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杜甫

字数:1482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注释

至德二载:即757年。

金光门:长安外城门,位于城西中央。

凤翔:即今天陕西省凤翔县,当时唐肃宗驻跸于此。

乾元初:乾元元年为公元758年,本年六月,杜甫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

移:本意为调动,这里有贬官意。

华州掾(yuàn):华州即今天陕西省华县,掾是属官的通称,这里指司功参军。

归顺:指归从唐肃宗,诗人以朝廷为顺,叛军为逆。

犹:别本作“残”。

近侍:杜甫原官左拾遗,侍从于君王身边,故云近侍,别本或作“近得”。

京邑:京城附近的城市,这里指华州,华州距离长安不远,故云。

至尊:最为尊贵的人,指君主。

语译

这条道路啊,我当初曾经通过它前去归从官军,那时候胡骑还在长安西郊纵横。如今回想起来,我仍然心有余悸,想来魂魄还没有彻底招将回来。本为君王近侍,却被贬至郊外城邑,这般官职迁转并非君王的本意啊。我没有才能,又日渐衰老,只好停下马儿来,转头回望宫阙的万千重大门。

赏析

关于此诗背景,题目中已经述说得比较详细了,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金光门逃出安史叛军所盘踞的长安,逃往凤翔,“麻鞋见天子”,得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旋因宰相房琯在陈涛斜(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东)兵败论罪,杜甫上疏为其求情,招致肃宗之怒,诏三司推问,幸张镐、韦陟等人营救,才以“甫若抵罪,绝言者路”的理由被赦免。闰八月,他因事回归鄜州家中,卧病数日,十月,肃宗归长安,十一月,杜甫也到长安,翌年(758年)春再任左拾遗。六月,房琯终因贺兰进明的谗言而被贬为邠州刺史,杜甫被认为是房琯同党,也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首诗,就是杜甫于此时离开长安,前往华州上任前,在金光门附近与亲友话别时所写。华州在长安东,前往赴任不当出长安西的金光门,可见是在动身之前。因为他当初逃出长安,便是走的金光门,因此见门而有所感,回想往事,乃作是诗。

开篇即言往事,说当初自己从此门(金光门)而出,去逆归顺,那时候“西郊胡正繁”——此对句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当时长安还未被收复,叛军凶焰正炽,二是指当时胡骑纵横,以示自己逃脱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才有下面“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句,浦起龙《读杜心解》评道:“题曰‘有悲往事’,而诗之下截并悲今事矣。妙在三、四句说往事,却以‘至今’而言,下便可直接移掾矣。”这里说至今,一是回想当日逃亡之险状,余悸犹存,二是指动乱未息,延绵到今日,朝廷仍未振作。

唐诗常识

今古语音流变,有时候相差很远,所以用今音去读古诗,往往会觉得节奏生涩,韵律不协。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今天读来就是根本不押韵的。再比如杜甫此诗中“啾啾栖鸟过”之“过”字,现在读四声,古代却读平声(唐音中过错意为去声,越过意则为平声,今天过字作姓时仍为一声);比如《月夜》中“闺中只独看”之“看”字,唐音可平可仄,此处即读为平声。格律诗理论上均押平声韵,韵脚是不可能有仄声出现的。

颈联云“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表面上把自己被贬的责任归咎于进谗言的贺兰进明,表示肃宗只是受蒙蔽而已,自己并无怨怼之心,正如元人赵汸在《杜律赵注》中所言:“子美乃心王室,出于天性。故身陷贼中而奋不顾死,间道归朝,及为侍从,虽遭谗被黜,而终不能忘君。”但倘若内心丝毫无怨,诗句就将直指奸佞,而不应出“至尊”之言,可见这只是表面文章,暗中实亦怨肃宗之偏听偏信,昏庸无能耳。其尾联说自己“无才”,也正如同孟浩然诗中曾云“不才明主弃”一般,对于朝廷不能知人用人,是不能毫无芥蒂的。“无才”云云,只是反话,真实的意思是“我本有才,却可惜不得朝廷重用”。

所以诗人题中写“有悲往事”,其实是把往事和今事一起加以悲叹。往者长安沦陷,贼焰正炽,自己千难万险才得以逃出生天;近者则朝廷毫无起色,忠臣被贬,奸佞横行,自己虽然有才却不得重用,徒自“日衰老”。杜甫又将个人遭际和整个社会环境揉和起来,既抒发自己的不遇,又慨叹朝廷之不振。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中赞此诗说:“一句一转,风神欲绝。实公生平出处之大节。自觉孤臣去国,徘徊四顾,凄怆动人。”同为清人的黄生在《杜诗说》中则言:“前半具文见意。拔贼自归,孤忠可录;坐党横斥,臣不负君,君自负臣矣。后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无才;远去至尊,不胜情之瞻恋。立言忠厚,可观可感。”其实诗中之所谓“忠厚”,是不能掩其怨怼的。


100春宿左省-杜甫102月夜忆舍弟-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