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戊第八十四
【题解】
此篇多言“商战”理论。全文共七大段。开首一段强调“轻重”治国自古而然。第三段论“三不归”,与《轻重丁》篇重复。其余各段言以经济手段制服他国之术。其说为设想之词,未见当时有哪个国家付诸实施,然而其言以经济制服他国,而不是像当时的列强实际所做的以武力征战相兼并,自有其十分独特之处,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另一种思路。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虙戏以来[1],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2],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3],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黄帝作[4],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5],而天下化之。黄帝之王,童山竭泽。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始民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愠恶不服,而天下化之。夏人之王,外凿二十䖟[6],韘十七湛[7],疏三江,凿五湖,道四泾之水[8],以商九州之高[9],以治九薮,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殷人之王,立帛牢[10],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11],合阴阳,而天下化之。”
公曰:“然则当世之王者,何行而可?”管子对曰:“并用而勿俱尽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公其行义而已矣。”公曰:“其行义奈何?”管子对曰:“天子幼弱,诸侯亢强[12],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公曰:“善。”
【注释】
[1]虙(fú)戏:伏羲。
[2]六峜:即乾坤六法,亦即乾、离、艮、兑、坎、坤。峜,此字历来各家解释分歧,有读为“法”者,有读为“计”者,也有读为“六爻”之“爻”者。此处采用闻一多说,读为“法”。
[3]九九:算法名。
[4]黄帝:一说当作“燧人”。
[5]兹胃之病:指食物中毒。兹,玄黑色。
[6]䖟:同“巟”。大河。
[7]韘(shè):通“渫”。疏浚。
[8]四泾之水:即四经水,指黄河、长江、淮水、济水。经水,指从山间流入海的水流。
[9]商:度量。
[10]帛牢:祭祀之礼。
[11]:“峜”字之误。
[12]亢:高。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轻重权变之术要怎么实施?”管子回答道:“自从伏羲治国以来,没有不用轻重权变之术就能成为君王的。”桓公问:“怎么说?”管子回答道:“伏羲开始治理国家,造乾坤六法来迎合阴阳,作九九算法来迎合天道,天下得以教化。神农开始治理国家,在淇山南面种植五谷,九州百姓开始知道粮食耕作,天下得以教化。黄帝开始治理国家,钻木取火,来煮熟荤腥,百姓食用,再也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天下得以教化。黄帝称王以后,砍伐山林枯竭水泽。虞称王以后,烧毁大量荒草地,斩杀群害,为百姓谋利,修筑土地社庙,用木头建造闾巷,让民知晓礼节。那时,百姓都没有怨怒不服从的,天下人得到教化。夏王朝时,在外开凿二十条河道,疏浚十七条大河,疏通三江,开凿五湖,疏导江、河、淮、济四条大河入海,度量九州的地势高低,治理九片大泽,百姓才开始知晓建造城郭、门闾、房屋,天下得以教化。殷王朝时期,设立祭祀之礼,驯服牛马驾驶运输重物来与民为利,天下得以教化。周王朝时,推衍六法,调和阴阳,天下得到教化。”
齐桓公说:“但是当下时代的君王,要如何作为呢?”管子回答道:“兼用五家的方法但是不需要穷尽。”齐桓公问:“什么意思?”管子回答道:“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经很完备了,不可以再随意添加内容。您只要遵照仁义来办就好。”齐桓公问:“君王要如何施行仁义?”管子回答道:“天子幼小孱弱,诸侯国却十分高傲强大,聘礼贡品都不缴纳。您应该削弱这些强权国家,使没有子嗣的国家得以延续,率领诸侯复兴周王室的统治。”齐桓公说:“好。”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1],千谷也,蜂螫也[2],齿之有唇也[3]。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4],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
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十斤[5]。”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绁而踵相随[6],车毂骑连伍而行[7]。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公曰:“诺。”
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8]。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注释】
[1]鲁梁:鲁国的南梁。《战国策·齐策》:“南梁之难。”所言南梁,当与此处“鲁梁”同。
[2]千谷也,蜂螫也:此言鲁梁对齐国的危害。千谷,千钟细粮。齐之秫为粗粮,其经济价值不如谷。
[3]齿之有唇:此言齐与鲁梁联系紧密。
[4]绨:粗厚光滑的丝织品,厚缯。
[5]什至而金三十斤:三十,一作“三千”,则对上句“三百斤”而言总价十倍。
[6]绁:当作“曳”,引。:同“(juē)”。草鞋。
[7](zōu):牙齿上下交接的样子。比喻往来交错。骑连伍:形容车多。
[8]应声之正:正常很快就能征收上来的赋税。应声,如回声之应,形容其快。正,通“征”。
【译文】
齐桓公问:“鲁国的南梁对于齐国来说,多产千钟细粮,于齐国的高粱米来说就像蜂蜇一样不利,但又与齐联系紧密如唇齿相依。如今我想要攻下鲁国的南梁,应该怎么做才好?”管子回答道:“鲁国南梁的百姓,习俗是纺织绨。您穿绨衣,让左右大臣也穿绨衣,百姓就也会跟着穿。您下令让齐国禁止纺织绨,那么大家就都得靠鲁国南梁的绨,那么鲁国南梁的百姓就都会放下农事来纺织绨了。”齐桓公说:“好。”于是在泰山以南制作绨服,十天后人人都穿上了绨服。
管子告诉鲁国南梁的商人:“你帮我们运来一千匹绨,我们就赏赐你三百斤黄金。多运来十倍,那就每十匹赏赐金三十斤。”于是鲁国南梁地区不用收缴赋税,就可以财用充足了。鲁国南梁的封君听说后,就让他们的百姓都去纺织绨。十三个月以后,管子派人到鲁国南梁去。鲁国南梁城里的百姓,道路上人多走路扬起尘土,十步之外都看不到对方,摩肩接踵,车毂交错,车辆密集。
管子说:“鲁国南梁可以攻下了。”齐桓公问:“怎么做到?”管子回答道:“您应该穿上帛制的衣服,率领百姓脱下绨服。关闭城关,禁止和鲁国南梁流通来往。”齐桓公说:“好。”
十个月过后,管子派人去鲁国南梁。鲁国南梁的百姓都成了饥民,正常很快就能征收的赋税也缴纳不上来了。鲁国南梁的封君就下令让那儿的百姓放弃织绨改为务农。但是粮食不是三个月就可以收获的。鲁国南梁的百姓以每釜千钱的价格购入粮食,齐国以每釜十钱的出售粮食。二十四个月过后,鲁国南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都归附齐国。三年过后,鲁国南梁的封君请求臣服于齐国。
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1],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2]。”桓公曰:“诺。”
令谓左右伯沐涂树之枝[3]。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4]。其年,民被白布[5],清中而浊[6],应声之正有以给上,室屋漏者得居,墙垣坏者得筑。
公召管子问曰:“此何故也?”管子对曰:“齐者,夷莱之国也。一树而百乘息其下者,以其不捎也[7]。众鸟居其上,丁壮者胡丸操弹居其下[8],终日不归。父老柎枝而论[9],终日不归。归市亦惰倪[10],终日不归。今吾沐涂树之枝,日中无尺寸之阴,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11]。彼,臣归其三不归,此以乡不资也。”
【注释】
[1]居:当为“治”。
[2]沐:砍光。涂:同“途”。
[3]左右伯:指修治道路的司空。
[4]阔:疏。
[5]民被白布:白为“帛”之假借。民被帛布指人民都有衣服穿,与上文“寒而无衣”对应。
[6]清中而浊:努力为土地施肥。清,臭秽。中,得。
[7]捎:去除。
[8]胡丸:怀藏弹丸。胡,通“”。怀。
[9]柎:通“拊”。攀抚。
[10]惰倪:疲倦思睡。倪,通“睨”。
[11]薄:勉力。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百姓饥饿却没有食物,受寒却没有御寒的衣物,应该缴纳的赋税额度没有办法缴纳给国家,房屋破陋无人修缮,墙垣败坏无人修筑,这该如何解决?”管子回答道:“请砍光路旁树木的树枝。”齐桓公说:“好。”
下令让司空砍光道路两旁的树枝。司空受命把路边的树枝修剪稀疏。那年,百姓都有了衣服穿,努力给田地施肥,应缴纳的赋税都得以供给国家,破漏的房屋也得以修缮,败坏的墙垣得以修筑。
齐桓公召见管子问:“这是什么缘故?”管子回答道:“齐国,原来是东夷莱人的国家。一棵树下休息着百乘车马,是因为之前没有砍掉树枝。众多的鸟聚集在树上,壮年男子都怀揣弹丸手持弹弓等在树下,整天不回家。父老乡亲抚着树枝谈天说地,整天不回家。市集内的人也犯懒,整日不回家。如今我们砍掉了道路两旁的树枝,太阳下就没有一尺一寸的阴凉地,出门的人都怕长时间日晒,路人疾走,父老乡亲回到家中从事生产,壮年男子都回到家中努力工作。那些百姓,我解决了他们‘三不归’的问题,用这个办法让百姓的财用众多不可计量。”
桓公问于管子曰:“莱、莒与柴田相并[1],为之奈何?”管子对曰:“莱、莒之山生柴,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为币,重莱之柴贾。”莱君闻之,告左右曰:“金币者,人之所重也。柴者,吾国之奇出也。以吾国之奇出,尽齐之重宝,则齐可并也。”莱即释其耕农而治柴。管子即令隰朋反农。二年,桓公止柴,莱、莒之籴三百七十,齐粜十钱,莱、莒之民降齐者十分之七。二十八月,莱、莒之君请服。
【注释】
[1]与:通“以”。柴:“茈”的假借字。茈可为染料。下同。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莱国、莒国以茈草和田地并重互补,该怎么制服他们?”管子回答道:“莱国、莒国的山地生产茈草。您就率领未经训练的士兵,用庄山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抬高莱国的茈草价格。”莱国的君主听说后,对左右大臣说道:“金币,是人们所珍重的物品。茈草,是我们国家的特产。用我们国家的特产,来换取尽齐国的珍宝,那么齐国就可以被我们吞并了。”莱国人就放弃他们的农业来生产茈草。管子随即就让隰朋恢复务农。两年后,齐桓公停止收购茈草,莱国、莒国的粮食收购价格为每釜三百七十钱,齐国出售的粮食是十钱,梁国、莒国的百姓有十分之七都降服于齐国。二十八个月以后,莱国、莒国的君主就请求臣服了。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1],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为百里之城[2],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什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人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子居外,女子居涂[3]。隰朋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4]。钱五倍,是楚强也。”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5],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注释】
[1]山东:华山以东。
[2]城:藏。指筑有围墙的区域,以收藏物品。
[3]居涂:奔波在路上。
[4]修谷:从事农业生产。
[5]芊:楚国靠近齐国的地方。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楚国,是华山之东的强国,那里的人民熟知战斗之道。兴兵讨伐楚国,恐怕能力不足,兵士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建功立业。这该怎么办?”管子回答道:“那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他们。”齐桓公问:“这怎么说?”管子回答道:“您高价收购他们的鹿。”齐桓公就围起了方圆百里的土地,让人去楚国购买活鹿。楚国的活鹿原价一只八万钱。管子就让齐桓公通过百姓调整物价高低,贮藏了十分之六的粮食。让左司马伯公率领未经训练的士兵在庄山铸造金币。让中大夫王邑载着二千万钱币,去楚国求购活鹿。
楚王听说后,告诉他的宰相:“那些金币,是人民所珍重的,是国家所存储的,是贤明君主赏赐有功之人的物品。禽兽,是人们的祸害,是贤明君主所放弃驱逐的。如今齐国用他们珍重的宝物来购买我国的群害,这是楚国的福分,这是上天要把齐国送给楚国。你告诉我的百姓,速速求取活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的百姓就都放弃农业来捕捉活鹿。管子告诉楚国的商人:“你们为我运来活鹿,运来二十只我就赏赐给你们一百斤黄金。运来十倍活鹿,那就赏赐一千斤黄金。这样一来楚国就不用对百姓征收赋税,财用也能够充足了。”楚国的男子在外奔波狩猎,女子在路上奔波接应。隰朋就让齐国百姓贮藏五倍的粮食。楚国靠活鹿贮藏了五倍钱币。
管子说:“楚国可以攻下了。”齐桓公问:“怎么做?”管子回答道:“楚国收获的钱有五倍,他们的国君肯定自鸣得意地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五倍的钱币,是楚国的强势之处。”齐桓公说:“好。”于是下令让人关闭城关,不和楚国通商。楚王果然自鸣得意地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但是粮食不是三个月就可以收获的,楚国的粮价达到每釜四百钱。齐国于是让人载着粮食去芊地南部,楚国人有十分之四都降服于齐国。三年后楚国臣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代国之出[1],何有?”管子对曰:“代之出,狐白之皮[2]。公其贵买之。”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壹见[3]。公贵买之,代人忘其难得,喜其贵买,必相率而求之。则是齐金钱不必出,代民必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4]。离枝闻之[5],必侵其北。离枝侵其北,代必归于齐。公曰今齐载金钱而往。”桓公曰:“诺。”
即令中大夫王师北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代王闻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离枝者,以无金钱也。今齐乃以金钱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子急令民求狐白之皮,以致齐之币,寡人将以来离枝之民。”代人果去其本,处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二十四月而不得一[6]。离枝闻之,则侵其北。代王闻之,大恐,则将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离枝遂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愿以下齐。齐未亡一钱币,修使三年而代服。
【注释】
[1]代:战国时期有代国,其地在恒山以北,南邻赵国。
[2]狐白之皮:即狐白裘。冬季狐腋下之皮毛色白而温软厚实,用其制成之裘极其贵重难得。
[3]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壹见:狐冬、夏都会换毛,狐白只有冬季才有,故称。
[4]本:指国。
[5]离枝:北方国名。又见《轻重甲》。
[6]二十四月而不得一:指两年得到的狐白也不够制成一件狐白裘。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代国所出特产,有什么?”管子回答道:“代国所出的特产,是狐白之皮。请您高价收购它们。”管子说:“狐白之皮对应阴阳变化,六个月才能见到一次。您高价收购它们,代国人就会忘了获得它们的艰难,只会为它们被高价收购而欢喜,必定会成群结队地去求取。这样一来,齐国不必出资,代国的民众就会离开他们的国都居住在山林之中。离枝国听说了,必定会入侵代国北部。离枝国入侵代国北部,代国就必定会归顺于齐国。希望您能下令让齐人载着金钱前去收购狐白之皮。”齐桓公说:“好的。”
随即命令中大夫王师北率领人载着金钱运送到代谷,求购狐白之皮。代王听说后,就告诉他的宰相:“代国之所以比离枝国弱,就是因为没有金钱。如今齐国用金钱求购狐白之皮,是代国的福气。你赶紧命令百姓求取狐白之皮,来换取齐国的金币,我将用这些钱来招致离枝国的人民。”代国的人果然就离开他们的国都,居住山林之中,求取狐白之皮。二十四个月的所获也不够制成一件狐白裘。离枝国听说后,就想要入侵代国北部。代王听说之后,非常惊恐,就率领他的士兵退守代谷。离枝国于是攻入代国北部,代王随即率领他的士兵们,自愿投靠齐国。齐国没有损失一枚钱币,只是通使三年,代国就臣服了。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谷制衡山之术[1],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贾。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贵贾。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于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2],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释】
[1]谷:即“欲”。衡山:地名。其地在齐国之南,鲁国之北。
[2]粜:此处泛指买卖粮食。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我想要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该怎么办?”管子回答道:“您就令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器械来转卖,燕国、代国一定会跟随您购买。秦国、赵国听说后,必定和您争抢,衡山国的器械的价格一定会翻一番。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衡山国的器械一定会涨价十倍以上。”齐桓公说:“好。”
于是命令人去衡山国求购器械,不敢讲论价格高低。齐国在衡山国置办器械十个月之后,燕国、代国听说了,果真就令人前去衡山国求购器械。燕国、代国置办三个月之后,秦国听说了,也果真就令人去衡山国求购器械。衡山国的国君告诉他的宰相说:“天下各国争购我国的器械,让器械的购买价格上涨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了农业,修习制造器械的方法。齐国随即命令隰朋通过漕运向赵国购买粮食。赵国粮价十五钱一石,隰朋用五十钱一石来购买。天下各国听说后,都载着粮食前往齐国。齐国置办器械花了十七个月,置办粮食花了五个月,随即闭关不和衡山国通商往来。燕国、代国、秦国、赵国于是也把使者召唤回国。衡山国的器械卖光后,鲁国攻占衡山国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北部。衡山国内思量没有器械来对付两个敌国,于是就把国家奉上归顺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