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王湾

字数:1125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礼记·檀弓上》注“次”字,云:“次,舍也。”也就是说次意为途中住宿。

北固山:在今天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濒临长江。

语译

旅途经过青山之下,乘舟来到绿水前面。江潮平满,两岸的距离更显宽阔,江风正顺,那一叶船帆高高张起。黑夜未尽,海上已经升起了红日,旧年未终,江上已经诞生了春意。给家乡亲人的书信已到了何处啊?北归的大雁正在向洛阳飞去。

赏析

诗人乘船南下,来到北固山前,正是冬末某一日的拂晓,眼见海上日出、江畔春意渐萌深,感物候之变化,不禁起了思乡之念。诗意说起来很简单,但如何将这些含义用诗的语言完美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感同身受,仿佛真的目见诗人所见之景,心通诗人所怀之情,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首联交代诗之源起,“客路”、“行舟”、“青山”、“绿水”这些要素以互文方式表出,然后颔联着重写“行舟”和“绿水”,“风正”故“帆悬”,“潮平”而显得“岸阔”,对于环境的把握非常准确。接着,颈联为千古名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记载道:“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能让张说把这两句诗题写在政事堂中,并且作为文学的模范,由此待遇,便可见诗句之高妙了。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诗人的所见、所感吧——夜之将逝,故谓“残夜”,突然海上升起一轮红日,撕开黑沉沉的夜幕,就如同从混沌黑暗中诞生出来一般;旧的一年还未终结,新年尚未到来,仍属冬季,但江畔却已有春意萌发,仿佛是春天急不可待地侵入了旧年一般。“生”、“入”二字为诗句之眼,使得原本自行其道的红日,在诗人眼中成为了黑夜的继承者,原本虚幻的春意,在诗人眼中,成为有意识的有情之物。而且这两句诗最大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写景,而是为了表现物候之迅捷偷换,恍惚在人所未察之处,在那一瞬之间,昼夜、冬春便已悄然更替,由此便觉时光荏苒,使诗人不禁起了思乡之念。

尾联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说已将家信托付鸿雁北飞,送往洛阳亲人手中。诗的主题虽然是宦途乡思,但有了前面“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的宏大景观,使读者只感受到淡淡的忧愁,却不甚悲伤,这一份从骨中透出的豪迈,正是盛唐诗人所独有的气质,也是此诗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因由。

此诗文字所本为《全唐诗》,而《河岳英灵集》中所记则有所不同:“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对比之下,无疑《全唐诗》所记更为优秀,而《河岳英灵集》所记,首、尾联都失之于空,以“两岸失”易“两岸阔”,以“数帆悬”易“一帆悬”,豪阔之气也不充分。

唐诗常识

格律诗中,应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应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就叫作“拗”。一般提及七言,有句俗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除韵脚外奇数字是可平可仄的,偶数字是要求严格的,当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一般情况下七言的第五字和五言的第三字要求也比较严格。即以“潮平两岸阔”句为例,句式为“平平平仄仄”,所以第三字本应为平,却用了仄声字“两”,这就叫“拗”。拗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救”,此诗并没有救,一则说明偶尔亦可因“不以辞害意”的理由加以通融,二则说明盛唐时诗律才刚成熟,也有运用不严谨处。


89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9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