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致此身:指出仕做官,《论语·学而》载:“子夏曰:‘事君能致此身。’”朱熹注:“致,犹委也。”
语译
灞上风雨才刚停息,晚间但见鸿雁频繁地飞过。落叶飘飘,本是他乡之树,夜晚寒灯,映照着我这孤独之人。空旷的园中白露滴落,孤寂的隔壁只有山野的僧人。我已经客居在郊外很久了,要什么时候才能出仕为官呢?
赏析
此当为马戴进京应试,而屡试不中时作。因京城物价昂贵,外来士人大多取京郊偏僻处寄宿,马戴因此而居于灞上,眼见秋已到来,不知自己前途究竟如何,亦不知何时才能返乡,凄凉悲怆之下,乃作是诗。
首联先言所处之地,继而言风雨之后,旅雁频飞。风雨晚来才息,大雁恐误路程,因而黄昏疾飞,诗人见雁而起思乡之念,于是紧接颔联,云所处他乡,落叶纷纷。中国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说法,此即借落叶而再明言思乡。然而诗人在考中之前,终究是无颜回乡的,于是只得独对孤灯,夜不能眠。
首联有“晚”字,而颔联有“夜”字,乍看起来似乎有点重复。诗歌要尽量避免重复用字,重复用意,除非能够别开生面地更出一层意境,否则“晚”、“夜”之类的字眼,可一而不可再。但细观之,诗人不言“夜灯孤寂人”,却言“寒灯独夜人”,则此“夜”字并不仅仅表述时间,而更有孤寂一身,整夜难眠意,与前“晚”字便不觉重复。“他乡”是常用词汇,而所对“独夜”是诗人生造,指独自一人度过寒夜,如此运笔,便在曲折委婉中出深邃用意,此联甚佳。
秋之至也,风雨晦暝,旅雁频飞,落叶纷纷,寒气袭人,白露滋生,此亦常见意向,但诗人别出心裁地在“白露”后出一“滴”字,则见露滴之声,似乎清晰可闻,从而园之空旷无人,夜之寂静无声,便由此字而备悉道出。一个“空”字,一个“滴”字,便见所居偏僻,孤清无伴,但诗人仍不肯罢休,复言“孤壁野僧邻”,周边非无人也,但所邻也只有一个山野孤僧而已。“野僧”自当居于偏僻无人之地,而诗人被迫居于偏僻无人之地,两者相邻,却又无可走动,则孤清之意更浓。无人处能显孤清,并不出奇,而有人处却更显孤清,诗人笔法老练,值得再三叹赏。
只可惜诗之本意,是诗人仕宦无门,寂寞难耐,他不言欲有所为,怀大抱负,而只言“致此身”,也即简单的运用仕宦之代称,终究格调难高。倘若尾联能出或为国,或为民,哪怕只是为了达成个人的雄心、抱负,只是想使自己的所学有所运用,都要比简单地慨叹“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要来得高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