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张乔

字数:1397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调角:犹吹角。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据《归州图经》载,胡地草多白色,唯昭君墓上草青,因号“青冢”。

梁州:此指古九州之一,大致范围为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分、重庆市,以及陕西省西南部,也即唐代的西北边境地区。

穷边:指最边远之地。

语译

号角吹响,遮断了秋季的清冷,远征的战士啊,倚靠在戍楼之上。春风直对着昭君的青冢,白日落在梁州边境。从此大沙漠上没有战乱阻隔,如此遥远之处我也能来遨游。但愿外族的心就和这条河水一样,一直向南方的中原流淌吧。

赏析

这首诗描写西北边地风光,其用意就在最后一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所言“此水”,不详,当是诗人所经西北某地的河流,由北向南流淌,或许即指黄河西北—东南向的某一段。诗人由此地而望,长安在其东南,故觉河水南流,似指向长安方向,也即指向唐朝朝廷,他希望外族之心也能如同河水一般,永远地归向朝廷。

诗人为何会发此感慨呢?这应当是与其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唐朝和吐蕃之间虽为姻亲,却经常爆发战争,尤其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无力控制西域,因而吐蕃的势力向北扩张,甚至占据了河西、陇右等地。但进入9世纪以后,因为频繁的对外战争和内部倾轧,吐蕃国势、军力都大规模衰退,于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吐蕃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823年在拉萨树立起唐蕃会盟碑。接着,到了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省酒泉市一带)爆发了民众起义,在张议潮等人的率领下,出兵收取原属唐朝,已被吐蕃统治多年的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张议潮并派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接受唐朝的领导,唐宣宗即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将领尚延心又以河湟地降唐,唐朝的西北边境至此终于稳定下来,此后战争的频度和规模都大为降低。

张乔此诗,应该就是在此背景下,他得以轻松地踏足西北,游览祖国大好风光时所作。诗的开篇先说清秋时节,仍有角声响起,远戍的士卒们都倚靠在军垒、戍楼上,这是西北边地战区风貌的常规描写。或谓“倚”字便有太平意,不言“守”而言“倚”,正因为暂无战事,这种猜测恐怕不确。从来诗写征人思乡,也多用“倚”字,难道都是太平无事吗?

张乔真正描写边地太平的语句,是从颔联开始。先言“春风对青冢”,此“春风”并非实指,因首联即言“清秋”,秋季又何来春风吹拂?此春风当是指和煦温暖之风,以表达安宁、平静的氛围。王昭君和亲出塞,使南匈奴倾心归附汉朝,烽烟再不重燃,对于国家、民族都是有大功的,古人认为其坟上独生青草,故名“青冢”,也表达了对昭君的感激和热爱之情。诗人此言春风吹至青冢,是借汉事以喻唐代,说唐、蕃又得为兄弟、姻亲之邦,从此兵戈不兴。

昭君青冢在北方,而非西北,所以此联出句为虚,对句才是实。对句言“白日落梁州”,古梁州即关陇蜀一带,包括唐朝新近从吐蕃手中收复的地区,也包括交界的地区,白日落山,是诗人眼前所见实景,意象宏大,突出此地域之广袤无垠。颈联直言西北大漠已无战事,无兵戈所阻,因而自己这般普通士人而非军将都能前来游赏。“客游”二字出闲暇意,真正反映了地方上的太平无事。

全诗先从西北边塞戍楼连望、兵戈不息的惯常写法为开端,接着虚言青冢,实言梁州,引出今日事态已与前日大不相同,然后平铺直言战乱止息,层层推进,最后诗人才终于自然而流畅地发出希望这般太平、安宁可以永远延续下去的期望。古人向以中国为中心,认为外族只要归化于中国便能太平无事,这是当时人的普遍想法,甚至包括绝大多数外族人,也多作如此想,所以结句并没有蕴含或显露着什么大中国、大汉族主义,我们不能以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概念去要求古人。

此诗意境高阔而深远,运笔如高山流水般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故此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道:“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156楚江怀古-马戴158除夜有怀-崔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