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字数:1177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南面。

鱼梁:沙洲名,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山的沔水之中。

羊公碑:羊公指晋代名将羊祜,字叔子,《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又载羊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语译

人事经常变幻更替,来来往往就演变成了古代、今时。江山因此而留下先贤胜迹,如今我等再来登临观览。只见江水低落,鱼梁露出,天气寒冷,云梦深邃。羊公碑仍然在啊,读过以后,不禁涕泪沾衣。

赏析

此诗富有哲理,言古往今来,时代变迁,江山虽然相同,人事却已改换,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自己不能出仕以报效国家、达成抱负,终究一事无成的悲叹。

诗当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之时,与友人同登岘山的某年岁末。开篇即出抚今吊古意,首言人事之“代谢”,自人世而论,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继而以“江山留胜迹”以相应“古”,以“我辈复登临”以相应“今”,时代之沧桑感扑面而来。颈联为全诗枢纽,陡然从虚转实,从抒情而转至写景,但诗人眼中都是些什么景物啊。“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一联并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描摹岁末襄阳周边的萧条景象,水浅而泽深,构造一份哀伤情境,其二是相应首联的“人事有代谢”以写江山之千古不变。据《襄阳府志》载:“鱼梁、亦槎头,在岘津上,水落时洲人摄竹木为梁以捕鱼。”考鱼梁洲之名始于汉代,而云梦泽更早于先秦,这些胜景千古以来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以之对应变幻不停之人事,更增添了落寞无聊之感。

尾联点明主题,诗人是见羊公碑而有此感,并因而堕泪。根据《晋书》的记载,羊祜曾登岘山而悲,所悲者也即此诗前四句所表达的含义:江山不改,人事变迁,人生在世即便百年,对于宇宙来说也不过悄然一瞬而已,此后即湮灭无闻,令人可悲。但羊祜终究还有石碑留下,正如邹湛对他的安慰:公必与此山俱传。这是因为羊祜镇守襄阳之时,有遗爱于民,所以他死以后,襄阳百姓就为他立碑,使羊祜之名得以流传千古,几与岘山同朽。孟浩然认为自己比不上羊祜,因为他根本就没能出仕,遑论为百姓做点什么事情,从而得到百姓们的爱戴,给自己立碑传名了。所以羊祜登山而悲,数百年后孟浩然见碑而更觉悲怆。由此诗也可得见,孟浩然之隐居,多因仕途不畅故,而不是真心实意地无意于世事,厌倦于红尘。

此诗有情有景,有理有节,晓畅通顺,一气呵成,文似淡而意极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论孟浩然诗,说是“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以此诗来印证,此言诚不虚也。

扩展阅读

登襄阳岘山

唐·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孟浩然诗中云“羊公碑尚在”,而张九龄此诗中却谓“羊公碣已磨”,虽然遣词不同,立意则一,都是论及岁月蹉跎而人事变迁,从而抚今追昔,慨叹无穷。


117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119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