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眺-王维

字数:983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临眺:别本作“临泛”。

三湘:即湘水,古湘水合沅水称沅湘,合潇水称潇湘,合蒸水称蒸湘,故总言之为三湘。

九派:长江在江西境内支流繁多,故称九派,亦地名九江之来由,据《晋太康地记》载,九江之名是因为“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

山翁:即山简,字季伦,西晋将领,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传说他好酒,每饮必醉。

语译

楚地的边塞直接着湘水,荆门之地又连通长江各支流。只见此处的江水仿佛奔流于天地之外,而群山形貌,就在水气蒸腾中似有若无。郡城就漂浮在眼前江岸之上,波涛翻卷,摇动着遥远的天空。如此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啊,我就应该在襄阳城内仿效山简,不醉无归。

唐诗常识

律诗以五或七言八句为正例,但也有一种“三韵小律”,也即首尾六句、三联的变体,比如韩愈有《李员外寄纸笔》诗:“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兔尖鍼莫並,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而王维此《汉江临眺》诗,倘亦作三韵,删去颈联,其实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反而会显得更加精炼。

赏析

汉江即汉水,源出今陕西省宁强县,流经湖北省襄阳市,至武汉市注入长江,此诗应为王维乘舟自汉水而下,途经襄阳时所作。

首联写地理,“三湘”、“九派”,以见水路纵横,气魄宏伟。其在襄阳,不可能望见荆门,言及荆门,为其是长江锁钥,沟通三湘、九江故也。颔联极出色,说江流浩荡,如在天地之外,山色空朦,恰又有无之中。然而气魄虽雄,却又非李、杜等人笔法,而纯是王维诗之独特意境。李白诗汪洋恣意,往往蕴含着奋发向上,永不停歇的斗志,杜甫诗则于此斗志之外,更添悲天悯人之情。王维这两句诗,却于宏大中见有禅意:江水浩荡,原与凡尘无涉,凡人所居天地之间,而江水故似在天地之外;山色因江流澎湃,水气蒸腾而似有若无,又见山本为空,不堕红尘。

颈联虽亦佳妙,但比之颔联则相差甚远。因江雾蒸腾,故襄阳郡城都似载沉载浮,如有动感,此句与“山色有无中”实有重复之味。再见波澜壮阔,直接高天,似乎摇撼长空,气概虽雄,却又与“天地外”相冲突。故纪昀言此颈联“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二句故也”,也就是说,诗的主体唯前二、后一三联而已,颈联两句是因结构不协、内容不足而特意增添上的,有硬塞凑数之嫌。我们不能否认,这两句其实也很不错,尤其“浮”、“动”二字运用甚佳,但在他人为佳句,在王维也只普通,在他诗为佳句,在此诗中便略显无力。

前六句写景,尾联便抒情,说如此般好天气,正该仿效山简,在此留醉。山简是晋代名士,镇守襄阳之时,因当地习某园林甚佳,便常前往习家池上游览宴饮,尽醉而归。诗人用此典,一方面表达出对襄阳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含有仰慕魏晋名士潇洒无羁之意,此亦王维之独有特色也。


114送梓州李使君-王维116终南别业-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