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怨-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释
婵娟:指仪态美好貌,张衡《西京赋》有“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句,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态妖蛊也。”
若为容:为谁而梳妆打扮,《诗经·卫风·伯兮》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句。
越溪女:指越地的浣纱女。
芙蓉:应指水芙蓉,即荷花。
语译
我早年间便被自身的美貌所耽误,如今想要对镜梳妆,却又提不起兴致来。因为要得到君王的宠爱并不仅仅依靠容貌,让我更为了谁去洗沐打扮呢?春风和暖,鸟声细碎,红日高挂,花影重重。使我想起原本越地浣纱的女伴啊,当初我们每年都会相伴去采摘荷花。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当然,宫怨只是其表现形式而已,却非真正内涵。前人或谓此诗能够“引起人们对不合理的宫妃制度的反省”,那就实在是太可笑了,杜荀鹤一介落拓文人,官不过翰林,他有什么机会接触宫妃?宫妃又与他何干?他为什么要为宫妃鸣不平呢?读者又怎能从中得到什么反省呢?
此诗其实是惯常的香草美人之喻,借宫妃之伤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平。首联写“早被婵娟误”,言此宫妃因貌美而被选入宫中,此实“误”也,所误者终身,其实是说自己因文采斐然而踏上宦途,亦为一大失误。宫妃自觉其误,从而懒于梳妆,为何是误呢?为何懒于梳妆呢?颔联即给出答案——“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原来想要得到君王的宠爱,不是仅仅相貌出众便可,因此梳妆无用。那么,想要得到君王宠爱,除容貌外还需要哪些因素呢?诗人并未明言,而读者自可想象,宫中种种钩心斗角、阴谋倾轧,种种抹杀本心、献媚邀宠,那都是不可或缺的。言下之意,此宫妃所长者唯容貌而已,所以不得君王宠爱。诗人以宫妃自喻,就是说自己徒有文采,却不能谄媚事君,不擅长政治斗争,所以宦途坎坷,正如宫妃之不得宠爱,只能于深宫中寂寞闭锁而已。
颈联写景,出伤春之意,更重要的是借伤春而展现自己的孤独寂寞。“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是佳对,时人曾谓“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即指此联。春光是如此的美好,鸟语花香,但对于闭锁深宫中的宫妃来说,这些外景外物不但不能使她欣悦,反而从内心中生出对比,觉自身之凄凉寂寞已极。就此也自然引出结句,宫妃不禁回想起自己入宫前自由自在的生活。“越溪女”,是诗中宫妃以西施自况,曾在越地浣纱,年年得与友伴溪上采莲,那种惬意的生活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呀。诗人言下之意,自己虽有文采,宦途却反多舛,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孜孜以求仕宦呢?还不如归隐于山林之间,自在欣赏春光,自在躬耕读书为好,只可惜既已踏上宦途,这一切便都如过眼之烟云,难以重现了。
总之,诗言宫妃是虚,自叹身世是实,所鞭挞的,乃是黑暗混沌的政治现象,有才能的人并无进身之阶,谄媚无德的小人反得君王宠信,所憧憬的,乃是摆脱宦途羁旅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至于追求美好爱情、反省宫妃制度云云,全是不识诗中真意的浅薄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