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七 全晉文卷五九

字数:731

成公綏《天地賦》。按别詳《周易》卷論《繫辭》一。《北齊書·儒林傳》劉晝“制一首賦,以《六合》爲名,自謂絶倫,吟諷不輟。……曾以此賦呈魏收,收謂人曰:‘賦名《六合》,其愚已甚,及見其賦,又愚於名。’”成公此篇實已導夫先路;所謂: “爾乃旁觀四極,俯察地理。……于是六合混一而同宅,宇宙結體而括囊。……仰蔽視於所蓋,游萬物而極思”,正賦“六合”耳。

成公綏《嘯賦》:“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按卷一一二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陶宗儀《輟耕録》卷二七載燕南芝菴先生《唱論》引陶潛語而證以諺曰:“取來歌裏唱,勝向笛中吹”即此意。杜甫《促織》:“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可相發明,“天真”猶“自然”也。蓋嘯之音雖必成方、成文,而不借物、假器,故較金石絲竹爲“自然”耳。然雖不藉器成樂,却能仿器作聲,幾類後世所謂“口技”;觀“若夫假象金革,擬則陶匏,衆聲繁奏,若笳若簫”云云,足以知之。又觀“列列飈揚,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向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雁之將鶵,羣鳴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曲”云云,則似不特能擬笳簫等樂器之響,并能肖馬嘶雁唳等禽獸鳴號,儼然口技之 “相聲”。相聲舊稱“象聲”,如蔣士銓《忠雅堂詩集》卷八《京師樂府詞》之三《象聲》;亦名“象生”,如汪懋麟《百尺梧桐閣全集》卷六《郭貓兒傳》:“善謳,尤善象生——象生者、效羽毛飛走之屬聲音,宛轉逼肖——尤工於貓”(參觀閔華《澄秋閣二集》卷三《王壜子手技歌》、東軒主人《述異記》卷下《口技》)。“胡馬”、“鴻雁”亦猶貓之爲有“生”之物也。

【增訂三】吴自牧《夢粱録》卷一九《閒人》:“如紐元子學像生叫聱。”

【增訂四】趙翼《甌北集》卷四《觀雜耍》之二《象聱》,與蔣士銓所咏同。如:“春山晝眉一兩聱,間關百囀多新鶯。枝頭凍雀啅曉晴,呢喃燕語圓而輕。復有格磔無數鳴。……忽焉荒雞膈膊亂柝喧,深閨夢裡翠被温,猥媟不防耳屬垣”云云,皆所謂“因形創聱,隨事造曲”,於成公綏所賦之“嘯”,不過踵事增華,如青出於藍、冰生於水而已。

成公綏《烏賦》。按别詳《焦氏易林》卷論《師》之《頤》。

成公綏《鸚鵡賦》:“育之以金籠,升之以堂殿,可謂珍之矣,然未得鳥之性也。”按參觀《太平廣記》卷論卷二一一《陶弘景》。


一一六 全晉文卷五八一一八 全晉文卷六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