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离离:分披繁茂状。
萋萋:指草长得茂盛,《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
语译
原野上的芳草啊是如此茂盛,每一年都有一次繁茂、枯萎的循环。野火烧不尽它啊,春风吹起,它便又滋生出来。那远方的芳草,侵袭上了古老的道路,晴空下的绿意,连接着荒僻的城池。我又再次送别王孙公子离去啊,芳草萋萋,充满了满腔的离愁别绪。
赏析
这首诗又名《草》,据说是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这是一首五律,五言八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但因为前两联太过有名,后人竞相传诵,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后两联,甚至有将前两联独立如五绝者,诗中意味因此而大变,甚至于南辕北辙,风牛马不相及。
前两联诗写春草,它在原野上如此繁茂地滋长,每年既有枯也有荣,野火虽能烧灭其茎叶,却烧不焦它的根,因此等第二年春风一吹,便重又滋生出来。倘独言此四句,仿佛是在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即便受到外力(野火)所压迫,但其身虽死,精神不灭,终究还是能够一年又一年继续传承下去的。所谓“一岁一枯荣”,其实重点放在“荣”上,不管怎么“枯”,终究还是要“荣”的。倘独言此四句,诗人的用意自然如此。
然而,我们还要继续读下去,看后四句又说了些什么。颈联云“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谓“远芳”、“晴翠”也是在说春草,说它四处滋生,覆盖了道路,连接着城池。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古”和“荒”,着此两字,似乎全诗的情感氛围却又不同。道虽辽远,却甚古旧,城虽高大,终已荒颓,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也是诗人所刻意要表现的,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倘若诗人只是为了借春草来赞颂一种不肯屈服、不肯低头,顽强生长、努力向上的精神,他为何要用这两个字呢?何不作“远芳侵衢道,晴翠接高城”呢?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所真正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含义?尾联给出了答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来他写春草,是为了抒发离愁别绪,借用“春草生兮萋萋”的用意,以“萋萋”来谐音“凄凄”。所以春草滋生,并不代表喜悦的情绪,更不代表蓬勃生机,而向来是表达愁绪之滋蔓,无穷无尽,铲了又生,比如江淹《别赋》中就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此我们再重来读前四句,意味却又迥然不同。
春草无穷无尽啊,代表着愁绪也无止境,春草年年枯荣啊,代表着愁绪次次滋生,春草烧了又长啊,代表愁绪一重紧接一重,永远不会消亡。所以颈联才会用同样表现哀伤、凄凉的“古”、“荒”二字,也所以尾联在送别前要加一个“又”字。诗人此番送别“王孙”,料想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的一次,此前此后,他多次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为此才借春草之不死,以喻别情之不终。
白居易这首诗的前四句太过著名,倘若单独成篇,固可以解释为对蓬勃不屈的生命力的赞歌,但倘若返其本原,将五言八句统合来看,却不当如此解读。而因为前四句的影响和误读太过深远,现在很多人即便统解全篇,仍难免要提一下所谓春草的生命力的问题,那实在是鲁鱼豕亥,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