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乘马第六十八

字数:2109

【题解】

篇名中的“乘马”,即“乘码”,运算之义。“巨”字之义,观篇章内容,当与“巨万”的“巨”相同,“巨万”即万万,“巨乘马”即获得万倍千倍之利的意思。史言管子治国重视“轻重”之术,此篇即表现的是“轻重”之术的内容。粮食大丰收,粮价即低(轻),政府便令农民用手里的粮食抵偿年初政府发放给他们的货币。于是粮食一半入国库。既如此,民间的粮食就少,价格上升,又变成“重”,而政府手里有大量高价粮食,以其换取国家需要的器械,又能得到充分的“国器”。文章以为这样就可以不用再向民众征赋税了。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乘马[1]。”管子对曰:“国无储在令。”桓公曰:“何谓国无储在令?”管子对曰:“一农之量壤百亩也[2],春事二十五日之内。”桓公曰:“何谓春事二十五日之内?”管子对曰:“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3],七十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杌稷[4],百日不杌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今君立扶台[5],五衢之众皆作[6]。君过春而不止,民失其二十五日,则五衢之内阻弃之地也[7]。起一人之繇[8],百亩不举;起十人之繇,千亩不举;起百人之繇,万亩不举;起千人之繇,十万亩不举。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9],秋起繇而无止,此之谓谷地数亡。谷失于时,君之衡藉而无止[10],民食十伍之谷[11],则君已籍九矣[12],有衡求币焉[13],此盗暴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众也。随之以暴,谓之内战。”桓公曰:“善哉!”

【注释】

[1]乘马:运算。谓经济谋划。乘,计算。马,同“码”。筹码。

[2]一农之量:一个农民能够耕种的土地的数量。壤:耕种。

[3]日至:冬至。阳冻:地面的冰冻。释:融化。下文的“阴冻”即地下的冰冻。

[4]杌(wù)稷:播种。杌,树。

[5]扶台:为训练习水能游的水军而修筑的高台。

[6]五衢:五方,泛指众多。

[7]阻弃之地:指荒弃不耕的土地。

[8]繇:通“徭”。徭役。

[9]苗:谷物之实。

[10]衡:官吏。齐国掌管税收的官吏。藉:通“籍”。原义为赋税,此用为动词,收税。

[11]十伍:十分之五,即一半。

[12]君已籍九:指农民正常十分之五的赋税外,加上前言衡之所籍,共达十分之九。

[13]有衡求币:税官要求用货币交税。即要求农民卖粮完税,则农民又受到商人的盘剥。有,同“又”。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请问经济的筹划。”管仲回答说:“国家没有财物积蓄的原因在于政令。”齐桓公说:“为什么说国家没有财物积蓄的原因在于政令呢?”管仲回答说:“一个农民能够耕种的土地数量是一百亩,而春耕春种只能在二十五天内完成。”齐桓公说:“为什么说春耕春种只能在二十五天以内呢?”管仲回答说:“冬至后六十天地面解冻,到七十天地下解冻。地下解冻才可以播种,过冬至一百天就不能再播种,因此春耕春种必须在二十五天内完成。现在您修建扶台,国内五方的民众都来服役。您到春天过完还不下令停止,百姓就失去了二十五天春耕的时机,那么国内五方之地就成为废弃之地了。征发一人服徭役,百亩地就得不到耕种;征发十人,千亩地就得不到耕种;征发百人,万亩地就得不到耕种;征发千人,十万亩地就得不到耕种。已失去了春耕的二十五日,而还要继续征发夏季的徭役,这就是春天误了种地,夏天没了收成,秋天再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这就叫粮食土地不断丧失。已经耽误了种粮食的农时,您掌管税收的官吏又不停地征税,农民吃的粮食通常只是收成的一半,现今您收税已经收走了九成。官吏收税还要求用货币交纳,这些便是盗贼暴乱发生的缘由,刑罚罪责众多的原因。如果接着用暴力镇压,就要发生内战了。”桓公说:“讲得好啊!”

“策乘马之数求尽也[1]。彼王者不夺民时[2],故五谷兴丰。五谷兴丰,则士轻禄,民简赏[3]。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4],而织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高下之策[5],不得不然之理也[6]。”

【注释】

[1]策:计算,筹谋。

[2]王者:称王的人,成就王业的人。

[3]简:轻视,看轻。

[4]纤微:此指纺织。

[5]高下之策:指国家操纵物价高低涨落的理财政策。

[6]不得不然之理也:按,本段都是管仲进一步的阐释。

【译文】

“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要追求穷尽。那些成就帝王大业的君主从不侵夺百姓的农时,因此五谷能丰收。五谷丰收,士人就会轻视爵禄,民众也会轻视国家奖赏。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农民不论寒暑全年努力耕作,而成果归于君上,妇女勤于纺织,而成果归于官府。这并不是想要使百姓心生怨恨,伤害民心民意,而是实行国家控制物价高低的理财政策,不能不是这样的结果。”

桓公曰:“为之奈何?”管子曰:“虞国得策乘马之数矣[1]。”桓公曰:“何谓策乘马之数?”管子曰:“百亩之夫,予之策[2]:‘率二十七日为子之春事[3],资子之币。’春秋子谷大登[4],国谷之重去分[5]。谓农夫曰:‘币之在子者以为谷而廪之州里[6]。’国谷之分在上,国谷之重再十倍[7]。谓远近之县,里、邑百官[8],皆当奉器械备[9],曰:‘国无币,以谷准币[10]。’国谷之櫎[11],一切什九[12]。还谷而应谷[13],国器皆资[14],无籍于民[15]。此有虞之策乘马也。”

【注释】

[1]虞国:即下文的“有虞”,即舜所统治的国家。

[2]策:君主对下发布的命令文件。此指发给农民的通告。

[3]率:大致,大概。

[4]登:丰收。

[5]重:重量,这里引申为价格。分:一半。

[6]廪:收藏,储藏。州、里:均为古代地方行政单位。

[7]再:意同“称”“举”,即升高的意思。

[8]里、邑:均为古代地方行政单位。

[9]奉:进贡,上交。器械:此指兵器和各种用具。

[10]准:折算,抵偿。

[11]櫎(kòu):字与“榷”意思相近,政府规定的价值。

[12]一切:权且,暂定。什九:十分之九。

[13]还谷:指用粮食偿还当初国家发放的种粮的钱款。应谷:指用粮食代替货币购买以备公用的兵器用具。

[14]资:供给,供应。

[15]籍:征收赋税。

【译文】

齐桓公说:“这要怎么做呢?”管仲说:“虞国真正懂得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齐桓公说:“什么是经济运算筹划的方法?”管仲说:“对于种田百亩的农民们,给他们下策令:‘这大约二十七天是你们自己进行春耕的时间,国家用钱来资助你们。’到了收获的季节五谷丰收,国内粮价下降了一半。这时又通告农民们说:‘资助你们的钱财都要折成粮食送交州、里的官府储藏。’国内的粮食有一半控制在国家手中,国内粮食的价格就会提高十倍。再通告远近各县,各里、各邑的官吏们,要求他们都必须交纳足额的兵器和各种用具。同时通告说:‘国家没有现钱,用粮食折算成现钱来购买。’国内粮食价格一律取得十分之九的大利。用粮食偿还当初国家发放的种粮的钱款,再用粮食折算货币购买以备公用的兵器用具,国家的器物都能得到供给,而用不着向百姓直接征收赋税。这就是虞国经济运算筹划的做法。”


明法解第六十七乘马数第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