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在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原为岳阳城西门楼,唐开元初,张说为岳州刺史时所建,下临洞庭,烟波浩渺,为天下名楼。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戎马:即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为眼泪,泗为鼻涕,此处为偏义复指,单指眼泪。
语译
过去就听说过洞庭为天下名湖,我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去眺望。只见东南之地因此湖而拆分为吴楚两国,仿佛整个乾坤世界都日夜在其中沉浮。望断洞庭,也望不到亲朋好友寄来的书信啊,年老病弱的我只好静卧在孤舟之中。听闻北方又起了战事,我倚靠着轩窗,不禁涕泪横流。
赏析
杜甫居蜀既久,思乡情浓,长欲东归,但因地方波乱和自身老病,走走停停,直至大历三年(768年)岁末才到岳阳。在这里,他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先后写下《泊岳阳城下》、《登岳阳楼》等千古名篇。尤其此诗,前人每赞其为盛唐五律第一。
开篇先写自己渴慕之意,昔日便闻,今日才登,然后用颔联来描摹岳阳楼上眺望洞庭之壮伟气势。接着,颈联一转,联系自身遭际,尾联更关联国事,一层一翻,从普通的观景直到抒情,从对个人际遇的哀叹直到对国家命运的忧伤,层层叠叠,终于达到思想的高峰。
想要最深入地理解杜甫此诗,颔联是关键。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将杜诗与孟诗相比,确实是理解此联的一大锁钥。孟诗气概万千、构想雄奇,自不必论,而杜诗论此两点似更在孟诗之上,只是其中所涵盖的韵味也更为复杂。
洞庭湖东为古吴地,湖西为古楚地,故有“吴楚东南坼”之句,但若不细究,则此句似乎除了说明洞庭所处位置外,别无它意,更不见长。“乾坤日夜浮”倒确实气魄宏大,但除了夸张地描写洞庭湖之大,水波浩渺外,似乎也不见他意。其实他意就蕴含在诗句之中,说洞庭分开吴楚,偏用一“坼”字,有分裂之意,这是杜甫对藩镇的动乱和割据,对朝廷政令难达偏远而发出的喟叹,似乎吴、楚已是别国,东南之地已从国家中分裂了出去。而天地日月,都在湖水中载沉载浮,更有动荡不安,混沌难明之意。杜甫登楼而望,固然感慨于洞庭之万千气象,但此诗的主要目的不是赞美洞庭,故而此联所语,别有深意。
那么,此诗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颈联和尾联即给出答案,一是慨叹自身遭际,亲友失散,自身老病,只能乘孤舟而在天地间漂泊,二是国家又有乱事,自己却无能出力,只得“凭轩涕泗流”。所谓“戎马关山北”,是指本年八月,吐蕃军进犯灵武、邠州,九月,代宗乃召郭子仪率军五万屯驻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御。内乱未息,外患又起,这个国家,此乾坤日月,难道不正像漂浮在洞庭湖中一般岌岌难安吗?而杜甫自己老病至此,只能眺望洞庭而忧伤国事,却无法再北上以为国出力,对于一向抱负远大、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那不是最可悲哀的事情吗?翻过头去再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那便不见博大,不见旷远,而只觉混乱无序和黯然无光罢了。
扩展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此诗为孟浩然干谒当时的宰相张九龄而作,主题思想便是“欲济无舟楫”,自己想要出仕,可惜无人荐举,即以洞庭湖之浩渺清波作为引发,故极言洞庭之大,气象之奇。从来写景为的是抒情,而同样的景致,对应不同的情感激发,所观察和描摹的角度也都不同,其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之比较,必须对应下上文,关照全诗用意,才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