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王维

字数:1032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酬:即酬答,用诗歌来作为对某人的回礼、回赠。

张少府:姓名不详,少府为县尉之代称,也即某位张姓县尉。

长策:高见、妙计。

旧林:本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陆机《赠从兄车骑》有“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句,后用以指代故乡、故居。

穷通:穷为困厄,通为显达,语出《庄子·让王》,载:“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浦深:河岸的深处。

语译

人到晚年,只是喜欢安静,万事万物都不足以再去关心。自我感觉并没有什么高明见识,徒然地懂得了应当回归故里的道理。松间之风吹开了我的衣带,山中之月照着我挥手抚琴。您要询问困厄和通达之间变化的道理啊,我却高唱着渔歌,前往那河岸深处。

赏析

此诗大得隐者旨趣,为隐乃无可奈何之举,是信念受到挫折、理想终究蹉跎后的无奈的逃避。诗中言“君问穷通理”,这个“君”就是诗题中所指的张少府,他来向王维求问,什么是“穷通”之理,也即是说,为何有人穷厄,为何有人通达,穷厄因何而致,通达因何而成,穷通之间,又将如何转化?更白话一点来解释,张少府是问: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根由究竟何在?王维因此而作了这首诗来回答他,有隐者之趣,也有佛家之理。

可是王维写这首诗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酬答,而是在自嘲自解。开篇就说自己“好静”,但不是一直都“好静”,青少年时代他也曾怀抱志向,想要在官场上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想要达成一定的政治理想,但政局混沌、宦途坎坷,到了晚年还是一事无成,无可奈何之下,也就只能“好静”了。“好静”而限于“晚年”,更加一“惟”字,便凸显诗人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接着,颔联又说,“自顾无长策”,自己是解决不了这穷通之间变化之途的,于是到了晚年,只好把一切全都抛下,入山来隐居。“空知返旧林”的“空”字,意为徒然、徒劳,虽然无益,却又不得不如此。颈联写隐士生活,当风松带,以示悠闲,月下弹琴,以示恬静。但诗人并没有说自己如何如何,却因景发情,说松风、山月都似有情一般,前来陪伴我的隐居生活,松风解开我的衣带,似为抚慰我心,催促我隐,山月照我弹琴,似为我终于得脱凡尘而感到欣慰。其间“松”、“山”亦含有高洁之意,归隐之趣,不言别风而言“松风”,不言别月而言“山月”,亦隐含有我虽品性高洁,却终究无能于俗事,只得隐居的悲怆心境。

结句“渔歌入浦深”,也是说隐居,但却并非真正回答张少府所询问的“穷通理”。于是张少府虽问,王维却不正面作答,反以不答为答,正是禅家意趣。因为此刻不答即是答,所答非穷通如何产生、变化,而是答穷通都无关紧要,还不如关注眼前一点一滴的平凡生活为好。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是为通,他在政治上几番挫折,不能改变政局、达成理想,是为穷,穷通本为一理,穷通又是虚妄,穷又何哀,通又何喜,到最终来,还不如“返旧林”去等死罢了。这结句禅家的机锋似乎蕴含着无穷智慧,但细思来,却只有王维心怀的无穷哀怨。


111终南山-王维113过香积寺-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