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天末:天之尽头,指偏远之地,张衡《东京赋》有“渺天末以远期”句。
达:通达。
魑魅(chī mèi):古代传说中善惑人、能害人的山泽之精怪,后亦泛指鬼怪。
过:经过,平声。
汨(mì)罗:水名,东源出于今天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源出于今湖南省平江县境,流经汩罗县,在湘阴县流入洞庭湖。相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即身投此江而死。
语译
寒冷的风啊,从天之尽头吹来,不知此时此际,李白兄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传信的鸿雁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啊,江湖水满,风波正多。从来文章憎恨命运通达之人,山精鬼怪最喜欢你去经过。你或许想要和古代的冤魂交谈吧,把你的诗篇投入汨罗江中作为祭奠。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季,时杜甫在秦州,而李白曾遭贬远窜夜郎,于当年春天即被赦还,可惜杜甫并没有听到这一喜讯,相反,他听闻传言,李白已在流放途中落水而死,为此而悲恸作诗。前选《梦李白二首》也作于这一时期,也成于此种背景。
开篇写“凉风起天末”,所谓“天末”,即指天之尽头,为荒蛮偏远之地,或谓指杜甫所居之秦州,或谓指李白所窜之夜郎,两者皆通,也可两者并言之。秋之已至,凉风骤起,不管是在秦州还是在夜郎,其寒冷如一,这两地一在国之西北,一在国之西南,可谓天涯海角,杜甫、李白这一对好友天渊相隔,共浴凉风,共起寒意,这不是比独言秦州,或独言夜郎要来得更深刻,更富有寓意吗?
接着,杜甫不言自己思念李白,反而似问李白“意如何”,此时此境,你又作何感想呢?则其关爱友人之情,担忧觳觫之意,也便尽数托出。颔联言鸿雁,是为音信不达,虽有传言,未知真伪,言江湖秋水,则喻风浪险恶之意。晚清李慈铭曾云:“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杜甫既设问“君子意如何”,则在其内心深处,似乎能与李白相隔千里而深情互通,能够互相问询,于是如在向友人警示:楚地江深浪涌,秋季水多,风波险恶,你可千万要小心呀——此即相应李白落水而死之传言作句。
“文章憎命达”,言文章憎恨命运通达之人,言下之意,唯有历经坎坷,运蹇不通,其文章才能臻于妙境,正所谓“诗穷而后工”也。既有此谓,则李白文章最佳,想必其命运也将多舛吧,杜甫实在为他的前途而担忧。“魑魅喜人过”,既是说楚或夜郎蛮荒之地,多有山林精怪,最喜有人(即李白)路过,好魅惑之、谋害之,同时也是因应上句,云李白之命运不通达,正是有魑魅魍魉般小人陷害之故也。
尾联用的是屈原投汨罗江之典,说难道李白真的落水而死了吗?即便真有此事,想来他也是前去相会屈原之冤魂,以其壮丽诗篇去祭奠先贤了吧。这等于将李白与屈原并论,同样英才天纵,诗传千古,也同样运蹇时乖,为小人所害,两人更是有志一同地殉国而死。颈联言李白之才,尾联赞李白之志,既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浓厚的关爱之情,对友人前途之忧惧,同时也塑造出李白高大英伟的形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