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房太尉墓-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房太尉:即房琯,自次律,唐朝宰相。他是在玄宗奔蜀之际被拜为相的,旋即前往灵武见肃宗,得参预机要,后率军反攻长安,在咸阳陈涛斜大败,又受贺兰进明之谗,被贬为邠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改礼部尚书,不久又贬为晋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赴京任刑部尚书途中病逝,年六十七岁,赠太尉衔。房琯与杜甫友谊甚深,杜甫曾为房琯上疏辩诬,几至下狱。
行役:指四处奔波,如服劳役。
断云:片云,南梁萧纲《薄晚逐凉北楼迥望》有“断云留去日,长山减半天”句。
谢傅:指东晋名臣谢安,死后追赠太傅衔,故称谢傅。
徐君:指春秋时代徐国的君主,其名不详。
语译
我本已身处异乡,却还四处奔波,如今停下马来,告别您孤寂的坟茔。泪洒墓前,几乎再无干燥的泥土,仰看低空,一片孤云徘徊不去。曾经陪伴着您,就如同陪伴谢安弈棋啊,如今持剑四顾,却找不到知己的徐君。我只看到林中花朵飘落,有黄莺鸣唱啊,似乎在送别行客……
赏析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房琯墓在阆中县城外,杜甫时从阆中返回成都,临行前去拜别房墓,乃作是诗。开篇所谓“他乡复行役”,是指杜甫原籍河南,后避居蜀地,于成都构建草堂,但他在蜀中的生活也并不安宁,因兵乱而先后逃至绵州、汉州、梓州、阆州等地,辛苦奔波,如服苦役一般,故谓“行役”。
诗从自己的遭际写起,本在异乡,已是一悲,奔波劳形,又加一悲,然后前来拜别故友,只见“孤坟”冷清寂寞,是乃悲之极矣。开篇即重重涂抹其悲哀情绪,于是引出“近泪无干土”句,并见“低空有断云”——云垂低是欲雨之象,唯片云则更增其孤清,仿佛此云和诗人一般徘徊不去,并将落泪(布雨)以悼房琯。
颈联用了两个故典,对仗工整,比喻精到。“谢傅”典是指淝水大战时谢安镇定自若态,《晋书·谢安传》载:“(谢)玄等既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这一方面是述其与房琯相交莫逆,一方面是颂扬房琯有定乱之才。查房琯虽疏于军事,曾大败于陈涛斜,但其为宰相时总体之谋篇布局,亦皆有可观处。“徐君”典是指春秋时吴王子季札与徐国国君相交之事,《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杜甫自比季札,持剑来觅好友徐君,然而徐君已殁,无可相赠。出句言房琯生,而对句言房琯死,由生至死,友情不变,更余悲怆。
尾联写林中花落莺啼,是指不见他人,气氛孤清。明末顾宸《杜律注解》中注道:“考琯长子乘,自少两目盲,孽子孺复尚幼,故去世未久,冢间寂寞如此。”则房琯身前何等尊荣,死后如此孤清,无人祭吊,杜甫虽然前来,亦将别去,首尾呼应,更将悲凄之情之状臻于顶点——自我去后,料更无人来啊。全诗深沉含蓄,而悲意自从每字每句中浓浓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