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鄜(fū)州:即今天的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将家属送往鄜州的羌村,自己却被安史叛军所俘,被迫羁留长安。
云鬟(huán):鬟为古代妇女所梳环形发髻,云是状发髻之蓬松如云,李白《久别离》有“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句。
虚幌:透明的窗帷。
语译
今夜鄜州家中的明月啊,想必你只能在闺房内一个人独自观赏了。我远远地思念着一双小儿女啊,可怜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你如云的芬芳发髻被雾气沾湿,你如玉的臂膀因清冷的月光而生寒意。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啊,我们一起倚靠着透明的窗帷,月光同时映照着两个人已干的泪痕。
赏析
此诗为杜甫五律的代表作,虽则在章法上几无懈可击,但最重要的不在其艺术性,而在其思想性。
756年,安史叛军破潼关而逼近长安,本居长安的杜甫携其妻儿逃难,随即将妻儿安置于鄜州羌村的亲戚家。因闻唐肃宗于灵武继位,杜甫即孤身前往投奔,不幸途中为叛军所掳,被押回长安,虽因官卑职小而未受拘禁,但也等同于丧失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便在其间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按照诗词中惯见的传统意象,以望月来思人,但开篇并不言自己望月(否则便当作“长安月”而非“鄜州月”),而言妻子望月,继而写“闺中只独看”,一个“独”字,便将夫妻分隔,各自孤清的境遇备悉道出,使人泪垂。
全诗几乎不正面描写自己的境况,却思想家中妻儿境况,可见诗人对妻子儿女相思、关切之深。想来昔日团聚时,夫妻曾共望明月,然而如今只能各自“独看”,虽未明言,而今昔对比自然强烈。可是妻子在家,虽不见其夫,亦未必如羁留长安的杜甫般是孤身一人,为何要说“独看”呢?颔联即给出解释,说因为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妻子因何而望月,从儿女的态度即可推出,是为了“忆”也即思念亲人,而儿女不识思念亲人,非无情也,为其年齿尚幼。则妻子与丈夫分离的悲痛,即便儿女亦不能领会,种种悲怆只能独自承受,更见其苦。妻子尚有儿女相伴,自己孤身被羁留于长安,则自身之苦痛当不逊色于妻子,自可不必明言。所以妻子望月相思,是一层苦,儿女不解相忆则显得妻子内心更为孤清,是更一层苦,层层递进,其苦不堪言处,短短二十字即完美烘托出来。
颈联继续想象和描摹妻子相思之苦。“香雾云鬟湿”句,雾本无味,其香味料从云鬟膏沐中得来也,“清辉玉臂寒”,清辉承上“月”字,是指清冷的月光,两句对仗工整,分明言妻子伫立望月之久,以至发髻为夜雾沾湿,玉臂也因夜寒而冷。望月之久,正见相思之深,以及相思而不能得见之悲苦难禁。
夫妻一旦分别,隔于两地,只能独自望月,以寄相思之情,然而在此一旦之前,料有共同赏月之温馨情景,在此一旦之后,诗人也希望能有重聚赏月之日。一旦之前事,未明言而自见,一旦之后事,即于尾联道出。诗人盼望重聚,却又不知是否真有重聚的一日,故以“何时”二字领起,窗帏不言窗帏,偏道“虚幌”,着一“虚”字,便见前途渺茫,目前看来皆是虚妄。“虚”字本非情语,但置于此,其情便深,其心更苦。在诗人的期盼当中,将来夫妻重聚,也将沐此明月,相看泪眼。不言重聚后欢笑,而言“泪痕干”,便有惊变后余悸难消,回想分别前事更觉悚然之意。开篇言“独看”,结尾再说“双照”,前后呼应,如织锦绵密,难以分拆。
此诗表面上只写夫妻分别相思,但察其背景,便可将诗人的悲苦放诸更广大的社会环境下,这是动乱对民生所造成的悲剧。丧乱之痛,痛彻心肺,正为前途之不可预料,重聚之日就显得是如此虚妄,而即便重聚之后,依然余悸犹在,它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恐怕永远也无法消除。此诗本写自身情感,但却投射出时代的痛苦,杜甫之被称为“诗史”,其缘由正在于此。
扩展阅读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钦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此为杜甫终于逃离长安,往依唐肃宗后所作,可为《月夜》诗之注脚。“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正言“闺中只独看”之时,“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即将个人际遇与百姓丧乱相关联起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与“何时倚虚幌”表现出相同的恐惧,恐惧团聚之日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