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匡第二十

字数:21915

【题解】

此篇与上两篇略有出入,内容与《国语·齐语》大致相同,记叙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的过程,详细记载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最终帮助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此篇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桓公设问、管仲作答的形式记载了管仲对成就霸业而发表的言论,其要点可以概括为:三分其国、五分其鄙,建立严整的军事化的行政体制;建设“四民分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教育;推行爱民之道,安顿民心;修理内政,整顿军令;修德进贤,赏功罚罪;缮治甲兵;结交诸侯、巩固邻邦。第二部分追加记载了管仲告诫桓公不要称王,匡正天下诸侯,论定任用百官等史实。

记述管仲事迹,用意在称许贤人政治,此篇在这一点的表达上,尤为明显。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1],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3],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4],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5],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6],君若宥而反之[7],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8],愿请之以戮群臣[9]。’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10]。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11]。君若欲定宗庙[12],则亟请之[13],不然,无及也[14]。”

【注释】

[1]庸:普通,平庸。

[2]其:大概,也许。语助词,表示推测。

[3]秉:通“柄”。权柄。此指纲纪。

[4]介胄:披戴盔甲。枹(fú):鼓槌。

[5]殆:几乎。

[6]动:指管仲射杀桓公的行动。

[7]宥(yòu):宽恕。反:同“返”。使返还。

[8]不令:不听从命令,不善。

[9]戮群臣:在群臣面前处死。

[10]致:送给,给予。政:政务,指治理国家的事务。

[11]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12]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此处代指国家。

[13]亟(jí):快,急。

[14]无及:来不及。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让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推辞说:“我只是君王您的平庸臣子,但您对我施加恩惠,让我不受冻挨饿,这就是君主的恩赐了。如果说一定要治理国家,就不是我能够做到的,大概只有管仲可以吧。我比不上管仲的地方有五个:宽惠爱民,我比不上;治国不丢失纲纪,我比不上;讲究忠信能够和诸侯结交,我比不上;制定礼仪使四方效法,我比不上;披戴盔甲站在军门,让百姓更加英勇,我比不上。管仲就像是民众的父母,如果要治理子民,就不能抛弃他们的父母。”齐桓公说:“管仲曾经亲自用弓箭射我,射中了我的衣带钩,我差点被杀死,现在竟然要任用他,这可行吗?”鲍叔牙说:“他那时是为了他的君主而采取了那样的行动,现在您如果能宽恕他让他回国,他也会为您尽心尽力的。”齐桓公说:“那么,我要怎么做呢?”鲍叔牙说:“您可以派使者去向鲁国请求让管仲回国。”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如果知道我将任用管仲,鲁国一定不会答应的。”鲍叔牙说:“君王您告诉使者说:‘我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臣子在贵国,希望能够将他带回在群臣面前处死。’这样的话,鲁君一定会答应的。而且施伯知道管仲的才能,一定会将鲁国的政务托付给管仲的。管仲如果接受了重任,那鲁国就能够削弱齐国了。如果管仲不接受,那他就知道管仲会回到齐国,那就一定会杀了他。”齐桓公说:“那么,管仲会接受鲁国的任命吗?”鲍叔牙说:“他不会接受的。因为管仲侍奉君主没有二心。”齐桓公说:“他对我也是这样的吗?”鲍叔牙回答说:“他不是为了君主您才这样,而是因为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如果想要安定国家,那么就快把他要回来,不然的话就来不及了。”

公乃使鲍叔行成[1]。曰:“公子,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2]。”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3],为群臣僇[4]。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5],非弊邑之君所谓也[6],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7],鲍叔受而哭之,三举[8]。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9],功定已[10]。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鲁惧,杀公子、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必将勤管仲以劳其君[11],愿以显其功。众必予之有得[12]。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 是昭德以贰君也[13],鲍叔之知[14],不是失也。”

【注释】

[1]行成:办理和谈的事务。成,和解,议和。

[2]受:同“授”。给予。

[3]徇:示众。

[4]僇:通“戮”。

[5]比:相亲近。

[6]所谓:所表达的意思。即不合齐君所请求的意思。一说字当作“请”。

[7]柙(xiá):囚笼,囚车。这里用作动词,指用囚笼关押。

[8]三举:哭泣多次。举,行。

[9]能:乃。

[10]已:语气词,略等于“矣”。

[11]勤:帮助。劳:效劳。

[12]予:赞许,赞同。得:通“德”。

[13]贰:协助,辅佐。

[14]知:同“智”。

【译文】

齐桓公就让鲍叔牙去鲁国议和。鲍叔牙对鲁君说:“公子是我们君主的亲人,请鲁君帮我们杀掉他。”鲁国就帮齐国杀了公子。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把他交给我们,这样我们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君说:“不要把管仲给他们。他们是不会杀掉管仲的,反而会任用他治理政事。管仲是天底下的贤人,有大才能。如果他在楚国做事,那楚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在晋国,那么晋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在狄国,那么狄国就会在全天下得志。现在如果齐国请求并且得到管仲,那么就一定会成为鲁国的忧患。您为什么不杀掉管仲而给齐国他的尸体呢?”鲁君说:“好。”鲁国就准备处死管仲。鲍叔牙进言说:“在齐国杀掉管仲,算是杀掉齐国的罪人。在鲁国杀掉,算是杀掉鲁国的罪人。我们君主希望能够活捉管仲,杀掉他在国内示众,来警戒群臣。如果我们不能活捉管仲,那鲁君就算是要和我国的罪人亲近,这不是我们的国君的请求,我作为使臣不能接受你们的意见。”这样,鲁君才没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捆绑起来用囚笼关押送给了齐国。鲍叔牙接收了囚车,为管仲哭了许多次。施伯跟在后面大笑,对鲁国大夫们说:“管仲一定不会死的。鲍叔牙很能容忍,不会杀害贤人。他很有智慧,会选用贤人来成就自己难成的功业。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能先进入齐国而获得君位,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晚一点进入齐国,和鲁国联盟来攻打齐国,却使鲁国战败了,鲍叔牙的功绩确定了。鲍叔牙的辅佐得到天助而管仲的辅佐失去了天助,但不管怎样,他们辅佐的事业都是一样的。现在鲁国害怕了,杀掉了公子和召忽,把管仲关押起来送给齐国,鲍叔牙知道以后没有顾虑了,就一定会帮助管仲来为齐君效劳,来成就管仲的功业和名声。同时大家也一定会赞许鲍叔牙说他有德行。鲍叔牙曾经有拼命辅佐齐桓公的功劳还不算大,那么使管仲生还荣显的功劳怎么样呢?这是彰显管仲的德行来辅佐齐桓公,凭借鲍叔牙的智慧,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

至于堂阜之上[1],鲍叔祓而浴之三[2],桓公亲迎之郊。管仲诎缨捷衽[3],使人操斧而立其后。公辞斧三,然后退之。公曰:“垂缨下衽,寡人将见。”管仲再拜稽首曰[4]:“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公遂与归,礼之于庙,三酌而问为政焉[5]。

曰:“昔先君襄公,高台广池,湛乐饮酒[6],田猎罼弋[7],不听国政。卑圣侮士,唯女是崇[8]。九妃六嫔,陈妾数千[9],食必粱肉[10],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饥[11]。戎马待游车之弊[12],戎士待陈妾之余[13]。倡优侏儒在前[14],而贤大夫在后。是以国家不日益,不月长,吾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15]。敢问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远迹,以成其名。合群国[16],比校民之有道者[17],设象以为民纪[18]。式美以相应[19],比缀以书,原本穷末[20]。劝之以庆赏[21],纠之以刑罚,班序其颠旄[22],赐予以镇抚之,以为民终始。”

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参其国而伍其鄙[23]。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为民纪。谨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24]。”

桓公曰:“六秉者何也?”管子曰:“杀、生、贵、贱、贫、富,此六秉也。”桓公曰:“参国奈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25]: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26],市立三乡[27],工立三族[28],泽立三虞[29],山立三衡[30]。制五家为轨[31],轨有长[32];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

桓公曰:“五鄙奈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长;十卒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五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33],毋有淫泆者[34]。”

【注释】

[1]堂阜:齐地名。

[2]祓(fú):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也泛指扫除。

[3]诎(qū)缨捷衽(rèn):把帽缨收起来,挽起衣襟插进腰带,表示准备接受刑罚。诎,弯曲。捷,插。

[4]再拜:拜了两次。稽(qǐ)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5]酌:斟酒。

[6]湛(dān):沉溺。

[7]田猎:打猎。罼(bì):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弋: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8]崇:宠信。

[9]陈妾:“下陈之妾”的省称。指后宫中众多的姬妾。

[10]粱:粟的优良品种的总称。这里指精美主食。

[11]戎士:将士,兵士。

[12]弊:破败,损坏。

[13]余:指姬妾们食用剩下的食物。

[14]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侏儒:供娱乐的矮人。

[15]血食:指享受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16]国:城邑,城市。

[17]比校(jiào):考核,考校。

[18]象:榜样,模范。纪:纲纪,准则。

[19]式:用,取法。

[20]原:推究本源。

[21]庆赏:赏赐。

[22]班序:依次排列。颠旄:头发。旄,通“毛”。

[23]参其国:把国都分为三个部分。鄙:这里指国都以外的地区。乡与鄙的分别与西周封建有关。封建时建立齐国的周人在首领带领下镇守齐国之地,为了安全与统治,建立一个城池驻扎,这就是“国”;依托于国的附近周边区域,就是“乡”,也是齐国所依赖基本民众的生存空间。而其他广大地区,则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原住民,他们生活的区域,就是“野”,在野上建立管理民众的驻地就是所谓“鄙”。因而简单地说,“国”“乡”主要指齐国的统治者及其民众,“鄙”则主要指那些原住民。

[24]御:统治。

[25]制:切割,划分。乡: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26]公:您,指桓公。三官:与上文“参其国”一样,把国都一分为三,故需在各种部门中为节设官。

[27]市立三乡:此句指在市场设立“三乡”之官。因为乡民也需要商品交换。市,市场。古代市场开放有时间、地点限制,又有专门的官员负责。

[28]工:负责手工业的官员。

[29]泽:负责管理沼泽收益的官员。其官名即“虞”。

[30]衡:负责山林经济收入的官员名称。

[31]轨:与下文中里、连、乡、邑、卒、属均指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32]长:同下文中司、良人、帅均指各级行政官职名称。

[33]保:依靠,从属。听:从。

[34]淫泆:纵欲放荡。这里指荒废政务。

【译文】

到了堂阜这个地方,鲍叔牙多次为管仲举行除灾求福和沐浴洁身的仪式,桓公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收起帽缨掩着衣襟,让人拿着斧头站在自己的后面。齐桓公多次下令让拿斧头的人离开,于是他们就退下了。齐桓公说:“把帽缨垂下,把衣襟放下,我就来接见您。”管仲叩头拜了两拜说:“承受了您的恩赐,我就是死在了黄泉,也会不朽的。”齐桓公于是和管仲一起回去,在庙堂上用相应的礼节招待他,喝了三杯酒后齐桓公向管仲询问为政之道。

齐桓公说:“从前先君襄公,他建起高台、拓宽水池,沉溺在喝酒享乐中,喜欢打猎捕射的活动,不治理国家事务。他蔑视圣贤、侮辱士人,宠信女人,嫔妃众多,姬妾成群。她们吃的一定是精美的食物,穿的也一定是华美的衣服,然而同时,将士们却在受冻挨饿。军队中要用马车得等宫中用坏了的游览车,将士们吃的食物是姬妾们吃剩下的。先君把倡优侏儒这些人安置在前面,而把贤能的大夫们放在脑后。因为这样,国家每天没有进步,每个月都没有发展,我担心这样下去,以后宗庙会没人打扫,社稷会没人祭祀。我想问您,对此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从前咱的先王周昭王和周穆王,他们世代效法文王和武王的遗风,所以成就了他们自己的声名。他们在城邑中考核百姓中有道德的人,然后把他们树立成大家的榜样。用美德来相互交流感应,用文字来编排连缀成书简,这样来推究万物的始末。他们用赏赐来鼓励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错误,根据百姓们的年龄来排列次序,选出德高望重的,通过赏赐来安抚他们,把这种做法作为治理百姓的常规操作。”

齐桓公说:“那具体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圣贤的君王在治理百姓的时候,会把国都及其周边乡民分为三个部分,把其他各鄙所属的广大地区分成五个部分。安定百姓们的居住,成就百姓们自己的功业,把这作为治理百姓的纲纪。同时,要谨慎地使用六种权柄,这样的话,就可以掌握民情,也就可以统治子民了。”

齐桓公说:“那六种权柄是什么呢?”管仲说:“让人死亡,让人生存,让人高贵,让人低贱,让人贫穷,让人富有,这就是六种权柄。”齐桓公说:“三分国都及其周边的乡民具体又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把国都及所属地区划分成二十一个乡:其中商人和手工业者划分成六个,士人和农民划分成十五个。您统帅其中十一个乡,高子统帅五个,国子统帅五个。这样三分国家也就有了三支军队。您再设立三官官吏:在市场设立三乡之官,为工乡设立三族之官,设立三虞之官,负责管理川泽收益,设立三衡之官负责山林收益,然后把五家划分为一轨,每轨设立轨长;十轨成为一里,每里设置里司;每四里是一连,每连设置连长;十连成为一乡,乡里长官称为良人;每三个乡设置一个统帅。”

齐桓公问:“五鄙具体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把五家划分为一轨,每轨设立轨长;六轨成为一邑,每邑设置邑司;每十邑是一卒,每卒设置卒长;十卒成为一乡,乡里长官也成为良人;每三乡成为一属,属里设置大夫为统帅。五个属就有五个大夫。武功方面的事就听从属的意见,文治方面的事就听从乡,各有所依,就没有放荡荒废政务的了。”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1],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2],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3],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今夫士群萃而州处[4],闲燕则父与父言义[5],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6]。旦昔从事于此[7],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

“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其用[8],备其械器,比耒耜耞芟[9]。及寒,击稿除田[10],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11],先雨芸耨[12],以待时雨[13]。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14],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15],别苗莠[16],列疏遬[17]。首戴苎蒲[18],身服袯襫[19],沾体涂足[20],暴其发肤[21],尽其四支之力[22],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23],其秀才之能为士者[24],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农戚农[25]。有司见之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26]。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27],权节其用,论比汁材[28],制断器[29],尚完利[30]。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31],相高以知事[32]。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33],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34],以知其市之贾[35]。负任担荷,服牛络马[36],以周四方[37]。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38]。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

“相地而衰其政[39],则民不移矣。正旅旧[40],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41]。陵陆、丘井、田畴均[42],则民不憾[43]。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44],则牛马育。”

【注释】

[1]石民:如柱脚石的百姓。比喻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根本。

[2]哤(máng):语言杂乱,意见不一。

[3]处:处理,安置。闲燕:指安闲、清净的地方。燕,通“宴”。安闲,安乐。

[4]今夫:若是。表示对将来状况的预测。群萃:与“州处”均指聚居。州:聚。

[5]闲燕:平常安乐无事之时 。

[6]弟(tì):通“悌”。弟对兄的敬爱。

[7]旦昔:早晚。昔,通“夕”。

[8]权节其用:权衡调节生产的用度。

[9]比:比量,斟酌。犹今言“掂对”“掂掇”。耒耜:耕具。耞(jiā):连枷,拍打谷物使籽粒脱落下来的农具。芟(shān):割草用的大镰刀。

[10]稿:干草。除:修治,修整。

[11]均种:指间隔均匀、适度地种植。耰(yōu):播种后翻土、盖土。

[12]芸:通“耘”。除草。

[13]时雨:应时的雨水。

[14]枪:两头尖锐的木棍,可以用作农具。刈:割草用的工具,指镰刀。耨(nòu):除草用的农具。镈(bó):古代锄类农具。

[15]税:通“脱”。功:事功,工作。这里指干农活。

[16]莠:泛指杂草。

[17]遬(sù):通“数”。密,与“疏”相对。

[18]苎蒲:指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19]袯襫(bó shì):蓑衣之类的防雨衣。

[20]沾体涂足:身体淋湿,两脚沾满泥土。

[21]暴:同“曝”。晒。

[22]支:同“肢”。

[23]朴野:质朴无华。慝(tè):奸邪。

[24]秀才:才能优异的人。

[25]戚:亲近。

[26]“有司见之而不以告”三句:有学者言这几句为衍文。亦有学者认为非衍文,《国语·齐语》亦有此数句。有司已于事而竣,此句是说,农官最后向君主荐贤一年的事就完了。有司,负责农事官员。

[27]功苦:制造的器物,精美的称为功,滥恶的称为苦。

[28]论比:选择比较。论,通“抡”。挑选。汁(xié):协调,调和。

[29]断:通“锻”。锻造。

[30]完利:坚固适用。

[31]陈:述说,这里指交流。

[32]知事:理解掌握工事的规律。指工事理论水平。

[33]凶饥:凶年的饥荒。

[34]监:视察,考察。

[35]贾:同“价”。

[36]服:乘,用。络:套住。

[37]周:周游。

[38]鬻(yù):卖。

[39]衰:由大到小按照一定的等级递减。政:通“征”。征税。

[40]正旅旧:政事要遵照旧法。正,通“政”。旅,行。

[41]苟:苟且,随便。

[42]陵陆:山陵与平地。丘井:山丘,土山。田畴:田地。这里代表土壤肥沃的土地。

[43]憾:怨恨。

[44]牺牲不劳:不夺取占用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完整牲畜。劳,通“捞”。掠夺,夺取。

【译文】

齐桓公说:“安定百姓们的居住,成就百姓们自己的功业,这要怎么做呢?”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种百姓,他们是国家的基础,不能让他们杂居在一起。如果杂居在一起,那么他们的交谈就会混杂,他们的功业也会混乱了。因此,圣明的君王安排士的居处时一定会选安闲、清净的地方,一定会把农民安排在田野附近,把工匠安排在官府附近,把商人安排在市场附近。

“若是让士聚居在一个地区,在闲暇时,做父亲的会一起谈论道义,做儿子的人会一起谈论孝道,侍奉君主的人会一起谈论恭敬,年长的人会谈论对晚辈的爱护,年幼的就会谈论敬爱兄长。他们早晚都做着这些事,以此来教育他们的子弟,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道义,他们就会在这领域里安心,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就学会了。所以,士的子弟就一直是士。

“让农民聚居在一个地区,他们会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权衡调节生产的用度,准备农具,掂对着准备耒、耜、耞、芟等。到了寒冷的时候,他们会清除干草修整田地,农时到了就开始耕种。耕地耕得深,下种均匀,覆种很快,抢在下雨前除完草,然后等待及时雨的到来。当及时雨已经来了,就会带上各种农具,从早到晚都在田地中劳作,他们脱掉衣服干活,仔细分辨禾苗和野草,禾苗排列得疏密得当。下雨的时候,头上戴着斗笠,身上穿着蓑衣,全身都浸湿了,两脚沾满了泥土;晴天的时候皮肤曝晒在阳光下,竭尽全身的力量,在田地里快速而紧张地工作着。农民的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农作上会感到安心,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就学会了。因此,农民的子弟就一直是农民,品质质朴纯真而没有奸邪,而且其中才能优异而能成为士的,也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农民从事耕种的话,食物就丰足;做官的也大多是贤人,因此圣明的君王敬重农民、亲近农民。有关官员见农夫中的贤者不推荐,其罪有五条。有关人员把这事做完,一年工作才算完工。

“让工匠们聚居在一个地区,他们会考察良好的材料,观察四季的变化,分辨产品的精美和滥恶,权衡调节生产的用度,挑选比较和协调材料,制造器具,追求坚固适用。他们相互谈论工事,相互展示成品,相互交流工艺技巧,相互提高工事理论水平。他们从早到晚都在从事手工,来教导他们的子弟,那么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工事上会感到安心,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就学会了。所以,工匠的子弟就一直是工匠。

“让商人聚居在一个地方,他们会考察凶年的饥荒,审视国家政策的变动,观察四季的变化而时刻关注地方的货物,通过这些来掌握市场的价格。商人们背着、挑着货物,赶着牛、驾着马,在四方到处游走。他们事先预测某地货物的多少,计算它们的贵贱,用自己拥有的货物来交换别人没有的,低价买进来再高价卖出去。因此,像雉羽和牦牛尾这样贵重的物品不用亲自求取自己就会来,竹箭这种产品在国内还会有剩余的,奇怪和珍异的货物时常出现,并聚集在一起。他们从早到晚都在从事买卖,来教导他们的子弟。他们相互谈论利益,相互提醒时机,相互交流从而知道怎么做生意。商人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商业上会感到安心,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就学会了。所以,商人的子弟就一直是商人。

“国家要根据土地的情况来相应征收赋税,那么民众就不会轻易流动。政事遵循旧法,那百姓就不会懈怠。山林和水泽按照时节开发,那百姓就不会苟且随便。山陵、平地等各种类型的土地均衡地分配,那百姓心中就没有怨恨。不占用劳动的时节,那百姓就会富足;不私自夺取占用给神灵的祭品,那牛马就能得到佑护而繁殖。”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1],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2],家修家族[3],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4],则民相亲矣。放旧罪[5],修旧宗,立无后[6],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公曰:“民富而以亲,则可以使之乎[7]?”管于对曰:“举财长工以止民用[8],陈力尚贤以劝民知[9],加刑无苛以济百姓[10]。行之无私,则足以容众矣[11];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12]。此使民之道也。”

【注释】

[1]干时:求合于时势。

[2]公:诸侯,君主。修:整治。

[3]家: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或封地称家,这里指卿大夫。

[4]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5]放:舍弃。

[6]立无后:为没有继承人的家族立嗣。

[7]以:通“已”。已经。

[8]举财:开发财物。长工:发展手工业。止:等待满足。

[9]陈力:展现出能力、才能。民知:民智。

[10]无:不要。

[11]容众:心怀宽广,能与各种人交往。这里指能团结天下百姓。

[12]穷:困窘。这里指政令行不通。

【译文】

齐桓公又问说:“我想整治政事来适应天下的形势,这可以做到吗?”管仲回答说:“可以。”齐桓公问:“从哪里做起才可以达到目标呢?”管仲回答说:“从爱护百姓开始做起。”齐桓公说:“爱护百姓具体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君主整治公族,卿大夫整治家族,彼此用事务相互联结,用俸禄相互补给,那么百姓们就会相互亲近了。赦免以前的罪犯,整治旧的宗族,为没有后代的人立嗣,那么百姓们就会繁衍生息。减省刑罚,减少赋税,那么百姓们就会富足。乡里推崇贤人,让他们在国内施行教化,那么百姓们就会有礼节了。朝廷和官府发出的政令不会改变,那么百姓们就会变得正直。这就是爱护百姓的做法。”齐桓公说:“百姓富足而且又相互亲近,这样可以去役使他们了吗?”管仲回答说:“开发财物,增加工事来预备百姓们的用度;展现贤人的能力,推崇贤人来勉励百姓们增长智慧;施加刑罚不要过于苛刻,来帮助百姓改正错误。行使政令没有私心,那么就能够团结全天下的百姓;说出了言论就一定讲信用,那么政令就不会行不通了。这就是役使百姓的做法。”

桓公曰:“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1],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民心未吾安。”公曰:“安之奈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2]。慈于民[3],予无财,宽政役[4],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公曰:“民安矣,其可乎?”管仲对曰:“未可。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5],修甲兵。君有征战之事,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6]。然则难以速得意于天下。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7],而政有所寓[8]。”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乡有行伍[9],卒长则其制令[10],且以田猎[11],因以赏罚,则百姓通于军事矣。”桓公曰:“善。”

【注释】

[1]从事于天下诸侯:和天下诸侯会盟。这里指称霸天下诸侯。

[2]严:尊敬,敬重。

[3]慈:上对下的爱护称为慈。这里指君主对百姓的仁爱。

[4]政:通“征”。征收,征调。

[5]正:通“整”。整顿,治理。卒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泛指军队。

[6]圉(yǔ):防御,防备。

[7]隐:隐蔽。

[8]寓:寄存,依托。

[9]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这里借指军队。

[10]制令:制度与号令。

[11]田:打猎。

【译文】

齐桓公说:“百姓们的居住已经安定了,他们自己的功业也建立了,现在我想在诸侯中称霸,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不可以。民心还没有因为我们而安定。”齐桓公说:“要怎样使他们安定呢?”管仲回答说:“修订旧有的法律,选择其中合理的,制定出来然后严格地使用它们。对百姓仁爱,救济贫困的人,放宽松征派徭役,敬重百姓,那么国家就可以富足而且民心变得安定了。”齐桓公说:“民心安定了,那就可以了吗?”管仲回答说:“还不可以。您如果要整顿军队,修缮兵器,那么其他大国也将整顿军队,修缮兵器。您有发动战争的行动,那么其他小国诸侯的臣子们就会有防御的准备了。这样的话,您就很难很快地在全天下得志了。您如果想很快地在全天下得志,那么做事要有所隐蔽,同时政事要有所寄托。”齐桓公说:“那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治理内政,把军事命令寄藏在里面。建设高子管治的里,建设国子管治的里,建设您管治的里,把齐国分成三份,用这来建设三军。选择其中贤明的人,让他做里君。每个乡里有军队的编制,卒长负责制度和号令,同时用田猎来进行军事训练,通过田猎成绩进行奖赏和惩罚,那百姓们就会懂得军事了。”齐桓公说:“好。”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以田曰蒐[1],振旅[2]。秋以田曰狝[3],治兵。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4]。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5],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6],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注释】

[1]蒐:春天打猎之称。

[2]振旅: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3]狝(xiǎn):秋天打猎之称。

[4]政定:整顿安定。政,整顿,治理。

[5]恤:怜悯。

[6]行作:劳作。

【译文】

接着,管仲就把五家划分成一轨,每轨设置轨长。十轨成为一里,每里设置有司。四里成为一连,每连设置连长。十连成为一乡,每乡设置良人,用这种编制来传达和施行军事命令。因此,五家成为一轨,五人成为一伍,由轨长率领。十轨成为一里,所以五十人成为一小戎,由里中的有司率领。四里成为一连,所以两百人成为一卒,由连长来率领。十连成为一乡,所以两千人成为旅乡,由良人率领。五乡为一师,所以一万人成为一军,由五乡的统帅来率领。因此三军有中军的鼓,有高子的鼓和国子的鼓。春天田猎叫作蒐,可以整顿军队。秋天的田猎叫狝,可以用来训练士兵。这样,卒伍就在里中整顿,军旅就在郊外整顿。国内的教令已经完成,那么军令就不能再变动了。所以,卒伍里的人,大家会相互保护,家与家会相互亲爱,年少的时候生活在一起,长大后就一起交游,祭祀时相互祝福,发生死丧就相互怜悯,遇到祸患就相互担忧,相处时相互娱乐,劳作时相互协调,哭泣时相互哀悼。因此,他们夜里作战的时候,听到彼此的声音而不会慌乱。在白天的时候,看到彼此就会认出对方。彼此让对方欢喜愉悦的友情足以让他们用生命来捍卫。因此,用他们来防守就很坚固,用他们来作战就会胜利。齐桓公如果有这样的经过规范训练的三万士兵,那就可以称霸天下,去讨伐失去道义的诸侯国,来安定周王朝。到时候,天底下的大国就没有谁能和他抗衡了。

正月之朝[1],乡长复事[2],公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3],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4],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5]。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6],筋骨秀出于众者[7],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8],不用上令者[9],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10],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于是乎乡长退而修德进贤。公亲见之,遂使役之官[11]。

【注释】

[1]朝:朝会。

[2]复:答复。

[3]质仁:质朴仁爱。

[4]长弟:敬长爱弟。弟,通“悌”。爱弟曰悌。

[5]竣:结束,退下。

[6]拳勇:勇壮。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指四肢。

[7]筋骨:韧带及骨骼。引申指身体。

[8]骄躁淫暴:骄傲、急躁、放纵、暴虐。

[9]用:奉行。

[10]下比:庇护坏人。比,勾结,庇护。

[11]役之官:成为官府的差役。役,辅助,打下手。

【译文】

正月的朝会,乡长来答复政务,齐桓公亲自询问乡长,说:“在你们的乡里,有平时践行道义、喜好学习,聪明智慧、质朴仁爱,对父母孝顺,敬长爱幼而声名在乡里传播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算是埋没贤人,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要退下了。齐桓公又问有司说:“在你们的乡中,有身体勇壮、四肢有力,身体素质出众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算是埋没人才,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要退下了。齐桓公又问:“在你们的乡里,有不孝顺父母,在乡里不敬老爱幼,骄傲、急躁、放纵、暴虐,不奉行长官的命令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是庇护坏人,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退下了。接着,乡长退下后回去展开德政,推举贤人。齐桓公亲自接见了他们,让他们在官府当差役。

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1],且令选官之贤者而复之[2]。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维顺[3],端悫以待时使[4]。使民恭敬以劝。其称秉言[5],则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6],以参其成功成事,可立而时[7]。设问国家之患而不疚[8],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9]。名之曰三选[10]。高子、国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11],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12]。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13],罢女无家。士三出妻[14],逐于境外[15]。女三嫁,入于舂谷[16]。是故民皆勉为善。士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为议,皆有终身之功。

【注释】

[1]期:周期。这里指一年。伐:功劳。

[2]复:复查,核实。

[3]休德:美德。顺:通“慎”。谨慎,慎重。

[4]端悫(què):正直诚谨。

[5]称:举,列举。秉言:谤言,民间的非议。秉,通“谤”。

[6]省相:省视,观察。

[7]时:等待。

[8]疚:本义为疾病。这里指后悔,即回答不上来。

[9]登:升迁,提拔。上卿:高级官员。佐:助手。

[10]三选:指乡长、官长和国君三级的选拔。

[11]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12]诛:责罚。

[13]罢(pí)士:无行的男子。后文“罢女”则为无行的女子。罢,不具备好的品质。和“贤”相对。

[14]出:弃逐,离弃。

[15]境:疆界,边界。

[16]舂谷:舂捣谷物。古代女奴所服的一种苦役。

【译文】

齐桓公让官长满一年后把他们的功劳记录下来报告给他,而且命令挑选官府中贤能的差役上报。齐桓公说:“有人在我的官府中立了功劳,品行美好而谨慎,正直而诚谨,等待着国君的任用。他能够让百姓谦恭有礼而奋勇进取。他列举出来的百姓的谤言,也足够用来弥补官府政务的缺陷。”齐桓公还询问乡里,核查他的功绩。然后召见他一起坐着,观察他的素质,来考察他的功绩,如果事实成立,就让他等待任用。询问他国家的忧患却能对答如流,退下后去询问他的乡里来了解他的能力,如果没有什么大过错,那就可以提拔成为上卿的助手。把这样的流程称为三选。然后高子、国子退回去治理乡,乡长退回去治理连,连长退回去治理里,里长退回去治理轨,轨长退回去治理家。因此平民百姓有行善的,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提拔;平民百姓有行恶的,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责罚。政事确定后,乡中没有僭越长辈的行为,朝中没有僭越爵位的事情。无行的男子没有伍接收他,无行的女子没有人会娶她成家。多次抛弃妻子的男子,就要被驱逐到境外。出嫁过多次的女子,就让她充入舂谷的劳役。这样的话,百姓们就会勤勉于行善。所以士人与其在乡里行善,不如在里中行善;与其在里中行善,不如在家中行善。因此士人不敢贪图短暂的利益,都会有全年的打算;不敢只考虑一年的事情,都会有一辈子功业的计划。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于公,择其寡功者而谯之曰[1]:“列地分民者若一[2],何故独寡?何以不及人?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一再则宥[3],三则不赦。”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于是乎五属大夫退而修属,属退而修连,连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政成国安,以守则固,以战则强。封内治,百姓亲,可以出征四方,立一霸王矣[4]。

【注释】

[1]谯(qiào):责备。

[2]列地:分封土地。列,同“裂”。分裂,划分。

[3]再:两次。

[4]立一霸王:成为一个霸王。这里指建立霸王的功业。

【译文】

正月的朝会,五属大夫来向齐桓公答复政务,齐桓公选择功绩较少的责备说:“大家分封的土地和百姓是一样的,为什么只有你的功绩比较少?为什么比不上别人?如果教导训诫百姓没做好,政事处理不得当,一两次还可以饶恕,三次就不再原谅了。”齐桓公又问:“在你们的属里,有平时践行道义、喜好学习,聪明智慧、质朴仁爱,对父母孝顺,敬长爱幼而声名在乡里传播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是埋没贤人,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要退下了。齐桓公又问有司:“在你们的属中,有身体勇壮、四肢有力,身体素质出众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算是埋没人才,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要退下了。齐桓公又问:“在你们的属里,有不孝顺父母,在乡里不敬老爱幼,骄傲、急躁、放纵、暴虐,不奉行长官的命令的人吗?有这样的人就要报告给我。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给我,那就是庇护坏人,这就犯了五种罪。”有司报告完自己的政务退下。然后五属大夫退回去治理属,属长退回去治理连,连长退回去治理乡,乡长退回去治理卒,卒长退回去治理邑,邑长退回去治理家。因此平民百姓有行善的,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提拔;平民百姓有行恶的,就可以被发现并得到责罚。这样,政事确定,国家安宁,用来防守就会很坚固,用来征战就会很强大。国境内环境安稳太平,百姓们相互亲近,那就可以向四方征战,成就一番霸王的功业了。

桓公曰:“卒伍定矣,事已成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若军令则吾既寄诸内政矣。夫齐国寡甲兵,吾欲轻重罪而移之于甲兵。”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制重罪入以兵甲犀胁二戟[1],轻罪入盾鞈革二戟[2],小罪入以金钧分[3],宥薄罪入以半钧,无坐抑而讼狱者[4],正三禁之而不直[5],则入一束矢以罚之。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夷锯欘[6],试诸木土。”

【注释】

[1]制:规定。入:交纳。犀胁:用犀皮保护胁部,类似铠甲。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2]:通“阑”。兵器架。鞈(gé)革:古代用皮革制的胸甲。

[3]钧分:一均半,即四十五斤。钧,古代三十斤为一均。

[4]坐抑:摧挫,抑制。这里指冤屈。讼狱:诉讼。

[5]正:官长,君长。

[6]:同“锄”。夷:古代一种用于除草、平地的工具。欘(zhú):古代锄头一类的农具。

【译文】

齐桓公说:“军队已经整顿完毕,政事也已经成功,我现在想要在天下诸侯中称霸,可以吗?”管仲回答:“还不可以。至于军事命令我们已经做到把他寄托在内政中了。但是齐国缺少兵器,我想用减轻重罪的方法,把赎金转移到兵器上。”齐桓公问:“那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规定犯了重罪的人要交纳兵器和盔甲、犀胁和两支戟,犯轻罪的要交纳兵器架、盾牌、鞈革和两支戟,犯了小罪的要交纳一均半金属,小罪被宽恕的要交纳半均金属,没有冤屈而提起诉讼,官长多次阻止而不变得老实的,就交纳一捆箭来惩罚他。上等的金属用来铸造戈、剑、矛、戟等武器,用狗、马来实验是否锋利;次等的金属用来铸造斧头、锄头等农具,用伐木和锄土来检验是否合格。”

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从事于诸侯,可乎?”管仲对曰:“未可。治内者未具也,为外者未备也。”故使鲍叔牙为大谏[1],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2],宁戚为田[3],隰朋为行[4],曹孙宿处楚[5],商容处宋[6],季友处鲁,卫开方处卫[7],匽尚处燕[8],审友处晋[9]。又游士八十人[10],奉之以车马衣裘[11],多其资粮[12],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饰玩好[13],使出周游于四方,鬻之诸侯,以观其上下之所贵好[14],择其沈乱者而先政之[15]。

【注释】

[1]大谏:古代官名,掌谏诤。

[2]王子城父:人名,事迹不详。弦子旗:人名。《吕氏春秋》作“弦章”,《说苑》作“弦商”。理:指狱官、法官。

[3]宁戚:春秋时卫国人,出身低贱,曾养过牛,被齐桓公破格提拔,成为一代贤巨。田:田畯,古代管理农事的职官。

[4]行:行人,古代通使的职官。

[5]处:居住。这里指驻扎。

[6]商容:春秋时人。《淮南子·缪称》言“老子学商容”,不知是否此人。

[7]卫开方:又称公子开方,卫国人,齐桓公时在齐任高官。

[8]匽尚:人名,可能即《大匡》之“晏子”。

[9]审友:不详。

[10]又:通“有”。

[11]奉:供应。衣裘:夏衣冬裘,这里指精美的服装。

[12]资粮:粮食,泛指钱粮。

[13]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

[14]贵好:崇尚和喜好。

[15]沈乱:沉迷昏乱。沈:同“沉”。政:通“征”。征讨。

【译文】

齐桓公说:“盔甲和兵器都十分充足了,我现在想在天下诸侯中称霸,可以吗?”管仲回答:“不可以。现在治理内政的人还不充足,从事外交的人还不完备。”因此,让鲍叔牙做大谏,王子城父做将军,弦子旗当法官,宁戚当田畯,隰朋做行人,曹孙驻扎在楚地,商容驻扎在宋地,季友驻扎在鲁地,卫开方驻扎在卫地,匽尚驻扎在燕地,审友驻扎在晋地。有八十位游士,齐国供应给他们车马和精美的衣服,增加他们的粮食,让他们钱财充足,然后派遣他们去四方游说,用这来号召和求取天底下的贤士。让他们带上饰品和奇珍异宝,派遣他们去四方游说,把宝物卖给各国的诸侯,来观察各诸侯国国内上下的崇尚和喜好,选择其中沉迷昏乱的诸侯国来先征讨。

公曰:“外内定矣,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公曰:“亲之奈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埸[1],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货财,而美为皮币[2],以极聘眺于诸侯[3],以安四邻,则邻国亲我矣。”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常、潜[4],使海于有弊[5],渠弥于有陼[6],环山于有牢[7]。”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地吉台、原姑与柒里[8],使海于有弊,渠弥于有陼,环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9]。使海于有弊,渠弥于有陼,环山于有牢。”四邻大亲。

【注释】

[1]埸(yì):疆界,边境。

[2]皮币: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

[3]极:通“亟”。急忙。聘眺(tiào):泛指聘问。眺,古代诸侯每三年相见聘问的礼节。

[4]常:地名,原为鲁地。字又作“棠”。常、棠古音相近。其地应在今山东鱼台境内。《春秋左传》记鲁庄公曾到此观鱼,故有观鱼台遗迹。潜:地名,原为鲁地,其地应在今山东兖州西南方向不远。

[5]弊:通“蔽”。遮蔽。“使海于有弊”等句,皆是比喻,句法奇特。

[6]渠弥:小海。陼:同“渚”。水中小洲。

[7]环山:群山环绕。

[8]吉台:地名,原属卫。其地方位不详。原姑:地名,原属于卫,地点不详。染里:地名,原属卫,具体地点不详。

[9]柴夫、狗吠:两者皆为地名,原属燕国,具体地点不详。

【译文】

齐桓公问:“外交和内政都已经安定下来了,现在可以称霸吗?”管仲回答说:“还不可以。邻国还没有亲附我们。”齐桓公问:“要怎么达到亲附呢?”管仲回答说:“审查我们国家的疆界,把侵略得到的土地返还回去,勘定界线,不要接受对方的财货,然后准备优良的毛皮和缯帛,作为礼物用来跟各诸侯国聘问,这样来安定四方的邻国,那么邻国就会亲附我们了。”齐桓公问:“盔甲和兵器已经十分充足了,我现在想要向南边征伐,应该依托哪个国家呢?”管仲回答说:“以鲁国作为依托。返还侵占他们的常和潜这两个地方,让大海作为齐国的屏蔽,小海用作堤防,群山环绕作为牢固的工事。”齐桓公问:“我想要向西征伐,要依托哪个国家呢?”管仲回答:“以卫国作为依托。返还侵占他们的吉台、原姑和柒里,使齐国有大海作为屏蔽,小海用作堤防,群山环绕作为牢固的工事。”齐桓公问:“我想要向北征伐,要依托哪个国家呢?”管仲回答说:“以燕国为依托。返还侵占他们的柴夫和吠狗,使齐国有大海作为屏蔽,小海用作堤防,群山环绕作为牢固的工事。”四方的邻国开始亲附齐国。

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1],西至于济[2],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3],地方三百六十里。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陵蔡[4],割越地。南据宋、郑[5],征伐楚,济汝水[6],逾方地[7],望文山[8],使贡丝于周室[9]。成周反胙于隆岳[10],荆州诸侯莫不来服。中救晋公,禽狄王[11],败胡貉[12],破屠何[13],而骑寇始服[14]。北伐山戎[15],制泠支[16],斩孤竹[17],而九夷始听[18]。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19],遂至于西河[20]。方舟投柎[21],乘桴济河[22],至于石沈[23]。县车束马[24],逾大行[25],与卑耳之貉[26],拘秦夏[27]。西服流沙西虞[28],而秦戎始从[29]。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30]。与诸侯饰牲为载书[31],以誓要于上下[32],荐神[33]。然后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诸侯于阳谷[34]。故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35],兵不解翳[36],弢无弓[37],服无矢[38],寝武事[39],行文道,以朝天子。

【注释】

[1]岱阴:泰山的北边。

[2]济:古水名,指济水,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春秋时济水流经齐国西部。

[3]纪随:地名。纪,春秋时为小国,其地在今山东寿光南二十五公里处。随,字又作“酅”,为当时纪国之邑名。

[4]存鲁陵蔡:保存鲁国,侵略蔡国。陵,同“凌”。侵犯,欺侮。据《左传》等文献,鲁庄公去世后,鲁公庆父之乱,齐国人出面帮助安定局势,于是鲁僖公得以继位掌权。又齐桓公争霸中原,而蔡国却成为南方楚国党羽,于是齐入蔡,并与楚盟于召陵。

[5]据:凭依,倚仗。

[6]济:渡过。

[7]方地:即方城之地。楚曾在此修建长城。故又称方城。

[8]文山:楚地山名。

[9]贡丝:向周王进贡丝织品。此处内容与《左传》记载出入颇大。如“贡丝”,《左传》载为贡包茅等物。

[10]成周:西周的东都洛邑,这里指周王室。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酒肉。隆岳:春秋时对齐国的敬称。

[11]禽:同“擒”。抓获。

[12]胡貉:也作“胡貊”。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13]屠何: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东胡的祖先。

[14]骑寇:骑马入侵的敌寇。

[15]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

[16]泠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17]孤竹: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18]九夷:当时中原诸侯四周族群的统称。听:顺从。

[19]攘:侵夺。白狄:也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20]西河: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

[21]方舟:两船相并。投:通“束”。捆绑。柎:木筏。

[22]桴:小竹筏或小木筏。

[23]石沈:晋国地名。

[24]县:同“悬”。悬挂。

[25]大行:指太行山。

[26]卑耳之貉:卑耳山的貉地。

[27]拘秦夏:抓捕大夏的君主回归。秦夏,指泰夏,即大夏。

[28]流沙西虞:指西域地区。

[29]秦戎:泛指西部的少数民族。

[30]宾服:归顺,服从。

[31]饰:刷拭。

[32]誓要:约誓。

[33]荐神:指将誓言进献给神明。荐,进献。

[34]阳谷:地名,在今山东聊城西南。

[35]垒:通“累”。捆绑。这里指捆绑用的绳索。

[36]翳(yì):本义为遮蔽。此处指装弓弩矢之物。

[37]弢(tāo):弓袋。

[38]服:装箭的袋子。

[39]寝:停止,平息。

【译文】

已经把侵略的土地返还回去,勘定和邻国的边界,领土南边到达泰山北边,西边到达济水,北边到达大海,东边到达纪随,国土面积方圆三百六十里。过了三年国家太平安定,四年完成教化,五年可以出动军队。全国拥有三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八百辆兵车。当时大多数诸侯沉迷昏乱,不服从天子的命令。因此,齐桓公向东救援徐州,割取了吴国一半的土地。保存鲁国,侵入蔡国,割取越地。在南边凭借宋国和郑国,征讨楚国,渡过汝水,跨越楚国方城之地,南望见文山,最终使楚国向周王室上贡蚕丝。周王室送给齐国祭肉,荆州的诸侯没有谁不来归附的。在中原地区救援晋公,擒拿狄王,打败了胡貉,攻破了屠何,这样,骑寇们开始顺服。向北讨伐山戎,制服了泠支,斩杀了孤竹国国君,九夷开始顺从。海边的那些诸侯国,没有哪个不来归顺的。向西边征伐侵夺白狄的土地,于是到了西河。齐国军队把船合并起来,捆绑出木筏,乘坐着船渡过了黄河,到了晋国的石沈。把战车悬挂起来,包扎起马蹄,跨越过太行山,和卑耳的貉人一起抓捕大夏叛逆的人。又向西边征服流沙和西虞等西域地区,秦地的戎人开始服从。因此齐国的军队一出动就立下十二个大功绩。因此,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和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谁不归顺的。齐桓公和各个诸侯刷拭祭祀的牛,书写盟书,并且与诸侯在上下神灵面前立下誓约,并把誓约献给神灵。然后率领天下的诸侯来安定周王室,在阳谷盟会天下的诸侯。因此有兵车的会盟有六次,乘车的会盟有三次,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定了天下。之后,铠甲上捆绑用的绳索不解开,装弓箭的器具不开封,弓袋里不装弓,箭袋里没有箭,平息了战争,推行文治,来朝见周天子。

葵丘之会[1],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2],有事于文、武[3],使宰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4],实谓尔伯舅[5],毋下拜。”桓公召管仲而谋。管仲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柯、、不庾、雕题、黑齿[6],荆夷之国[7],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8]。昔三代之受命者,其异于此乎?”管子对曰:“夫凤皇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9]。庶神不格[10],守龟不兆[11],握粟而筮者屡中[12]。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13]。五谷不蕃[14],六畜不育,而蓬蒿藜并兴[15]。夫凤皇之文,前德义,后明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16],河出图[17],雒出书[18],地出乘黄[19]。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20],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于下[21],以为天子羞。”遂下拜,登受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22]。天子致胙于桓公而不受,天下诸侯称顺焉。

【注释】

[1]葵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民权,有盟誓台遗迹。此次盟会是齐桓公霸业鼎盛的标志,举行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与会诸侯众多。周王派宰孔前往。

[2]余一人:周王自称。

[3]事:这里指祭祀。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之神。

[4]卑劳:因卑贱事而劳累。这是周王的客气话。因为齐桓做的许多事本应是周王应做的。

[5]伯舅:周王对异姓诸侯的称呼。

[6]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zāng)柯:古地名,在今贵州境内。(miáo):指苗族。不庾:古国名,即北朐。雕题:古代部落名,因额上刺花纹而得名。题,额。黑齿:南方古国名,因其民齿黑而得名。

[7]荆夷: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

[8]卑:轻视,鄙薄。指“下拜”而言,桓公觉得若下拜则被中原诸侯轻视。

[9]鹰隼鸱枭:泛指猛禽。鸱枭,猫头鹰。丰:多,众多。

[10]庶:众多。格:至,来。

[11]守龟: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因为此龟甲由专人(称龟人)掌守而得名。

[12]筮:古代用蓍草占卦。

[13]飘风:旋风,暴风。臻:到,来到。

[14]蕃:滋生,繁殖。

[15]藜:草名,嫩叶可食用,老茎可以做拐杖。(diào):同“藋”。草名,藜类植物。

[16]假(ɡé):至。

[17]河:黄河。

[18]雒:洛河。

[19]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20]违:相距,距离。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很近。

[21]颠蹶(jué):颠倒失次。

[22]服:乘,用。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龙旗九游:一种画有龙的旗子,上面有九旒。渠门:辕门。

【译文】

在葵丘朝会的时候,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给齐桓公送祭肉,说:“这是我一人的命令,我现在为文王和武王祭祀,派遣宰孔给您送祭肉。”后面还有一条命令说:“因为您谦恭劳累,实话跟您说,您作为伯舅,就不用下拜了。”齐桓公召见管仲商量,管仲回答说:“做国君的不践行国君礼节,做臣子的不践行臣子的礼节,这是国家动乱的本源。”齐桓公说:“我主持了三次乘车的会盟,六次兵车的会盟,九次会见了诸侯,一举匡定了天下。势力范围,向北到达了孤竹、山戎、秽貉,抓捕了大夏的首领,向西到了流沙、西虞,向南到了吴、越、巴、柯、、不庾、雕题、黑齿这些南方民族部落,没有谁敢违抗我的命令,现在中原诸国却敢轻视我。从前夏、商、周三代接受天命为王的,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管仲回答说:“因为凤凰和鸾鸟不降临人间,所以鹰、隼和鸱枭这类猛禽就势力庞大。众神不显灵,守龟不进行卜兆,那拿着粟草的人占卜都能多次灵验。及时雨和甘露不降下,那狂风暴雨就会多次到来。五种谷类不繁茂,六种牲畜不兴旺,那杂草野菜就会兴盛起来。那凤凰的文采,前面象征德义,后面象征明昌。从前那些接受天命的人,龙龟会出现,黄河中出现图,洛河中出现书,土地上出现神马乘黄。现在这三种祥瑞都没有出现,即使说接受了天命,难道不是很失策吗?”齐桓公很恐慌,出来接见宾客说:“天子的威严就近在我面前,我小白虽然接到天子的命令让我不要下拜,但是我害怕下面会颠倒失去次序,而使天子蒙羞。”于是齐桓公下拜,立即接受了赏赐。此后乘用天子用的大车,插上有九旒的龙旗,辕门插上了红旗。天子赏赐给桓公祭肉并且命令不要下拜,因为齐桓公不接受这样的命令,天下的诸侯都称赞和归顺他。

恒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1],而二君弑死,国绝无后[2]。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男女不淫[3],马牛选具[4],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5]。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马牛选具,执玉以见,请为关内之侯,而桓公不使也。狄人攻卫,卫人出旅于曹[6],桓公城楚丘封之[7],其畜以散亡[8],故桓公予之系马三百匹,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之诸侯知桓公之为己勤也[9],是以诸侯之归之也譬若市人[10]。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11],齐以良马报。诸侯以缕帛布鹿皮四介以为币[12],齐以文锦虎豹皮报。诸侯之使垂櫜而入[13],载而归[14]。故钧之以爱[15],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国诸侯,既服桓公,莫敢之倍而归之[16],喜其爱而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

【注释】

[1]夫人:指鲁庄公嫡夫人哀姜,与庆父勾结害死鲁闵公。庆父之乱:庄公死后,庆父结党营私,先后杀死鲁君继承人子般和闵公。庆父,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庄公同母弟。

[2]后:后嗣。这里指君位继承者。

[3]淫:杂乱。这里指男女相处有规矩。

[4]选具:齐全,齐备。选,齐整。

[5]不使:不用,不让这样做。

[6]旅:寄居,临时居住。

[7]城:筑城。楚丘:地名。卫国遭北狄入侵后,先暂居曹,之后齐桓公组织诸侯力量,为建新都城,即在楚丘。

[8]以:通“已”。

[9]勤:忧虑,操心。

[10]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

[11]疲马:瘦马。疲,瘦弱。

[12]缕:麻线。帛:丝织物的总称。布:葛麻织品。介(ɡè):个。币:礼物。

[13]垂櫜(gāo):垂着空袋子。指身无长物。

[14](jùn):同“捃”。拾取。

[15]钧:通“均”。平分。

[16]倍:背弃。

【译文】

齐桓公为全天下的诸侯担忧。鲁国有庄公夫人和庆父的淫乱,最后两任国君被杀,鲁国失去了继承人。齐桓公听到这事后,派遣高子去立鲁僖公来保存鲁国。庆父没有得到君位,国内的男女间相处都有了规矩,牛和马很齐全,庆父拿着玉来拜见齐桓公,请求让自己做齐国的关内侯,但是齐桓公没有任用他。狄人攻击邢国,齐桓公修筑夷仪城作为边界。于是国内的男女间相处都有了规矩,牛和马很齐全,庆父拿着玉来拜见齐桓公,请求让自己做齐国的关内侯,但是齐桓公还是没有答应。狄人攻打卫国,卫国的百姓出奔寄居在曹地,齐桓公修筑楚丘作为边界,百姓们的牲畜丢失了,于是齐桓公又赐予他们三百匹良马,天下的诸侯都称赞齐桓公有仁义。到这时候,天下的诸侯都知道齐桓公很为自己操劳,因此诸侯们就像赶集一样来归顺齐桓公。齐桓公知道天下的诸侯都已经归附自己了,因此就很少收下他们进献的礼物而注重礼节,因此让天下诸侯用瘦马、狗和羊作为礼物,而齐国用良马来作为回报。诸侯们用平常的纺织品和四张鹿皮作为礼物,齐国用华锦和虎豹皮来作为回报。诸侯们的使者,背着空囊来的,回去时却装了很多财物。因此把仁爱平分给他们,用利益吸引他们,用诚信来和他们结交,把武力展示给他们看。因此天下的那些小国诸侯都服从齐桓公,没有谁敢违背都来归附了,他们为齐桓公的仁爱而感到欢喜又贪求齐国给予的利益,相信齐桓公的仁德又畏惧齐国的军事能力。

桓公知天下小国诸侯之多与己也[1],于是又大施忠焉[2]。可为忧者为之忧,可为谋者为之谋,可为动者为之动。伐谭、莱而不有也[3],诸侯称仁焉。通齐国之鱼盐东莱[4],使关市几而不正[5],而不税[6],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7]。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8],以卫戎狄之地[9],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10],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11]。教大成。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兹远[12],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故杀无道,定周室,天下莫之能圉,武事立也。定三革[13],偃五兵[14],朝服以济河[15],而无怵惕焉[16],文事胜也[17]。是故大国之君惭愧,小国诸侯附比[18]。是故大国之君事如臣仆,小国诸侯欢如父母。夫然,故大国之君不尊,小国诸侯不卑。是故大国之君不骄,小国诸侯不慑。于是列广地以益狭地[19],损有财以与无财。周其君子[20],不失成功。周其小人,不失成命。夫如是,居处则顺,出则有成功。不称动甲兵之事[21],以遂文、武之迹于天下[22]。

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义[23],光德继法[24],绍终以遗后嗣[25]。贻孝昭穆[26],大霸天下,名声广裕,不可掩也。则唯有明君在上,察相在下也。

【注释】

[1]与:亲近。

[2]忠:尽心竭力,为公谋福。

[3]谭: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南。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龙口东南。有:占有。

[4]东莱:古地名,在今山东北胶河以东。

[5]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几:通“讥”。稽查,盘查。正:通“征”。

[6]廛(chán):市中储藏、堆积和出售商品的地方。这里指只收取场地和房税。

[7]宽:宽厚,度量大。

[8]蔡:应指蔡国都邑,蔡在春秋早期时其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鄢陵:春秋时鄢陵之地非一,有在今山东沂南北古沂水沿岸者,有今属河南者。此文中的“鄢陵”似应以后者为是。培夏:即负夏,古邑名,在今山东兖州北。灵父丘:即灵丘,为当时齐所属城邑,其地在今山东高唐南约二十公里处。

[9]卫:防御,守卫。

[10]五鹿:地名,春秋卫国城邑,有多种说法,或在今河南清丰北。中牟:地名。《论语·阳货》有“佛肸以中牟畔”,此中牟或许即此文中之地。孔子时代此邑属晋;其地在今河北邢台、邯郸之间。另一中牟属今河南郑州。邺盖:地点不详。或即邺,在今河北大名。牡丘:齐国城邑。其地在今山东聊城东北。一本作“社丘”,误。

[11]劝:努力。

[12]兹:愈益,更加。

[13]定三革:停止使用三种革甲。三革,泛指各种革甲。

[14]偃五兵:隐藏起五种兵器。五兵,泛指各种兵器。

[15]朝服: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这里指不穿铠甲。

[16]怵惕:恐惧。

[17]文事:文德教化的治理。

[18]附比:归附从属。

[19]列:同“裂”。分割。

[20]周:接济。

[21]称:发动。

[22]遂:实现。

[23]何:同“荷”。担负。度:用,行。

[24]光:使显赫。

[25]绍:继承,接续。遗:给予,赠送。

[26]贻:遗留。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在这里包含长幼辈行。

【译文】

齐桓公知道天下的小国诸侯都来和自己亲近了,因此尽心竭力地为他们谋取福祉。可以为他们分忧的就为他们分忧,可以为他们谋划的就为他们谋划,可以为他们采取行动的就采取行动。讨伐谭和莱两地却不私自占有,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有仁德。齐桓公又让齐国东莱的鱼和盐流通到各个诸侯国,稽查关市但不征税,只收取房税但不收取商品税,用这来为各诸侯国谋取福利,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宽厚。齐国修筑蔡、鄢陵、培夏和灵父丘等城邑,用来保卫和戎狄交壤的边界,以此来制止各诸侯国内的暴乱。修筑了五鹿、中牟、邺盖和牡丘,用来保卫中原地区,以此来给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展示自己的努力。教化取得很大成功。因此,天下人对待齐桓公,较远国家的百姓就像盼望自己的父母,近处国家的百姓像流水一样跟随他。因此,土地愈益广大,人口愈益增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感念齐桓公的文治又害怕他的军力。因此,齐国诛杀失去道义的诸侯,来安定周王朝,天下没有谁能够和他对抗,这是军事的成功。停止使用各种革甲,收起各种兵器,穿着朝服过河都不会害怕,这就是文治的胜利。因此大国的君主感到惭愧,小国的君主会前来归附顺从。因此大国的国君侍奉齐国就像是臣仆,小国的诸侯喜欢齐国如同是自己的父母。这样,大国的国君不会显得尊贵,小国的诸侯也不会卑下。因此,大国的国君不会骄纵,小国的诸侯不会恐惧。在这时,分割广大的土地来增补土地较少的,消减富足的来补给贫困的。接济君子,君子努力做事,所以能成就大功。接济小民,小民感恩报德,政令易于实行。如果做到这些的话,平时待着的时候就会安顺,出动就会成功。不用发动军事行动,就可以成就文王和武王那样在天下的功绩。

齐桓公能够借助臣子们的谋略来增加自己的智慧。他的宰相是管仲,大夫是宁戚、隰朋、宾胥无和鲍叔牙。用这五个人来负责政事和推行道义,发扬德行和继承法度,一直接续到终点,把优良的政治遗产馈赠给子孙后代。把孝道传承下去,称霸天下,名声广大,什么也掩盖不住。这就是因为有明君在上位统领,有明察的辅臣在下位谋划。

初,桓公郊迎管子而问焉。管仲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1],寄兵于政,因刑罚[2],备器械,加兵无道诸侯,以事周室。桓公大说[3],于是斋戒十日[4],将相管仲[5]。管仲曰:“斧钺之人也[6],幸以获生,以属其腰领[7],臣之禄也[8]。若知国政[9],非臣之任也。”公曰:“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10]。”管仲许诺,再拜而受相。

【注释】

[1]厉武:振奋武备。

[2]因:依靠,凭借。

[3]说:同“悦”。喜悦。

[4]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

[5]相:任命为相国。

[6]斧钺(yuè)之人:管仲的意思是自己有死罪。斧钺,斧与钺,古代可用作执行死刑的刑具。

[7]属:连接。腰领:腰部与颈部,这两处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断之即死。常用来比喻致命之处。意思是:能活着即是大福气了。

[8]禄:福分。

[9]知:主持,掌管。

[10]崩:败坏。

【译文】

当初,齐桓公在城邑郊外迎接管仲并且询问政事。管仲一开始推辞,之后提出建立三国五鄙,通过五乡来实行教化,建立五属来振奋武备,把军事寄托在内政里,凭借刑罚赎罪的制度,置备兵器,讨伐失去道义的诸侯国,用来侍奉周天子。齐桓公听完十分高兴,接着就斋戒了十天,准备立管仲做宰相。管仲说:“我是有罪将要受刑罚的人,现在有幸保全生命,腰部和脖颈没被您斩断这已经是我的大福分了。要让我掌管国家政务,可不是臣我敢担当的。”齐桓公说:“您能接手国家的政务,那我就能够治理国家,您如果不接手国家政务,恐怕我就要败坏了。”管仲就答应了,拜了两拜而接受了相国的职位。

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1],其犹尚可以为国乎[2]?”对曰:“臣未得闻。”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3],晦夜而至禽侧[4],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5],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6]。”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7]:“此三者且可,则恶有不可者矣[8]!”对曰:“人君唯与不敏为不可[9]。则亡众[10],不敏不及事[11]。”公曰:“善。吾子就舍[12],异日请与吾子图之[13]。”对曰:“时可将与夷吾[14],何待异日乎?”公曰:“奈何?”对曰:“公子举[15],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16],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荷[17],足恭而辞结[18],正荆之则也,请使往游,以结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

【注释】

[1]邪:不正当。这里指缺点。

[2]为:治理。

[3]田:打猎。

[4]晦夜:昏夜,黑夜。

[5]致:传达。

[6]急:急切之事,在此为致命之事的意思。

[7]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8]恶(wū):何,什么。

[9](ài):隐蔽,受蒙蔽。引申为昏聩不明。敏:机敏,勤勉。

[10]亡:失去,丢失。

[11]不及事:即耽误大事的意思。及,达到,赶上。

[12]就舍:回到住所。

[13]图:谋。在此有“讨论”的意思。

[14]时:现在,此时。与:赞许。夷吾:管子之名。古代习惯,在君主面前自称名。

[15]公子举:人名,或即前文之季劳。

[16]巧转:机灵圆滑。兑利:尖刻。兑,通“锐”。

[17]廉:明察。荷忕(shì):即习惯于苛细。荷,通“苛”。细,密。忕,习惯于。

[18]辞结:有口才,言辞敏捷。结,通“给”。敏捷。

【译文】

过了三天,齐桓公说:“我有三个大缺点,那还可以治理国家吗?”管仲回答说:“我没听过这样的事。”齐桓公说:“我很不幸地迷恋上打猎,黑夜里到禽兽们生活的地方,打猎没有一次是打不到就回来的。诸侯的使者没法找到我传达消息,官员们也没有地方可以报告他们的工作。”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不过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齐桓公说:“我还不幸地迷恋上喝酒,白天夜里不断地喝,诸侯的使者没法找到我传达消息,官员们也没有地方可以报告他们的工作。”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齐桓公说:“我有恶劣的行迹,很不幸非常好色,因此姑姑姐妹们不能嫁出去。”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桓公听罢,变了脸说:“这三点都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管仲回答说:“作为君主,只有昏聩不明和不勤敏是不可以的。昏聩不明就会失去百姓拥护,不勤敏就不会成就功业。”齐桓公说:“好。您先回到住处,改天我再请您一起讨论这些。”管仲回答说:“您现在赞许我,为什么还要改天呢?”齐桓公说:“具体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公子举,他这人见识广博而知道礼节,喜好学习而言语谦逊,请派他去出使鲁国,以便来和鲁国交好。公子开方,他这人机灵圆滑而尖刻,请派他去出使卫国,以便和卫国交好。曹孙宿,他这人比较能够做到明察和习惯于琐细的事物,态度恭敬并且言辞敏捷,这正符合荆楚的做派,请派他去出使荆楚,以便和他们交好。”因此任命了这三位使官就退下了。

相三月,请论百官。公曰;“诺。”管仲曰:“升降揖让[1],进退闲习[2],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3]。垦草入邑[4],辟土聚粟[5],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6]。平原广牧[7],车不结辙[8],士不旋踵[9],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10]。决狱折中[11],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12]。犯君颜色[13],进谏必忠,不辟死亡[14],不挠富贵[15],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注释】

[1]升降:上升和下降。指礼节仪式中的动作。揖让:作揖和礼让,宾主相见的仪容仪态。

[2]闲习:熟习。闲,通“娴”。

[3]大行:即行人长官。以下官名前冠大,与此同例。行,指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4]垦草:开辟荒地。入邑:招纳贤人进入城邑。入,使进入,纳。

[5]辟:开发。

[6]大司田:管理农耕事务的高官。

[7]牧:城邑的远郊。

[8]结辙:车辙交错。指阵列混乱。

[9]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

[10]大司马:掌管国家军事事务的官职。此官亦见于《周礼》,为国家公卿高官。

[11]决狱:判决狱讼。折中:选取公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12]大司理:执法,主管狱讼刑罚。

[13]颜色:面容。这里指尊严。

[14]辟:同“避”。

[15]挠:弯曲。喻指屈服。

【译文】

做了三个月的相国,管仲请求议论各位大臣的任用。齐桓公说:“好。”管仲说:“在宾客礼仪中升降,对于进退规矩很娴熟,能够分辨言语的刚劲和委婉,我比不上隰朋,请任命他做大行。开辟荒地,招纳贤人进入城邑,开辟土地增加粮食,充分利用土地的作用,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做大司田。广阔的原野,战车不乱辙,战士不退缩,敲击战鼓可以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用他为管理军事的大司马。判决狱讼做到公正,不杀害和冤枉无罪的,我比不上宾胥无,请任命他做主管诉讼的大司理。冒犯君主的尊严,进谏一定做到忠诚,不会躲避死亡,不会屈服于富贵,我比不上东郭牙,请任命他做大谏官。这五个人,我管夷吾没有一个比得上的,但是如果用来替换我的位置,我夷吾可不干。因为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这五个人就足够了。但是您如果想成就霸业,则有我夷吾在此!”齐桓公说:“好”。


中匡第十九王言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