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字数:1075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

奉济驿:驿站名,在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境内。

严公:即严武,字季鹰,其父严挺之为杜甫好友,他本人曾两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对杜甫颇为照顾。

列郡:指剑南道所辖各郡。唐代的剑南道,大致包括今天四川省的半部、云南省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

语译

远行相送,到此而别,这青山啊,即便多情也终属徒然。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举杯对饮,想起我们昨夜曾经戴月同行。剑南各郡都讴歌您的功绩,为您的离去感到惋惜,作为三朝元老,您每次入朝或外放,都是同样尊荣。而我将独自回归江畔的村落啊,在寂寞清冷中打发那残余的生命。

赏析

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此时杜甫已经五十岁了,进入暮年。他避乱居蜀,生活一度非常窘迫,后严武镇蜀,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大帮助,此番严武受召还朝,杜甫竟然相送两百里地,从成都直至奉济驿,亦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此番相送,杜甫曾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等诗,所以此诗题为“重送”。

开篇言“送远”,即指此番相送二百里,终于被迫要正式分手了,四望青山,如此多情,但分别在即,即便多情也终究徒劳。一个“空”字,便托出内心无尽的悲哀与留恋。颔联为倒装,本当“昨夜”在前,而分别之际期盼重聚的“几时”在后,诗人故意如此行文,虽然不符合事物先后顺序,却符合其心路历程——分别之际先自空盼重聚,由此想起此前相聚之欢。行文因此而跌宕起伏,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颈联歌颂严武之功绩,说他治蜀得万民讴歌,去蜀则百姓惋惜,前后历仕三朝,无论在朝中还是地方,俱有盛名。这里难免有溢美之词,严武治政严苛,说其治蜀有功则可,说其受百姓拥戴则未必,但一则亲近之人眼中所见,皆是好处,二则也是送别之际颂扬加祝祷之常态,正不必苛责。重要在于诗歌的章法,由青山有情引入人之有情,由月夜同行引出镇蜀之功,再由镇蜀之功与去蜀之事,直接最为重要的尾联。

尾联不再言相送,也不言严武,却说诗人自己。严武此去,诗人既失一挚友,又失一依靠,分别之后,只能黯然而归,从此独居乡野,终老残生。一个“独”字,再加“寂寞”一词,便见别后寂寥无奈,虽然是对自身遭际的哀叹,却也紧扣送别之主题。全诗结构之谨严,由此可见。

扩展阅读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唐·杜甫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此诗与《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不同,通篇几不言分别,而只是对往事的颂扬和对严武前程的规劝,要他“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诗中涉及自己,还充满憧憬地说“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这与“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风味截然不同。可见此时只是相送,尚未分别,正当“昨夜月同行”,而直待分手之际,诗人的情绪才始落于谷底,出彼寂寞无依之语。


103天末怀李白-杜甫105别房太尉墓-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