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〇 全宋文卷三三

字数:741

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按王勃《滕王閣餞别序》:“四美具,二難并”,加嘉賓、賢主人爲“二難”也。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詩《序》:“美景、良辰、賞心、樂事,盡得於今日矣”;陶望齡《歇菴集》卷二《三言》:“有好友,無名山——妖冶姬,圊中間。有名山,無好友——盛盤飧,不釃酒。二者并,罕閒功——花酒市,囊金空。閒功具,少題目——籠中禽,鎩羽肉。君之來,四緣合”云云,曰“四緣”而實包賅“四美”與“二難”矣。黄機《謁金門》:“風雨後,枝上緑肥紅瘦,樂事參差團不就”,即謂“美景”與“樂事”之不得“并”;“團”、并也,而字法尖新,“參差”、相左也,如李商隱《櫻桃花下》:“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李詩亦歎“嘉辰”與“花芳正結” 之美景不得并耳。《牡丹亭·游園》:“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衆口膾炙,幾忘其語之本謝客矣。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不誣方將,庶必賢於今日爾。”按《文選》李善註未釋。二句承上文“古來此娱,書籍未見”。“方” 如《後漢書·皇后紀論》:“貽厥方來,豈不休哉!”,“將”者“將來”,皆謂後世。

【增訂四】《後漢書〃鄭玄傳》以書戒子益恩曰:“不得於禮堂寫定,傳與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圖乎!”“方”即“方將”也。

“誣”即魏文帝《與吴質書》:“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吾恐與足下不及見也”,李善註:“《論語》:‘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不誣方將”即“來者難誣”;靈運託爲魏文於此《序》中重宣其《與吴質書》之意。若曰:鄴宫此集,主與臣志相得而才相稱,遠勝楚襄、漢武曩事;然盛況空前,未保絶後,他年行樂之人當有遠逾今日同會者。

【增訂三】唐王燾《外臺秘要方〃序》:“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不誣方將,請俟來哲。”早用謝靈運語,而意較顯豁,“來哲”即“後生”也。

黄庭堅《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蠹穿風物君愛惜,不誣方將有人識”;史容註:“言此畫雖蠹,而他日有識之者。按《文選》‘不誣方將,庶必賢於今日’;靈運之意,謂他日人必以今日之樂爲賢於昔人,‘不誣’之意,如嵇叔夜《養生論》云:‘一溉之益,不可誣也。’五臣註詞不達,故箋之云。”史“箋” 是也;“今日之樂”之“今日”乃“他日人”之“今日”,正即“他日”,非魏太子“賢於今日”之“今日”,史語欠醒,又不引《與吴質書》爲釋,亦在近而求諸遠歟。字書皆訓“誣”爲“以無爲有”,觀魏文、嵇、謝用此字,義等抹摋,則又當增“以有爲無”之訓也。


一六九 全宋文卷三二一七一 全宋文卷三四