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 访“中华女杰”刘志华
约定上午9时拜会京华公司董事长刘志华,这位被人誉为“中华女杰”的村民组长有着一连串显赫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农村首位“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人大代表。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能屈尊接受一位大学教员的采访,实属不易。我与永成提前半小时赶到东街,想利用“接见”前的一段时间,找几位村民聊聊天。
京华公司大门的东侧,有一对中年夫妇正在门口整理玉米。从住房的样式与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便可以看出这对夫妇与刘志华同属一村(行政村),但分属两个村民组。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访谈对象,于是上前寒暄。一边帮他们理玉米,一边随意闲聊:
“今年玉米收成如何?”
“马马虎虎,亩产五六百斤吧。”
“小麦产量呢?”
“与玉米产量差不多。”
“你们组人均耕地还有多少呢?”
“只剩下四五分耕地了。”
“那粮食也不够吃呀!”
“差不多能凑合着过,再做些小买卖。”
“你们为什么不学第五组搞集体经济呢,他们如今挺富裕的呀!”
“俺们学不来,也不想学。他们组里的人还羡慕我们的自由呢!你们到这里来有什么好参观的,他们还不是靠贷款、搞宾馆、搞度假村吗?”
“他们不是办了十来个集体企业吗?”
“那是以前的事,如今有的早已关闭了,有几个小企业还勉强维持,也不让人参观了。”
此时,中年男子责怪他的老婆“太啰唆”。街头访谈只得中止。
上午9时整,京华公司董事长刘志华在她的高大宽敞的办公室内接受我们的采访,访谈纪要如下:
——她说,村、组集体经济的创建、巩固与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没有这样的一个带头人是不行的。当然,光靠一个人也不行,他(她)还得把其他有才能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全村、全组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巩固和发展村、组集体经济。
如今,每天到南街、到竹林、到我们京华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于途。这样的参观学习有什么用?他们只看到我们盖了多少房子,办了多少企业,没有看到我们的创业精神,没有看到集体经济得以巩固与发展的基本原因。这个精神,这个原因,就是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当然,能否发现并重用这样的人才,关键还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的上级领导。问题恰恰在于,在县、乡党政机构内,这样的领导实在太少了。不能说没有这样的领导,而是说实在太少。普遍的情况是,如今有德有才的人反而吃不开。现在社会上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能买到一切。有钱能够买官,有钱能够买法。这已不是秘密,不是个别现象。现在不是没有包公,而是包公受压出不来,这叫做正不压邪!
——德才兼备,很不容易。一个人的才能,尚且可以通过学习、磨炼而增强,但一个人的德性,与其说是学来的,倒不如说是天生的。当我问及“德”与“村落文化”关系时,她说,在村民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关心他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宽宏大量,自私自利,愚昧无知,嫉妒攻击,等等。但就我自己而言,更多地秉承了我母亲的品格。在解放前,我父母都是经商的,算个殷实人家,我母亲特别乐于帮助亲友,在他们困难时,慷慨地接济他们。我母亲对子女的这种身教言教,长期的耳濡目染,对我的性格、品德的形成肯定是有影响的。
——在集体企业的管理上,单纯地依靠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当然,单纯凭私人感情也是不行的。我们京华实业公司是村民集体所办的现代企业,村民之间,怎么能不讲亲与情呢?但作为一个大企业,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各遵职守,如何分配,怎能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呢?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冷冰冰的规章制度与活生生的感情这两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关系问题。前些年,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感情管理学”。提出在乡村集体企业管理中“以感情为主,法制为辅”的管理模式。作为集体企业负责人,首先得以身作则,其次得关心、爱护与帮助每一个集体成员,这样才能激发起每个集体成员对领导的感激与信任,对公司集体的效忠。有了这样的领导力,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在村民集体组织内,亲情、感情是一种重要资源,投入、开发这种资源,可以解决单纯的规章制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规章制度也很重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服从规章制度,是企业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这时,我向她简要介绍了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与理性化学说,并表达了我对村落文化中的亲情关系大量渗入现代企业与地方行政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忧虑,她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的观点,随后对她的“情感为主”的“感情管理学”作了一些修正。她说,在企业管理中,首先得将法(即各种企业规章制度)与情(即村落文化内的情、亲关系)严格分开。确定规章制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凌驾在法之上,包括她这个董事长在内,不能用私情干扰制度,有人犯了规章,就得照章处罚,不留私情,只把情感限于私人生活领域。这时我把她的观点概括为“用规章来制约每一个集体成员,用感情来沟通每一个集体成员”,进而又简化为:“用法对事,用情对人。”这位善于学习的女强人对这两个概括,尤其对后一概括,似乎很满意。我看她提起笔,在笔记本上作了记录。
我说:“‘以法对事,以情对人’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集体企业管理经验,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管理艺术。在中国,谁能精通这门管理艺术,谁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对此,刘志华表示完全赞同。
——关于“集体”规模扩大问题,刘志华说:“县、乡领导曾多次要求我们将‘组级集体’扩大到村甚至镇。我永远不搞这种‘扩大’与‘兼并’。将其他村民组,甚至其他村委合并到京华公司内部来,必然后患无穷。一是我组成员经过20多年的教育,人的素质普遍高于邻组、邻村,二是京华公司要扩大人员规模,完全可以采用其他两种方法:一是对外招聘。我组近400名村民,200多个劳动力,如今对外招聘500民工。二是用‘户口’来奖励外来人才。凡对我京华作出重大贡献的特殊人才,就让他们迁入我组,成为我组正式成员。巩义县的竹林村,通过合并邻近的两个村而升格为镇,但麻烦随之而来:现有的集体资产是竹林村民共同创造的,如让新合并的村民无偿分享这一资产,原村民就有意见;如不让后来者分享,则同一镇集体内分成两个等级。强行合并的结果,势必加剧内部冲突。我刘志华是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的。”
——在谈及“京华经验”的推广意义时,刘志华说:“这些年来,到京华公司来参观学习的人可谓成千上万,但有几人学到了我们京华的精神?小冀镇三个行政村,四五十个村民组,如果京华经验可学,他们不早就跟上来了。关键还是前面说过的老问题。一个真正的集体经济组织,要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带头人。创办私人企业,德不德是无所谓的,只要有点才干就行了。但对一个真正的集体经济组织来说,不仅需要一般企业家的才干,还必须具备一般企业家不具备的道德品质。那就是要全心全意为集体谋福利,走共同富裕之路,而不能老想着一己之私利。如果只想着个人私利,这样的集体企业迟早要蜕化变质,变成私人公司。问题是,每个村、组是否都有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如果有,上级领导能否发现并将他们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如今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人都想发家致富,有赚钱能力的人,顾自己赚钱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别人。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哪还讲什么道德。前来京华参观的人,不少人被我们的共同富裕所感动,但到底有几个人愿为共同富裕而牺牲个人的发财机会?问题就出在这里。”
原先约定的一刻钟的“会见”,成了持续近2小时的“访谈”。访谈期间,不少人前来请求汇报,一律被刘董事长拒之门外。这位年过五旬的“中原女杰”确实有着理论思维的强烈兴趣。
下午1点30分,与永成赶回新乡市,转乘开往郑州的207次列车。车厢拥挤异常。与我们挤在一处的几位农家姑娘是从滑县到漯河市去读书的。她们在某校上电脑班,三年制,共支付学杂费6 000元(包括户籍入城费,学校住宿费,教材教学费,毕业安置工作费),分两次付清。李永成说:“在河南城乡,积压着大量初中与高中落榜生,他们要脱离农村与农业,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河南各类中专以上学校竞相以‘专业培训,包分配’相号召,争取这部分生员,作为学校创收的主渠道,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问题是,城市国有企业连年滑坡,下岗失业工人比比皆是。学校连自己正规考生都无法安排工作,何况这批数量更大的培训生呢?据说有些学校为了赚钱,便出此下策:与招工用人单位串通一气,学校支付给招工单位一笔钱,用工单位给学校若干招工名额。二三月后,招工单位找个理由将他们解聘。”堂堂的教育机构也干起谋财坑人的勾当,这已非“斯文扫地”所能形容了。
这一代在观念上价值上已脱离了土地与村落的青年农民,绝大部分无法在身份上、在职业上进入城市,由此而积压的失望与怨恨将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冲突,实难预料。
下午4时,车抵郑州。从郑州转车回到开封,已是晚上7时。永成建议我住到开封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