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
寂寂:冷落寂寞之貌,左思《咏史》有“寂寂扬子居,门无卿相舆”句。
当路:意即居于要地,这里是指当权者。
假:可有多意,或指宽容,或指假借、授予以引申为帮助。
寂寞:这里是指清静无为,《庄子·天道》有“夫虚静恬淡,寂漠(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句。
语译
我是如此孤单冷落啊,究竟在等待些什么呢?天天出门奔走,结果徒然而归。想要去寻觅芳草吧,又不忍心和老朋友分别。当权者谁肯帮助我啊,世间知音的人儿也实在稀少。看起来只应该守护着这份清静无为,回去关闭从前家园的门扉。
赏析
孟浩然四十岁始前往长安应试,与张九龄、王维等相善,可惜最终落第,仕宦无门,只得悻悻然回归襄阳故里,就此开始了后半生的隐居生活。此诗疑即离开长安时所作,以赠王维。
首联为倒装,应当先是“朝朝空自归”,四处干谒却毫无所得,然后才“寂寂竟何待”,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在追求些什么,等待些什么呢?唐代的科举制度尚不完善,或者更准确点说,尚不僵化,士人往往可以通过向权贵献诗来博得名望,从而在考试中得到加分,相传王维应试前就曾干谒过岐王和九公主。此外,白身因权贵的举荐,也可能做官。所以孟浩然这里说“朝朝空自归”,自然是指到处干谒,找门路而不得了,所以才会有后文“当路谁相假”句。他找不到门路,考试落第,困顿于长安市上,经过反复思忖后,终于决定归乡。此联中“竟”、“空”二字,凸显出了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欲寻芳草去”,“芳草”一词历来都有不同解释,或指田园隐居生活,或言“芳草”是香草美人之喻,用来指代品德高洁,以孟浩然的生平事迹来看,当是指前者。他想要回乡归隐,可是又舍不得京中的“故人”,也即王维,此联点题。颈联转而再写自己的糟糕处境,为不得不告别王维而作出解释,因为“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一派惆怅失望,乃至于颓丧的气味。其实面对王维,又怎能说无知音呢?而明白知音稀少,更不应当匆匆别之而去。可见诗人已对京中生活失望至极,才能骤出此语。
尾联言“寂寞”,与开篇的“寂寂”不同,是指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事态度,也即“知雄守雌”,不与天下争,不与自己的命运相抗。命既如此,夫复何言?还是放弃仕宦之途,回乡隐居算了,从此关闭故园的门扉,不再搭理红尘俗事吧。全诗就格调而言,非常低沉抑郁,或者还带有一些无奈的自嘲、愤懑的反讽,但有人评价说“诗末并不尤人,这是诗人的忠厚之处”,恐怕并不确切。岂有愤懑而言“当路谁相假”之后还能说并不尤人的呢?
扩展阅读
送孟六归襄阳
唐·王维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此诗乃王维送别孟浩然离开长安时所作,题中“孟六”即指孟浩然(或云此诗为张子容作)。诗中同样劝说孟浩然不如归去,既然仕宦无门,还是继续你的隐居生活吧。“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一辈子,不也很好吗?此诗嘲讽意在“久与世情疏”上,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颓败到你理解不了了,你还怎么有机会出山做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