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杜甫

字数:1486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释

宿:此处的宿不作睡眠、住宿或寄宿解,因其状语为左省,即门下省,而只能作值宿解。

掖垣:唐代称门下和中书两省,因两省办公地位于宫墙的两边,似人之两腋,故名。《新唐书·权德舆传》有“左右掖垣,承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句。

万户:指宫殿的重重门户。

金钥:金钥匙,这里是指打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络头上的装饰品,马行则鸣,称为鸣珂。

封事:指奏章,因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而得名。

语译

门下省的花朵在暮色中逐渐看不清了,鸟儿回巢栖息,发出“啾啾”鸣响。繁星俯瞰并闪耀着皇宫的重重门户,月光也层层笼罩着依傍高天的宫殿。我不肯就寝,期待着打开宫门的锁钥声,因为风声而想到骑马上朝的鸣珂之音。明天一早就要递上奏章了啊,因此频繁发问,夜晚已经过去了多久?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也即至德三年,二月改元)春季。杜甫是前一年(757年)四月从长安金光门逃出,冒险经小路前往行在凤翔,拜谒唐肃宗的,肃宗随即任命他做左拾遗。同年秋,官军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还都,杜甫应当也跟随着返回了长安。左拾遗虽仅八品,官卑职小,但可直达天听,所谓“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对此杜甫是非常满意的,颇想趁此机会为国家付出一番心力。当然,因为朝政的腐败,他很快就由充满希冀而转为失望,前引其答岑参的《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一诗便可见其端倪。但在写下这首《春宿左省》的时候,杜甫还并没有失望,他兴致勃勃、摩拳擦掌,正思为朝廷拾遗补阙,其拳拳报国之心,便于诗中毕见。

开篇点明作诗时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时间是在黄昏,于是言“暮”,言“栖鸟”,地点是“掖垣”,也即杜甫所属的门下省,题中即言“春宿”,因此诗中乃言“花”。暮色渐深,省内繁花逐渐隐没,而飞鸟“啾啾”而过,料今晚已不会再鸣,当此万籁俱寂之夜,诗人仰观深邃之高天,乃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句。

此颔联不细查则难索解,须读者与诗人一起展开联想,才能明白所指之意。首先,“星临万户动”,是星辰摇动还是宫门在星光下闪动?其次,“月傍九宵多”,月色又何来多寡一论?或谓对句省略宫殿,“九霄”实指高耸九霄之宫殿,以殿对门,正与“万户”成其工对,但若只是简单地如此理解,却又有失偏颇。事实上,诗人是将星辰比拟为“万户”,而以“九霄”比拟宫殿,天子高高在上,凡俗难以企及,正如诗人仰望星空所见群星与九霄一般。但他此刻已可直陈于天子面前,即可直达天听,故乃见星与万户为一,宫殿与九霄为一,正在眼前,似可伸手而扪。返回诗句意,则星动即万户动,月光照耀宫殿,似也比别处为多。

为什么诗人仰望星空,会有如此联想呢?颈联和尾联即给出答案。“不寝”或解作“不寐”,即难以入眠,但正因难眠而干脆不眠,也是解释得通的,正不必更字。诗人不肯入眠,侧耳倾听,希望很快就能响起宫殿开锁的声音,而且因着风声,他也不禁联想到翌日百官骑马会聚,等待入朝之时,马络上的玉珂随风杂沓鸣响之声。此颈联意即盼望长夜快快过去,曙色早些降临,因为“明朝有封事”。为了明晨可以向朝廷递交表章,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诗人才夜深不眠,并盼这一刻早些到来。

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是一种紧张的期盼心理,从“不寝”开始,直到结句“数问夜如何”,就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现。没有情感依附的诗歌,即便再如何写得花团锦簇,终究也是死物,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却大多不能直白表露,或者说不能单纯地直白表露,而要靠景物、动作、语言、感受来生发,来烘托。正如戏剧,要靠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而不能靠话外音的单纯讲述。所以杜甫此诗,不着情语而情语自在,才是诗歌,尤其是用语俭省的五言格律诗的最高境界。

这种紧张心情的存在,正说明杜甫急于为国效力,所以因事即上封章,拾遗补阙,又不知结果如何,究竟对大局有多大帮助,所以才倍感紧张,而又隐含着一份期待,导致深夜不眠,既仰望高天,又侧耳以盼天明,盼望早朝之时早些到来。只可惜其拳拳报国之心,终于被可悲现实所逐渐磨损,终于从希望变成失望——当然,失望之所以产生,也正因为此前希望之深。将此诗对照《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来读,则可领会更深,也更觉诗人及其所处时代之莫大悲哀。


99春望-杜甫101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