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即长夜。
清瑟:瑟音清逸,故有此称。陶潜《闲情赋》即有“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句。
金河:即银河。
淮南一叶下:指刘向《淮南子·说山训》中所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洞庭波: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所言:“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语译
长夜飘荡着清幽的瑟声,青萝丛中西风渐起。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寒凉的露水上,早归的鸿雁掠过空中的银河。天亮之后,看到高大的树木仍很浓密,晴日里远山显得更为多重。想起《淮南子》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成句,自然会感觉到洞庭湖也扬起了波涛。
赏析
诗写秋季,很准确地抓住了一个“早”字。首联就写西风渐起,青萝仍“翠”,接着颔联写寒露初生,残萤犹在,早雁已归。但是最高明的还是颈联,“高树晓还密”,一个“还”字,引人遐想:早晨树叶犹密,那么到了晚间又会如何呢?秋季终究已经来了,树密终究会转化为叶疏的吧。至于“远山晴更多”,也就是说晴空下远山似乎比平日要显得更多一些。山如何多法?其实诗人之意,是指因为天晴,所以远望所可得见的山峦要比平日更多,虽未言秋,而秋之比夏,晴日更多,故有“秋晴”之谓,“晴”也是秋季一个重要的特色,被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我们转回头来看,“残萤”、“玉露”、“早雁”皆有秋意,“金河”乍看与秋无关,其实也是在写“晴”。前两联是写夜景,若非晴夜,银河如何能够澈亮呢?而银河若不澈亮,早雁掠过,又如何能清晰得见呢?
但是仅仅这几句诗的话,总给人感觉欠缺了一点什么。是什么呢?原来是吟咏的主体,也即诗人自己。景物终究是无情的,而诗歌不可能无情,无情的诗歌,仅仅描摹景物,比之绘画,那就如同一张静物写生,只是练习,而不能算是完整的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金河”,直到“高树”、“远山”和“晴”,并无一字情语,而情感也不能从这些看似平淡的直接描绘中透露出来。那么,此诗是否有情呢?情在何处呢?原来情就在首句和尾联当中。中间都是写自然景物,首句却出瑟音,是非自然的人为的声响,于是观察景物的主体就由此产生。尾联再连用两个故典,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慨叹,诗人本身的情感就和自然之景完美融汇在一起了。
诗人的情感是澄澈、空灵的,同时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秋晴如此美妙,不但在夜晚,也在白昼,不禁使人的心灵得到洗涤,再进一步,诗人从中感受到了时光流逝,岁之将暮的紧迫感,并由此而产生出不可言表的恬淡的哀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