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钱起

字数:1244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

梁州故人:梁州在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一带,故人具体不明。

萧疏:指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杜甫《除架》有“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句。

语译

我曾经前往汉水流域作客,与君相逢,每次都要痛饮而归。分别以后,我如同浮云一般到处漂泊,时光逝如流水,匆匆已经十年过去了。重逢欢笑,情感还和旧日一般浓厚,但鬓发稀疏,并且星星点点地染上了白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才不肯回去啊,要独自留在淮水之上,面对那秋季的山景。

赏析

此诗纯为抒情,如与友人重逢而语,忆及往事,叹及时光荏苒,词句晓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诗题言“喜”,故人相逢,故当喜也,但诗人别有怀抱,于欢喜之外,更添一重忧伤,而唯欢喜后的忧伤,才见其深,忧伤中的欢喜,则益可悲。

首联先回忆过往。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秋季,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滁州在淮水之南,乃有诗中“淮上”之语。梁州郡治即今天陕西省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故言“江汉”。诗人说他曾经到汉中去拜访过这位“故人”,而且不止一次,每次见面都相谈甚欢,痛饮而醉,由此透露出两人间深厚的友情。接着颔联写别后境况,眨眼整整十年过去了,诗以“浮云”喻自己别后的遭遇,以“流水”喻时光之流逝,清新自然,且哀伤意味全出。则是先言昔日之喜,再言别后之悲,接着颈联的出句再言喜——“欢笑情如旧”,感情还是那样深厚,相谈还是那般投契,然而突然再一转而为悲——“萧疏鬓已斑”,十年如梦,如今我们都已经两鬓苍苍了啊。

前三联由喜而悲,再悲而喜,喜而又悲,情感反复跳跃,但又脉络一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必故友重逢,两人是悲喜交集,又笑又泣的吧。诗人很好地将情感析分,喜为重逢,悲为久别,层次分明,相辅相成,并且最终还是落到了一个“悲”字上。因为别而后逢,逢后难免再别,重聚只是偶然,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却是无可挽回的必然。

诗须细读,也不可细读。所以说诗须细读,是对于一首好诗来说,往往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用意,不可轻易忽略。比如此诗首联中的“每”字,便见昔日常聚,以对比一别十年,颔联中的“间”字,便对应“浮云”,以言自己漂泊四方,十年间或竟无此重逢之欢喜,此两字都须细读细品,且不可易以它字。所以说诗不可细读,是指诗中之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纠结于细节。比如尾联云“何因不归去”,就不必考究是诗人扪心自问,还是故人相问,“淮上有秋山”,就不必如沈德潜般苛求于“淮上实无山也”。

而且对于“淮上有秋山”,历来也都有不同的理解。“何因不归去”,此“归去”当指归隐,诗人自问,或故人问道,为何还要孜孜于宦途,而不肯归隐呢?对此乃出下句,此下句是诗人的回答、自嘲,或承接上句再问呢?或以为是诗人的回答,即此处也有秋山之景,我虽在宦途,此心却与归隐无异。或以为是诗人的自嘲,淮上唯秋山可对,这般宦途,居之何益?或以为是承接上句,即诗人自问,我为何不肯归隐,而要在此淮上独对秋山而愁呢?秋有萧索落寞之意,对应前面“流水十年间”、“萧疏鬓已斑”,私以为还是后两解比较准确,更符合全诗似喜而实悲的寂寞苍凉之氛围。

扩展阅读

登楼

唐·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此诗亦应为韦应物任职滁州时所作,与《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一样,也是悲叹时光之流逝,岁月之蹉跎,自己本已厌倦宦途,却偏不能去,只得对望秋山之矛盾和悲怆。由此也可得见,淮上怎能无山?诗人所写“秋山”本为表苍凉之意象,正不必滁州境内、淮水岸边有山啊,只要周边有山,皆可如此而言。


132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134赋得暮雨送李胄-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