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
凝情:凝神沉思。
悄然:忧伤的样子。
断雁:即孤雁、失群之雁,这里是指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侵晓:破晓,黎明。
语译
旅舍之中没有好的旅伴啊,我凝神沉思,不禁黯然伤神。面对凄寒的灯火,我怀想着往事,耳听孤雁的鸣叫,惊悚着惆怅的睡眠。魂魄归乡啊,等破晓方才入梦,家信远寄啊,须来年才能送达。想那清澈的江水上风景绝美啊,钓鱼的船儿就系在门前。
赏析
诗的文字是俭省的,凝缩的,因此也便容易产生歧义,五言句最短(汉以后四言诗即不常见,三言更少),那么歧义之多生也便在情理之中。歧义之产生,未必是作者没有说清楚话,有时候纯出于读者想象力之过于丰富,有时候则是不细思上下句文意所造成的结果。即以此诗为例:
首联不会产生什么歧义,诗人宦旅在外,寄宿馆舍,孤清一人,无“良伴”以遣怀,于是内心越来越沉郁,“凝情”之际,“悄然”悲怆。他为什么而悲怆呢?观后文即知是因为思乡,更因为对宦途感到厌倦,从而思乡之情、思隐之意,也便更为明显。倘若说首联是直言其事,直抒心意,用语直白,不多雕饰的话,那么颔联则是非常曲折、委婉,非常艺术性地抒发出自己苦闷的心情。“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本来也不大可能产生歧义,但却有人解说“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云云,便正是想得太多,以致离题万里了。这里“寒灯”肯定不是主语,而是表“寒灯之下”含义的状语,主语应为诗人本人,只是省略了而已。诗人在寒灯之下,或者面对寒灯,回想往事,灯寒以状氛围之孤凄,灯自然不能思,这里丝毫也没有拟人用法之意,更何言“物尤如此,人何以堪”呢?
既然点灯,可知是在夜间,既是夜间,本当睡眠,但诗人却徒然闻听孤雁鸣叫,应和自己惆怅的心事,不禁悚然而惊,料想是很难入眠的,所以才可直承下句“远梦归侵晓”。梦如何“远”,又如何“归”?当是指梦中归乡之意,而故乡所在甚远。对于这一句,便有歧义产生,或解为“因距家很远,梦魂归家也只有到侵晓时才能到达”,恐怕不确。梦境与现实有极大的差距,梦中本无所谓远近之别,梦中想去哪里,即便难以到达,也并非因为所处甚远的缘故,故因家远而梦魂要走一夜,实属无稽。其实诗人正因听得孤雁鸣叫而惆怅,因惆怅而难以入眠,故直至破晓方才得梦。梦中虽然得以回归故乡,但时已破晓,很快便即醒来,不能长久梦游故乡,这才是此句凄怆之所在。
再云“家书到隔年”,因故乡所处甚远,寄一封信要来年才能抵达。这便又有歧义生成了,所谓“家书”究竟是诗人寄去家中的书信呢,还是家中寄予诗人的书信呢?私以为当以前一说为确。首先,诗人既在旅舍,则家中书信未必便能寄达他身边,其次,他若寄信还家,思须隔年才能送达,正好承接尾联。尾联云“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或云是指思念中的家乡,或云即指身处的旅舍,这便又产生歧义了。私以为前三联情感凄婉悲凉,尾联言欲归隐,氛围却徒然显得空灵、恬静起来,这种突兀的转折,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处地方。也就是说,诗人身处旅舍,正因思乡而悲,便不可能晨见舍外江水,说出“好烟月”的话来。这应当是他思念家乡,说家中正有清澈的江水,江上正有绝佳风月,家门前系着钓鱼之船,自己正该放弃宦游,回家去乘舟垂钓,效法先贤归隐。眼前所见,只是悲凉,念中故乡,才真能使诗人内心变得平稳、恬静下来。所以“家书到隔年”所指是自己写信归家,然后即以此意引发对家中好“烟月”的想象,如此分析,脉络才清晰,转折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