性相葆[7],一以无贰[8],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9],而固其所守。责其往来,莫知其时,索之于天,与之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故曰:吾语若大明之极[10]。大明之明非爱[11],人不予也[12]。同则相从,反则相距也。吾察反相距,吾以故知古从之同也[13]。
【注释】
[1]以:用。
[2]莫之与能服也:没有人能实行。与,虚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人能靖者与有几。”“与”字与此语法同。
[3]君亲:群亲,指所有人际关系。君,群。《管子·大匡》“君臣之有善者”之“君”字即“群”,可证。
[4]行情:可行之情。
[5]衍:据俞樾说,当读为“延”。拖延。
[6]反中:反归中理。
[7]形性:即身与心,或曰肉体与性情。葆:保,成全。
[8]一以无贰:一以贯之,没有逆反。
[9]一其端:开端专一。
[10]大明:指日月。
[11]爱:通“”(ài)。隐藏。
[12]予:据郭沫若说,假为“豫”。喜欢。
[13]古从:据上文当为“同从”。
【译文】
道,像天一样大,像地一样广,像石头一样重,又像羽毛一样轻。人们使用它,却对它了解很少。如此,为什么道离人如此之近而人们却不实行呢?弃近而就远以求道,人们又何必浪费力气呢?所以说:要珍爱自身,先了解自身情况,普遍观察宇宙与人间关系方面的诸多事物,来参验身体内部。以此了解事物的万象,把握生的可行路径。既知道可行之事,就懂得修养生命。要左右前后周而复始地坚持这样做。然后就遵从礼节,穿上礼服,恭敬地迎接来者。这个来者,一定按他自己的规律行事,不改变也不拖延,生命才能长久。和谐以返归正理,形体与精气相互保全,一以贯之,这样才能体悟“道”。要行道,首先必须专一,然后坚定地贯彻下去。探求道的往来规律,虽然不知其时,却可以索之于天,与苍天约定时间。只要不失约期,就能体悟道的内涵。所以说:我所说的就像日月最亮的时候一样。日月之明没有隐藏,只是人们不愿意追求而已。与道相同的就跟从,与道相反的就拒绝。我领会到反则相距,因而也就明白了同则相从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