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桐庐江:又名桐江,指在今天浙江省桐庐县境内的钱塘江之一段。
广陵旧游:广陵为汉代郡名,辖区基本等同于今天江苏省中部(江北)地区,这里是指代唐代的扬州郡。旧游即故交。
沧江:即桐庐江,因江色苍,故称“沧江”,此处沧即等同于苍。
建德:唐时睦州治所,在今天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维扬:即扬州,语出《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句。
海西头:亦指扬州,语出隋炀帝《泛龙舟歌》,有“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句。
语译
晚间的山中,闻听得猿猴哀伤地嘶叫,这桐庐江啊,在夜晚流淌得更为迅急。风吹两岸,树叶飒飒鸣响,月光映照在孤独的一片小舟上。建德并非我的故乡啊,我只怀念着扬州的那些旧友。于是将两行热泪,远远地寄给扬州友人。
赏析
此诗从诗题到内文,多次牵涉地名,而其地名虽用语不同,却有相当大的重合处,不搞清这些地名所指,恐怕会有重复、冗繁之感。首先,诗题中的“广陵”,应与“维扬忆旧游”的“维扬”同义,都是指唐代的扬州。广陵为汉代郡名,其范围较唐代扬州广大两倍甚至更多,此因其郡治相近而借用古称。其次,扬州在长江北岸,建德所处睦州在长江南岸,虽然就大的地理范围而言,都是古九州之扬州,在这里所指却并非一地,所以才能宿建德而思扬州。扬州作为地名,可以上溯至先秦,到汉代成为真正的地理区划,汉之扬州范围极广,包括今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大部分和安徽省的一部分,“淮海维扬州”之扬州,原本即指此大扬州,但诗人在此借用古称,所指是唐代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由此来源可知,“海西头”也是指唐代之扬州,也即汉扬州的江北一部。
理清了地名,便可从头分析此诗。此诗当为孟浩然游桐庐时,夜宿睦州附近,思念扬州旧友而作——前两联即言夜宿,而后两联言及思友。“山暝听猿愁”,猿声凄厉,所以历来以之喻悲声,比如杜甫《登高》诗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李白《幽涧泉》也有“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句,故此言“猿愁”。天色既暗,又听猿啸悲声,眼见江水茫茫,流淌甚急,出句意缓,而对句意促,相辅相成。继而再从昏暗中似不可得见的远景转向可见而感的近景,两岸叶鸣以呼应山间猿愁,都是听觉,月照孤舟以呼应沧江流急,都是视觉,再度从视听两个角度来描摹景色。无疑这种景色是悲凉的,孤寂的,使人倍感辛酸的。
那么诗人因何而辛酸呢?颈联开始解释——“建德非吾土”,似有思乡之意。孟浩然家在襄阳,飘零至此,故谓此非吾土,不足留恋,他所留恋的,只是扬州旧友罢了。从襄阳前往扬州,循江直下便可,不必转往桐庐江,可见此行非为访友,扬州与睦州虽隔一水,却非目的所在,此行怕是难得相见了。既然难得相见,于是只好将一行热泪相寄,以抒发自己恋友之情。
此诗前两联极孤寂,非后两联抒发恋友之情所能承受,故此历来认为当含有别意。或谓此为诗人求仕无路,凄凄惶惶离开长安后作,则因抱负难伸而倍觉凄凉,当此悲凉之际,更思有友人陪伴身边,为之开解,于是乃思扬州故友。这样解释是说得通的,由仕途坎坷而至寂寞,由寂寞而至思友,心路历程非常清晰,只是正未必为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举进士不第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