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
李端:字正己,赵州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掩泪:别本作“掩泣”。
风尘:一说指旅途坎坷,一说指社会动乱。
语译
旧日的关隘啊,生满了离离的衰草,在此地离别,自然悲上心头。你离去的路途一直延伸到寒云以外,我归来的时候已是暮雪纷飞。我自小为孤儿,所以很早便踏上了谋生之途,命运多舛啊,深恨与你相识太晚。因此我掩住泪眼徒然望着你离去的方向,不知前路茫茫,何时才能重逢。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写送别时情景,而反描摹别后自己远望故人离去,内心的凄怆悲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开篇点明送别地点,是在“故关”,也即某残破关隘旁。此关隘周边的景色是“衰草遍”,结合下文可知,时间是在冬季。关隘残破、衰草离离,正是悲怆凄凉的景象,所以紧接“离别正堪悲”,看似寻常语,直承上句,却是情感的第一次宣泄,自然而不矫揉造作。“路出寒山外,人归暮雪时”,则天色将晚,纷纷雪落,一方面凸显了季节特色,另方面也更增添孤独悲凉的气氛。
颈联突然转折,不言自己如何留恋不舍,因别而悲,思念故人,却说自己身世可怜,少小即为孤儿,然后似乎是很自然地便点出“多难识君迟”,一个“迟”字,则卢纶与李端间深厚的友情便不言而自明了。正为自己少小即孤,履世艰难,所以恨不早识李端,因为友情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可以淡化命运的悲怆,所以诗人不禁慨叹:这份友情倘若早一点来到,那该有多好啊!正因“恨迟”,所以当此情景,便更悲别——友情如此可贵,我悲惨的人生似乎全靠这份友情来支撑,但友情虽在,人却分别,世间还有比这更凄惨的事情吗?这无疑是情感的再一次宣泄。
尾联云“掩泪空相向”,是指诗人暮归途中,仍频频回首,望向友人离去的方向,不禁热泪沾襟,却又于事无补。曾有人将此句解释为倒叙,是指两人分别时一并落泪,解“相向”为“相对”,这是不合适的。全诗总写别后心绪,既已言“人归暮雪时”,自不当再无缘无故作倒叙。固然,诗歌的语言是极生动极活泼的,不可以常理揣度,但诗歌也有自己的文艺性的内在逻辑贯连,并不是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不考虑先后、关联,就可以算是诗的。
结句言“风尘”,固然可以解为故人去路坎坷,艰难莫测,也可以认为是指社会环境的混乱。或以为此诗在大历初年写成,认为此时乱事已终,不当再以“风尘”以解社会,恐怕不妥。首先,“大历十才子”的活动范围并不能仅仅限定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大历年号仅十四年,难道这十人全都夭寿,从成年到去世都还不到十四年吗?此诗失其具体年份,不可贸然认定是大历初的作品。其次,即使确为大历初年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息,但外患频仍、藩镇割据甚至时有背反,正不能算是太平世道。观此诗开篇即言“故关”,又言自己“少孤”、“多难”,则无疑是暗中将自己的命运遭际和社会大环境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因此结句“风尘”,还应当联系其时代背景,作为离乱之象来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