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张丞相:或说为张九龄,或说为张说。此诗题或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涵虚:形容湖水空明。
太清:指天空,《楚辞·九叹·远游》有“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亦霄而凌太清”句。
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只余洞庭湖,人们仍习惯称其为云梦泽。
端居:指闲居独处。
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语译
八月间那洞庭湖水高涨平岸,一眼望去,清澈透明竟容易与天空相混淆。这云梦古泽啊,水气蒸腾,波浪滔天啊,摇撼着岳阳城。我想要渡过水面,却没有舟船和桨橹,闲居独处之时,不禁有愧于这太平盛世。只是望见湖边那些垂钓之人,徒然地想要得到水中之鱼啊。
赏析
旧谓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即出此诗以干谒宰相张九龄。但也有人说,当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于此年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未必能与孟浩然相见,认为二人相会当在其后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之时。然而其时孟浩然已一心隐居,诗中有求荐举之意,似与他的心境不合。故李景白在《孟浩然诗集校注》中又提出另外一种说法:“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年,时孟浩然二十八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张丞相当指张说。”亦有一定的道理。
诗歌背景暂且不论,就诗而言,所写乃洞庭景致,以此发兴,表现出诗人渴望出仕而不得其门的哀怨心情。开篇先说“八月湖水平”,此平非指平缓、平稳,因其后有“波憾”句,可知此平乃指八月间秋水蓬勃,水涨至与岸齐平意也。“涵虚混太清”句,涵本指高天,这里是比喻水波,水波澄澈空明,似与“太清”也即天空同色,加之水面高涨,远远望去,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诗颔联为千古佳句,描写眼前景物之阔大,气魄雄奇,可见孟氏胸中自有无穷丘壑,非专心于隐居者也。水面上雾气蒸腾,碧波荡漾,岳阳城在水光的笼罩下不仅渺小,而且竟似显得摇摇欲坠——“蒸”、“憾”二字,正得炼字之精要。随即诗人即从眼前宏阔之景,引发自己的慨叹,自己想要渡湖却惜无舟船,所含之意是指:我想要出仕,但却无路可通啊。诗人本有抱国之志,却不得其门而入,于是被迫“端居”,却不禁内心有愧,甚觉其“耻”。
尾联是诗人的抱怨。“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有“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句,而《汉书·董仲舒传》也载:“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就是说,与其徒然地望着水面,希望得到水中的鱼儿,还不如退回去准备好捕鱼的工具呢。诗人即用此意,说那些想要钓鱼的人,白白地望着水中的鱼儿不肯上钩,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张丞相若真想得到人才,治理好国家,就应当为人才的进举敞开大门,则似我这般的人才也便不必“端居耻圣明”,找不到入仕之门了呀。
诗从景而发情,转折非常自然,尾联虽有怨怼,却借旧典曲折道出,确实是干谒之诗。前即借景以抒发自己内心抱负,更以浩瀚之佳对以展示自己的文采,后则委婉地希望得到入仕之途,严格说起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也不是一首抒情诗,而是一首为干谒而作的应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