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己第八十五
【题解】
此篇与其他“轻重”篇不同,专记时令及四时政治与宗教活动。因而学者对其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如清代晚期学者何如琛所谓:“《轻重己》一篇,专记时令,非‘轻重’也。”即认为此篇非“轻重”类文献,应归入阴阳家一类。也有学者如当代马非百所说,《管子》有不少篇章表达重视时令,重视按时令生产。因而此篇也应被视为“轻重”一类,只不过更强调万物生产而已。重视按时令生产确实是此篇所强调的内容,但强调生产毕竟与《管子》“轻重”之术有较明确的区别。所以此篇是否原本即为“轻重”文字,还需要继续研究。全篇共十段,第一段为总论,最后一段为总结,章法齐整。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圣人因而理之,道遍矣。
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青[1],搢玉揔[2],带玉监[3],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牺牲以鱼。发号出令曰:“生而勿杀,赏而勿罚,罪狱勿断,以待期年。”教民樵室钻[4],墐灶泄井[5],所以寿民也。耜耒耨,怀[6],又㩖权渠[7],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教民为酒食,所以为孝敬也。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无妻无子,谓之老鳏。无夫无子,谓之老寡。此三人者皆就官[8],而众可事者不可事者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天子之春令也。
【注释】
[1](miǎn):通“冕”。礼冠。
[2]搢:插。揔:当为“忽”之讹。忽,同“笏”。
[3]监:礼冠的饰物。
[4]樵:烟熏。
[5]墐(jìn):涂。
[5]怀:当作“欘”。锄头。:镰刀。(sì):同“枱”。即耜。
[7]又:辅助。㩖:即“橿”,锄柄。权:锤。渠:即“辋”,车轮的外圈。(shéng):同“绳”。(xiè):同“绁”。缰绳。
[8]官:即“馆”。房屋。
【译文】
洁净的精神生出心,心生出规,规生出矩,矩生出方正,方正生出历法,历法生出四季,四季生出万物。圣明的君主依靠这些来治理国家,这是普遍的道理。
从冬至日开始,总共历经四十六日,冬天结束春天开始。天子向东离开国都四十六里,设祭坛,身穿青色衣服头戴青色礼冠,插上玉笏,佩戴玉监,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巡视百姓,号称祭日,用鱼作为牺牲。发号施令道:“养生而不要杀生,赏赐而不要施罚,有罪的下狱之人不审断,等待冬天再处置。”教导百姓烟熏房屋,钻燧取火,涂补灶台,淘净水井,用这些来使百姓安乐长寿。耜、耒、耨,锄头、镰刀、铧,辅以锄柄、锤子、辋、绳子、缰绳,这些用来从事春耕夏耘农事活动的器械必须准备好。教导百姓制作酒和食物,用来孝敬父母。人如果生而没有父母,被称作孤儿。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的,被称作鳏夫。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的,被称作寡妇。这三种人都有房舍收留,可以做事的、不可以做事的像所承诺的一样能够得以谋生糊口而没有被遗弃。多做事的有功,少做事的有罪,所以路上没有了行乞的人。路上有行乞的人,那就是宰相的罪过。这就是天子在春天颁布的政令。
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苟不树艺者,谓之贼。下作之地[1],上作之天,谓之不服之民。处里为下陈[2],处师为下通[3],谓之役夫。三不树而主使之。天子之春令也。
【注释】
[1]作:通“诅”。
[2]下陈:后列,末等。
[3]通:列。
【译文】
从冬至日开始,历经九十二日,就是春至。天子向东离开国都九十二里设祭坛,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巡视百姓,号称祭星。十天之内,房屋里没有闲居的女子,路上没有闲散的行人。假如不从事耕作,就被称作贼人。下怨地,上恨天的人,被称作不肯任人驱使的人。在里中是末等人,在军队中是后列人,被称作役夫。这三种不肯勤勉耕作的人,就让他们为主管服劳役。这是天子在春天颁布的政令。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1]。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注释】
[1]衍:沼泽。
【译文】
从春至日开始,历经四十六日,春天结束夏天开始。天子身穿黄色衣服,静坐于宫中,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巡视百姓,发号施令道:“不要聚集民众,不要燃烧大火,不要斩断粗木、责罚大臣,不要砍伐大山,不要毁坏沼泽。毁灭这几种事物对国家会有所损害。”这是天子在夏天颁布的禁令。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1],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2],殊族者处[3]。皆齐大材[4],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5]。
【注释】
[1]太宗:太庙的别室。
[2]人:通“仁”。致敬。
[3]处:坐于地上。
[4]大材:即祭品珠象玉石和乐器木金革羽之类。
[5]主始而忌讳:即《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忌讳,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此当指先王、祖先。
【译文】
从春至日开始,历经九十二日,就是夏至,麦子成熟。天子在太庙宗祠祭祀,盛放麦子作为祭品。麦子,是粮食的起始。祖宗,是家族的起始。同族的人互相致敬,不同族的人席地而坐。都备齐祭品乐器之后,出宗庙祭祀母系先祖。这是天子之所以重视起始而祭祀祖先的方式。
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黍者,谷之美者也。祖者,国之重者也。大功者太祖[1],小功者小祖,无功者无祖。无功者皆称其位而立沃[2],有功者观于外。祖者所以功祭也,非所以戚祭也。天子之所以异贵贱而赏有功也。
【注释】
[1]功:立功,功勋。
[2]无功:当作“有功”。下句“有功”当作“无功”。沃:“饫(yù)”的假借字。饫,古代立着举行、昭明大节的宴礼。
【译文】
从夏至日开始,历经四十六日,夏天结束秋天开始,黍成熟。天子祭祀太祖,盛放黍作为祭品。黍,是粮食中的优质产物。太祖,是国家所重视的。立大功的位列太祖庙,立小功的位列小祖庙,没有立功的不设宗庙祭祀。参祭者有功的都按位次站着举行昭明大节的宴礼,没有立功的只能在外观礼。祭祖是按功勋祭祀的,不是按亲疏远近祭祀的。这是天子分辨贵贱而奖赏立功之人的方式。
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1],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2],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发号出令,罚而勿赏,夺而勿予。罪狱诛而勿生。终岁之罪,毋有所赦。作衍牛马之实[3],在野者王[4]。天子之秋计也。
【注释】
[1]太惢:心宿,古代称为大火,即商星,因其光亮强,古人据其在天空的位置判断时令。
[2]风凿:风孔。
[3]作:开始。衍:繁殖。
[4]王:旺。
【译文】
从夏至日开始,历经九十二日,就是秋至日。秋天到来禾苗成熟。天子祭祀商星,向西离开国都一百三十八里设祭坛,身穿白色衣服头戴白色礼冠,插上玉笏,佩戴锡监,吹动埙篪的风孔,击打金石,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巡视百姓,号称祭月,用猪作为祭品。发号施令,惩罚而不嘉奖,剥夺而不授予。降罪于受牢狱之罚的人,坚决诛杀不姑息。全年的犯罪,禁止赦免。牛马开始兴旺繁殖,遍布原野。这是天子在秋天实施的计划。
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天子服黑黑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行大火,毋斩大山,毋塞大水,毋犯天之隆[1]。”天子之冬禁也。
【注释】
[1]隆:雷神。
【译文】
从秋至日开始,历经四十六日,秋天结束冬天开始。天子身穿黑色衣服头戴黑色礼冠静坐于宫中,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巡视百姓,发号施令道:“不要燃烧大火,不要砍伐大山,不要阻塞大水,不要触犯天上的雷神。”这是天子在冬天颁布的禁令。
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曰发繇[1]。趣山人断伐[2],具械器。趣菹人薪雚苇,足蓄积。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谓之大通三月之蓄[3]。
【注释】
[1]发繇:发动徭役。
[2]趣:督促。
[3]通:流通。
【译文】
从秋至日开始,历经九十二日,天子向北离开国都九十二里设祭坛,身穿黑色衣服头戴黑色礼冠,朝见诸侯卿大夫列士,号称发动徭役。督促山里的人民砍伐树木,预备器械。督促草泽里的人民收取雚苇用作柴草,备足积蓄。发动徭役三个月之后,百姓都能用他们所有的物品,来换取没有的物品,这就是所谓用三个月的积蓄来进行大规模商品流通。
凡在趣耕而不耕,民以不令[1]。不耕之害也。宜芸而不芸,百草皆存,民以仅存。不芸之害也。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士民零落。不获之害也。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不臧之害也。张耜当弩,铫耨当剑戟[2],擭渠当胁[3],蓑笠当橹[4],故耕械具则战械备矣。
【注释】
[1]令:美好。
[2]铫:大锄头,这里用作动词。
[3]擭:掘取。胁:戟类。,长柄。
[4]:拥。橹:大盾牌。
【译文】
但凡督促耕作却不耕作的,百姓生活就不会好。这是不耕作的危害。需要锄草却不锄草,杂草丛生田园荒芜,百姓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是不锄草的危害。应该收获却不收获,假如风雨大作,那么粮食就会减产,百姓就会四散飘零。这是不收获的危害。应当贮藏却不贮藏,雾气大起,应该死亡的却得以生存,应该蛰伏的却在鸣叫。这是不贮藏的危害。张开的耜可当作弩,挥动的锄头可当作剑戟,翻掘的车辋可当作长柄戟,披戴的蓑衣可当作大盾牌。这样耕种的器械齐备,那么作战的装备也就预备齐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