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 商谈第二期调查事宜
一觉醒来,列车已过徐州,折而西向。我站在窗边望着烟雨迷蒙中的黄淮大地,望着一片片掠过眼前的玉米、棉花、大豆、花生与菜果园,心中油然而生起欣慰之情。前次河南之行,对北方干旱缺水的严重状况有了直接的感受。从此,每当我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必看稍后的气象预报。每当大片云气团从西北华北上空流过,普降雨水,就会欣喜于久旱的大地重获滋润。
站在中原大地,思考中国的历史、现状与现代化的渴望与努力、乐观主义情绪逐渐被一种深沉的隐忧所取代。这块广袤、平坦、松软、肥沃曾经温和湿润的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的河南调查,仿佛是回乡探视。探她的过去,考察她的现状,思考她的现代化进程。这块孕育过中华民族灿烂农耕文化的中原大地,如今却因套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而在现代化道路上步履蹒跚。人缺土地、土地缺水,这是横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两只拦路虎。江浙沿海一带的村民,逐渐地将农业转为副业,回避了农业现代化问题。但生活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村民,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注定要以农业为主业。然而人均一亩左右的耕地,阻止了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营的道路;面对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决定着农业只能继续走提高单产的道路。提高单产的关键因素在于水利建设,但水利建设的前提是有水。然而,北方大地恰恰缺水。据云,在中国8 000万贫困人口中,有6 000万人的贫困直接由缺水造成。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但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到底在哪儿?
就从农业技术而言,中国近5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50年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两倍,但单位亩产平均提高了三至五倍,靠的主要是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但从农业生产方式而言,很难说已发生实质性的变革。至于在陈旧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依然是广大村民生活于其内的基本现实。家庭组织及其亲友私人关系网络,规模狭小、精耕细作的农业,日益官僚化的地方行政机构,这是我们从乡村社会史的释读中极容易辨识出来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依赖于各自建立的私人关系网来获取诸种资源的习惯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后的乡村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是这种习惯行为方式,使得乡村社会关系及政治关系的现代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从外向内”、“从上向下”看,我们正经历着“观念更新”与“经济、政治、社会关系法制化”的努力。如我们站在中原大地上朝相反的方向看问题,却发现乡民社会的习惯行为方式日益成为构建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甚至地方政治关系的一般原则。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低效与政治腐败的文化原因。
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这话既对又不对。从中国激进知识分子所信奉的观念来说,确实割断了联系,他们以西方为师,以未来为目标。如从广大村民生活贫困的乡村社会来说,“以家庭为本位,并依赖各自私人关系网络来获取诸资源的行为方式”,可谓古今一脉相承。传统实如流水,一刀难断两截。恰如马克思所说的,过去抓住现在,死人抓住活人。看看西方各国为挣脱“过去”与“死人”,曾有多少的抗争、呐喊与革命吧!
当然,悲观是没有出路的,盲目乐观所导致的浮躁、激进更有害。“谨慎的乐观”或许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引导我们这个有着5 000年文明传统,近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必须将紧迫感与务实精神结合起来。
9时35分,列车准时到达开封。10时30分许,在河大第一招待所安顿下来之后,给开封诸友挂电话,只有徐、李两兄在家。相约下午来我处商谈第二期调查事宜。
关于第二期调查,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扩大调查空间,将调查网点延伸到豫北、豫西、豫南去,二将调查层次的重点从农户、村落移到县、乡基层政权,这也是我在上次调查结束时对诸友讲明的要求。下午二三时,如约前来的徐、李兄给我提供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徐说:“老孟已跟漯河市舞阳县的×××,豫西洛河流域的洛阳市洛宁县的×××,宜阳县的×××与副县长联系过了。只要老孟开口,他们没有不同意、不支持的道理。我们河南人讲的是情谊,舞阳县×××、洛宁县×××是孟兄的同班,更是朋友,交谊甚厚。孟早已与他们打过招呼,皆慨然允诺。他们表示,随时欢迎你到他们的县去调查。具体情况,待老孟从杞县老家回来后,由他本人告诉你。”李说:“开封党校有一位郑州大学毕业的老师,他的一个同学在驻马店党校任教研室主任,另一同学在信阳党校任副校长。通过市地党校系统深入到豫南地区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开封县、乡官场中有许多学生,对调查乡级政权状况是个有利条件。就是豫北地区找不到熟人,但我的老家在河北、河南的交界处,我亲叔是老村书记,那里有许多关系可以利用。”真没想到,诸位朋友在我回沪期间,已替我编织好了远程调查网,感激诸友的深情厚意之余,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感到好笑:我不就是只先编关系网才能行为与捕猎的蜘蛛吗?
晚6时,请徐、李在招待所餐厅吃便饭。饭后,徐、李告辞,说:“旅途辛劳,请早点休息,明天再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