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业第四十九
【题解】
本文属于黄老道家的文献,论述精气为生之本原,保证“气”充盈于体,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提到了“止怒莫如诗,去忧莫如乐”等,流露出一些儒家气息;其“浩然和平”之气的说法,似与《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说法有某些相似。因而文章有儒道交融的内容。文章虽然也有把帝王的修身与国家治乱相联系的内容,但养生之道如其中“食之道”的论说,给人印象更为深刻。其中有关悲喜与养生关系的论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1],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2],卒乎如在于己[3]。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4]。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5]。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6],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7],日用其德。
【注释】
[1]杲:高明貌。
[2]淖(nào):湿润貌。
[3]卒:通“萃”。聚集。
[4]意:原作“音”,据王念孙说改。
[5]毕:原作“果”,据王念孙说改。
[6]折折:即“晣晣”,明晰貌。
[7]稽:考察。指此心。《管子·白心》:“自知曰稽。”
【译文】
凡物,都是得禀天地的精气而生。在下生成五谷,在上化为群星。流动在天地之间的,叫作鬼神;藏在人们胸中的,就叫作圣人。因此,人含此气,其高明有如登于青天,其幽深有如入于深渊,其湿润有如在大海,其凝聚有如在自身。因此这种气,不可用强力使它停驻,却可以用德来使它安宁;不可用声音呼唤它,却可以用意念迎接它。恭敬地守护它,不让它丧失掉,这就叫作“成德”。修德有成就会生出智慧,对万事万物都能理解到位。心的形体,本身就能自我充实、自然生长。它之所以失去常态,必定是由于忧、乐、喜、怒、欲、利的作用。能消除忧、乐、喜、怒、欲、利的干扰,心才会返回安定状态。心的特性,需要安定与宁静。不烦不乱,和谐的状态就自然形成。这个和谐安宁的心,有时好像明明就在身边,有时却又好像恍恍惚惚难以寻觅,有时又好像渺茫得没有尽头。实际考察起来,这个心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用它。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1],卒乎乃在于心[2];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3]。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4],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被道之情[5],恶意与声[6],修心静意,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
【注释】
[1]谋乎:静默状。
[2]卒:通“萃”。萃聚。
[3]淫淫:逐渐增进貌。
[4]爱:通“”。隐藏。
[5]被:当作“彼”。
[6]意:原作“音”,据张佩纶说改。下文“修心静意”之“意”,原亦作“音”,据猪饲彦博说改。
【译文】
道,充实形体,但人们往往不能固守。它走了就不再回来,来了又不肯安居常住。寂寂然听不到它的声音,其实却萃聚在人的心中;冥冥中看不到它的形状,却又潜滋暗长,与我身同在。人们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它却有步骤地生成,这就是道。道,没有固定的场所,心地良善,则潜隐其中,心静气顺,就停留下来。道并不遥远,人们都靠它而生活成长;道不可离,人们都因它而获得知识。所以道萃聚在心中,好像人人可以求索;道又幽幽渺渺,好像追寻不到它究竟何在。道的本性,厌恶有意的作为和说道,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道这个东西,口不可言说,目不能察看,耳不能听闻,它是用来修养内心端正形体的;人们失掉它就会死,得到它就能生;失掉它就将失败,得到它就能成功。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1];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2],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3],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注释】
[1]枝:通“肢”。下文“四枝坚固”之“枝”字同。
[2]道:通达,疏导。戴望云:《左氏》襄三十年《传》注:“道,通也。”“气,道乃生”,犹言气通乃生耳。
[3]一:抓住万物最基本、最简便的法则。就是下文所谓的“执一”。一,在此作动词。
【译文】
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花,万物都因它而萌生,靠它而长成,所以称之为道。天贵公正,地贵平易,人贵在安静。春夏秋冬,是天的时节;山陵川谷,是大地的肢体;喜、怒、取、予,是人心的思虑。因而圣人总是随时变通而不为时所化,顺应事物变迁而不为物所移。惟其能正,所以能静,能静则心有定见。定见在心,所以耳聪目明,四肢强健,身体就可以成为精气的住所。所谓精气,就是气中最精纯的东西。气,通达之才能生,气生才有思想,有思想才有知识,有知识就是最终阶段了。大凡心的形体,过度地用知觉,就妨碍生机了。找到驾驭事物的最高最简便的准则,能顺应万物之化,这就叫作神;找到万物最高最简便的准则,能顺万物之变,这就叫作智。与物变迁而不改变气的常态,与物变化而不改静定之智,这只有掌握了最高最简易的“一”的君子才能做到!掌握了简易之“一”而不失去它,就能统率万物。君子役使万物,而不受外物支配,就因为掌握了“一”的道理。身体内的心调治好了,能调理事务的言语就从口里说出来了,能调治事务的政策就落实到民众身上了,这样的话,天下就会大治了。“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就说的是内心平静、公正的效力。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1],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2]。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3]。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注释】
[1]义:适宜。在此指守住心的正、静状态,就是义。
[2]蟠:本以为盘踞,此处为分布的意思。
[3]意:原作“音”,据王念孙说改。下句“意然后形”之“意”同。
【译文】
身不正,德不会来,体内不静,心不得治。端正身形,修饰德行,像天一样仁慈,像地一样正义,精气就渐渐来到,达到神明的最高境界,就能明澈地察知万物。内心谨守虚静而不生差错,五官不为外物所乱,内心不为五官所乱,这叫作内心有所得。有神明存在于身,它的往来,本不可测思。失去了它,内心就纷乱;得到了它,内心就安定。惟有恭敬地扫除其内心的宅舍,精气才会自己住进来。聚精会神去想着保养它,宁息杂念来调理它,端正仪容敬畏它,精气就会达至安定。得之而不舍弃,则耳目都聪明不做过分之事。心中别无他图,则平正的心常在,用以应对万物,就各得其宜。道布满天下,普遍存在于人世之中,一般人却不能认识到。对道这一个字有了解,就能上通于天,下至于地,满布于九州的事情都可以察知。怎样才能了解道呢?关键在于心安。我的心能调理,五官就能调理;我的心能安静,五官就能安静。需要调理的是心,需要安静的是心。心可以藏心(精气),心里面又有心(精气)。那心里面的心(精气),先产生心意,心意再用语言表达。有了心意,然后有形态,心意有了形态,然后成为言论。言出然后布之为令,令出然后治世。心不治就必定会乱,乱就一定死亡。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1],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2],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3],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4],鉴于大清[5],视于大明[6]。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注释】
[1]原:泉源。
[2]皮肤:此处指肉体、四体。
[3]信:通“伸”。
[4]大圆:指苍天。大方:指大地。
[5]大清:指上无清明之象。
[6]大明:指日月。
【译文】
精气存身,自然生长,发于体外,就是安适和光彩。藏在内部的精气是性命的泉源,它浩大而和平,深默如渊。渊源不枯竭,四肢才强健,泉源不干涸,九窍才通畅。进而才能与天地为一,涵盖四海。心中没有迷惑,体外没有邪灾。内心保持完满,外在身形就能保持健全,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这就是圣人。人能做到形正心静,就能肉体丰满,耳聪目明,筋骨舒展而强健,就能头顶上天,脚踏实地,鉴别力如清天,观察力如日月。恭敬谨慎没有差错,德行与日俱新,遍知天下事物,远达四方穷尽之处。恭敬地生发内在的精气,这叫作内有所得。如果不能回归这种境界,是养生上的过失造成的。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1],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搏气如神[2],万物备存。能搏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3],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蚤为图[4],生将巽舍[5]。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注释】
[1]淫:过度。泽:通“释”。薄:不足。
[2]搏:当作“抟”。专一。下同。
[3]慢易:怠慢。易,不庄重地对待人和事。
[4]蚤:通“早”。
[5]巽:通“逊”。离去。
【译文】
道,必定是周密的,必定是宽舒的,必定是坚固的。能守善而不弃,驱逐过分的,避免不足的,充分认识道的最高准则,就会返归道德。健全的心在内部,是不能掩蔽的,它会反映在形体容貌上,表现在肌肤颜色上。以善气迎人,相亲胜于弟兄;以恶气迎人,相害过于刀兵。无言的声音,比打雷击鼓还响。心和气的形体,比太阳和月亮还明,比父母了解子女更加明察。奖赏不足以劝人向善,刑罚不足以惩治过错。得到精气生的意,天下都会顺服;心意安定,天下都会听从。专心于气,就会像神明一样,把万物都收藏在心中。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不需占卜就预知凶吉么吗?能要止就止么?能要完就完么?能不求于人而只靠自己么?思考思考,反复思考吧。思考不通,鬼神将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极至状态。四体已正,血气已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物的迷惑,这样即使是遥远的事情,也会像附近的事情一样容易了解。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暴虐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就会致死。忧思过度而过于执着,身心就内有困苦外有压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之气将会离开躯体。吃饭最好不要过饱,思考最好不要绞尽脑汁。调节得当,生气自然旺盛。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1]。平正擅匈[2],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3]。节其五欲[4],去其二凶[5],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6],伤而形不臧,大摄[7],骨枯而血冱[8]。充摄之间[9],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10],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11],老不长虑,困乃遬竭[12]。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13]。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十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毛泄[14],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注释】
[1]丑:应,相应的征兆。
[2]擅匈:占据胸中的意思。匈,同“胸”。下同。
[3]图:谋虑。
[4]五欲:五官的欲望。
[5]二凶:喜、怒两种情绪失当导致的不幸。
[6]大:太。
[7]摄:减缩。
[8]冱(hù):干涸凝固。
[9]间:中和,中间,不偏不倚的状态。
[10]广:同“旷”。舒缓。
[11]废:读为“发”。指前文“饱则疾动”的“疾动”。
[12]遬:同“速”。竭:败。
[13]苛:因苛求导致的烦恼。
[14]理丞而毛泄:指邪气从腠理和毛孔中蒸发疏泄掉。理,腠理,中医指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理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的空间。丞,通“蒸”。蒸发。毛,原作“屯”,形近而讹,据王引之说改。
【译文】
人的生命,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结合才成为人。两者调和就形成生命,不和就无法形成生命。考察“和”的规律,很难见到它的实质,很难见到它相应的征兆。胸中平和中正,安心定神,便能长寿。忿怒失了节制,就加以调节。节制五官的欲求,除去喜怒两种凶事,不喜不怒,胸中就可以保持中正平和。
人的生命,一定要依赖平和中正。生命之所以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的失当。因此,制止忿怒莫过于诗歌,消除忧闷莫过于音乐,节制享乐莫过于守礼,遵守礼仪莫过于保持恭敬,保持恭敬莫过于内心虚静。内心虚静而外表恭敬,就能回归生命本性,这样生性就会充足稳定。
关于饮食的道理,吃得太多,就伤身而体形不佳;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凝滞。饥饱适中,就是实现了中和之道。于是精气有所寄托,智慧得以产生。如果饥饱失度,就要设法解决。太饱就赶快活动,太饿就放宽心思,人老了要勤用脑。吃饱而不赶快活动,血气不能通达四肢。饥饿却不放宽心思,吃饱却不赶快运动,老了而不勤用脑,都会导致困顿而加速生命枯竭。放宽心思,故能勇敢;舒展意气,故能胸怀旷达。形体安然而德性不移,心性专一而消除万种烦忧。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态宽和仁慈,自然独得其乐。这样气行如云,心意就像在天空中飞行。
人的生命有活力,必是源于情绪的欢乐。忧愁会使生命失常,恼怒会使生命无序。心里充满忧悲喜怒,“道”就无处可容。有了爱欲,应该平息它;遇到混乱的念头,应该纠正它。不让杂念引来推去,幸福自将降临。道自然到来时,人们可借助它思考。虚静就能得道,急躁就会失道。灵气在人的心中,来来往往,既小得无比,又大到无限。人们之所以失掉它,是因急躁作怪。内心能够平静,道自会安定下来。得道之人,邪气能从腠理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使胸中没有污物。实行节欲之道,就不会受到万事万物的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